《擁抱群星:與青少年一同走進天文學》展現(xiàn)了宇宙之風景,講述了人類認識宇宙的故事,概說了天文學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貢獻。語言簡練主動,內(nèi)容豐富而又深入淺出,更兼圖文并茂。相信樂于走近天文學的青少年朋友都會喜歡它。
卞毓麟,1943年生,1965年南京大學天文學系畢業(yè)。現(xiàn)為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客座研究員、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編審、顧問。著譯圖書30種,發(fā)表科普文章約600篇。屢獲全國和省部級表彰獎勵,包括: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上?破战逃齽(chuàng)新獎科普貢獻獎一等獎、上海市大眾科學獎、中國天文學會九十周年天文學突出貢獻獎等。所著《擁抱群星:與青少年一同走進天文學》一書榮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他還是一位曾在享譽全球的科普與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家做客的中國科普作家。
解讀大自然
最古老的科學
羅塞塔碑的故事
了解科學的歷史
夜空天幕
天穹上的畫卷
星座的劃分
給星星點名
群星璀燦
觀天巨眼
天文觀測三次飛躍
折射望遠鏡
反射望遠鏡
折反射望遠鏡
當代巨型望遠鏡
月基望遠鏡
波段的拓寬
大氣“窗口”
從可見光到無線電波
空間時代的機遇
紅外和紫外天文學
X射線和γ射線
太陽家園
“日”趣
太陽壯觀
搏動的太陽
太陽內(nèi)幕
天空游蕩者
行星如何運動
新的行星
小行星和矮行星
彗星真相
太陽系的疆界
恒星奇觀
多彩的恒星世界
恒星的誕生
赫羅圖和主序
垂暮之星
走向黑洞
銀河和銀河系
河外勝景
舉世聞名的報告會
哈勃登場
星系世界
更大的結(jié)構(gòu)
哈勃定律
膨脹宇宙和大爆炸
視界、平坦性和暴脹宇宙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加速膨脹和暗能量
那座皇家天文臺
蘇格蘭的自豪
早年歲月
70年的過渡時期
成功的戰(zhàn)略
第九任皇家天文學家
科學戰(zhàn)勝怪誕
舊金山的較量
頭上長角的愛神
10個重要的問題
炸蒼蠅和采集嗎哪
知識就是力量
中華天文源遠流長
歷史長河中的記載
獨特的星官體系
別具一格的天文儀器
郭守敬的輝煌業(yè)績
中國天文學在前進
結(jié)語
天文學與人類文明
《擁抱群星:與青少年一同走進天文學》:
這本關于星星的書,應該從何說起呢?我想先從一塊并沒有記錄天文事件的石碑談起。
當你讀了這個故事后,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有一座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名叫亞歷山大。1799年,法國拿破侖遠征軍的一支工兵在離亞歷山大48千米處的羅塞塔鎮(zhèn)附近發(fā)現(xiàn)了我們所說的那塊石碑,它就被稱為羅塞塔碑。這塊古埃及紀念碑長約1.1米,寬約0.75米。1801年法國人撤離埃及,此碑為英國人所得,如今存放在大英博物館里。
羅塞塔碑上的碑文約撰于公元前2世紀初,內(nèi)容是祭司對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的頌揚,稱贊他對教士和人民的仁慈。碑上的文字由三部分組成:上部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刻寫(共14行),中部是古埃及的俗體文字(象形文字的極度草體化,共32行),下部則是希臘文(共54行)。歐洲的學者們能夠讀懂希臘文的版本,但古埃及的語言文字知識失傳已久,因而人們非常希望能通過羅塞塔碑來辨認和解讀古埃及的文字。許多人為此嘔心瀝血,而對釋讀碑文貢獻最大的則是英國醫(yī)生兼物理學家托馬斯·楊和法國學者商博良。
楊出生于1773年。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神童,2歲就能閱讀,6歲已通讀《圣經(jīng)》兩遍,青年時代掌握了希臘語、拉丁語、法語、意大利語、希伯來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土耳其語和埃塞俄比亞語等10多門外語。他還能演奏多種樂器,其中包括蘇格蘭的風笛。他先在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學醫(yī),后來在德國的格丁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799年在倫敦開業(yè)行醫(yī)。
他第一個發(fā)現(xiàn)眼球的晶狀體在注視不同距離的物體時,是怎樣改變形狀的。1801年,他又闡明了散光是由于角膜曲率不規(guī)則而造成的。楊研究了人是如何感覺色彩的,并率先提出,并不一定要有各種不同的生理機能才能感覺到各種不同的顏色;實際上,只要有三種顏色的感覺機能就夠了。按不同比例混合這三種顏色,就會產(chǎn)生無窮無盡的各種顏色。事實證明,他的“三色論”在原則上是正確的。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所有的中學物理課本都會介紹光學中的“楊氏干涉實驗”。因為波的基本性質(zhì)之一是會發(fā)生干涉,楊氏實驗證明光確實會發(fā)生干涉,也就證明了光是一種波。楊氏,就是托馬斯·楊。
楊活了56歲,于1829年去世。楊的學術成就極其廣泛,這里要說的是,他從羅塞塔碑的象形文字中辨認出一些神名和人名,例如托勒密;把它們的希臘文拼法和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拼法作仔細的比較,最終使楊認出了象形文字的一部分字母,而這正是進一步解讀全文的基礎。
法國語言學家商博良在此基礎上繼續(xù)前進。他生于1790年,16歲時己通曉拉丁語、希臘語和6種古代東方語言,18歲時即被任命為歷史教授。在所有的古埃及學學者中,他首先意識到古埃及象形文字中有些符號是字母,有些又是音節(jié),有些則是用以表示前面說過的完整思想或事物的義符,而不僅僅是圖畫般的“象形”。他還證實了羅塞塔碑上的希臘文是原文,那段象形文字碑銘則譯自希臘文,而人們原先一直誤以為希臘語碑文是譯文。通過研究和對比羅塞塔碑和其他碑文,商博良整理出許多象形文字的意義和拼法,以及一些語法特征。商博良只活了42歲,于1832年去世。不過,他在去世之前,實際上已經(jīng)成功地找到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所有基本原則。
那么,這和天文學又有什么關系呢?或者說,羅塞塔碑的故事和科學研究又有什么關系?這種關系,是一種深層次的領悟和啟示。試想:科學家們的全部努力不就在于尋找那種能夠辨認大自然的語言文字的“羅塞塔碑”嗎?這一過程是極其艱難的,需要有無數(shù)的托馬斯·楊和商博良。那么,哥白尼、伽利略、牛頓和愛因斯坦不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嗎?不言而喻,每一位天文學家都希望自己能夠找到識別宇宙之謎的“羅塞塔碑”,希望自己能夠為解讀宇宙的“羅塞塔碑”作出決定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