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言集》是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隨筆集,內容涉及方方面面。作者是中央或地方文史研究館館員和特約研究員,均為耆年碩學之士,文史哲等領域的著名專家和書畫家。文章的內容,或為人生體悟,或為讀書心得;或回憶一段往事,或紀念某位師友,或考證某一掌故,或記述某段工作,或敘行旅之中的所見所感,或錄揮毫之余的點滴議論。文集文筆優(yōu)美、語言
本書以十五個經(jīng)典神話形象作為敘述起點,對這些神話符號進行了追根溯源,從歷史、戲劇、繪畫和民俗學等方面進行多方引證,并從現(xiàn)代人的角度進行重構的比較神話學。著墨于不同神話形象在中西敘事中的起源以及流變的對比,并就中西文化在這種敘事上的異同,以及造成這種異同的生活習俗、社會環(huán)境等深層背景原因做了較為清晰的分析和總結,為了解經(jīng)
本書是一部散文,共四章,記錄了作者故鄉(xiāng)的人和事、求學和經(jīng)商的歷程、生活的遭遇、對人生的思考、如何進行子女的教育、為人處世的道理,以及人到中年的應該如何應對焦慮與困惑等,計有20多萬字。整書的風格輕松,文字里充滿溫暖的親情、友情,也有閱盡千帆后的人生感悟,還有的充滿生活哲理,表達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讀來令人
《大在小處:凸凹自選集》分成情感隨想書札三輯,收錄了作者近期創(chuàng)作的文字和代表作品70余篇。內容方面既有讀書的經(jīng)驗,也有自我省思和生命感悟等,牽涉甚廣。作者將學識、思想和體驗,不露聲色、自然而然地融會在一起,正是其長久以來的創(chuàng)作追求。生活與理想、人性與文心、文學與寫作,鮮活的你我,都在作者的字里行間淋漓盡致,妙趣橫生。
本書主要講述公益項目經(jīng)典傳承榜書《論語》參與者群體的感人故事,真實地反映了公益項目參與者群體的心路歷程。該公益項目,以榜書形式書寫完整的《論語》,向中華文化經(jīng)典致敬,向中國書法藝術致敬。全書共設十八個篇章,除了講述公益項目中志愿者的故事,還專門撰寫修習《論語》的心得體會,有益于廣大讀者關注和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影
從母親的菜譜和湘南八公分村的食材和味道,憶述童年鄉(xiāng)居生活的朝暮,再記述青年離鄉(xiāng)在外奮斗的經(jīng)歷,以及中年因父母離世而回鄉(xiāng)的所見所思。作者將南方鄉(xiāng)村的樣本以文字珍貴地封存,寄寓著當代人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和故土的思念。 作者筆下的八公分村就如沈從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賈平凹的商州,是文學的緣起和初心,也是我們站在當代社會發(fā)展大流中
本書為北京大學葛曉音教授學術文章結集,也是她對四十年進學生涯的回顧。本書共五輯五十篇,葛曉音教授用杏壇探頤師友遺影書刊因緣新著擷英潮頭點滴等五輯在追溯進學之路上的點滴時懷人憶事,如對林庚、程千帆、陳貽焮等先生的回憶,良多感懷;亦在追憶不同人生階段對進學之道的感悟時提點后人,頗多啟發(fā)。此書可謂葛曉音教授朝花夕拾之作,文字
《花間詞外》是學者、作家,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創(chuàng)作的一部散文集,收入了《蘭生幽谷無人識》《落梅橫笛已三更》《春入平原薺菜花》《卻道海棠依舊》《紫櫻桃熟麥風涼》《正見榴花出短垣》《七月芙蓉生翠水》《忙踏槐花猶入夢》《去年巖桂花香里》《采菊東籬下》《丁香空結雨中愁》《不作天仙作水仙》等散文作品。 本書收入的十二篇文章有
<中東鐵路,穿越緯度的回望>以作者十幾年來對中東鐵路的研究成果為基本素材,徜徉在中東鐵路干線,用獨特的視角,以漫筆的形式和自己習慣的敘述風格,縱橫穿插,上下貫通,娓娓道來。既尊重歷史,又不追尋于真相始末,更多的是文化和人文。作者力圖使老鐵路的遺產(chǎn)價值在當今放出異彩,并為今所用,并對特定區(qū)域的社會和人群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
《上學去》是著名作家葉兆言先生回望童年和少年時代的真情之作,繼非虛構作品《南京傳》后全新的散文隨筆集。作為上世紀五十年代生人,葉兆言的讀書生涯映照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特有的歷史和時代變遷。小學、初高中,及至成為恢復高考后的屆考生,在社會的變遷中,始終不變的是求學的饑渴和熱誠。 本分為十幾小節(jié),以上學為線索,牽引出了屬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