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西安碑林全集》的《墓志卷》,由拓片照片及照片說明文字組成,圖文并茂,收錄西安碑林博物館所藏北魏至民國墓志1700余種,2500余張圖片,包含有于右任先生所珍藏,后捐給碑林的“鴛鴦七志齋藏石”。尤其是所藏隋唐時期墓志規(guī)格高、形制大、書法精湛、文辭優(yōu)美,兼具歷史、文學、書法藝術等多方面價值。墓志內容主要記錄死者的姓
一、內容簡介 由于甲骨斷損嚴重,許多甲骨文無法通讀,甲骨殘文的整理與研究成為甲骨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本選題圍繞甲骨殘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確定殘文的相關概念,闡明殘文整理與研究的作用,把殘字進行分類整理,對《字編》等工具書殘字進行校補,梳理殘辭類型,據殘文進行綴合。全文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章緒論包括三項內容:明確殘文概念
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拓本叢刊之一。本叢刊擬收錄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拓本及其整理著作約20種。根據各書情況的不同,分別采用影印、整理或二者結合的方式出版。成熟一種出版一種,其他各書隨后逐步推進。 【形式】排印,附原書影印。 【內容】全書包括前言、凡例、拓本、釋文、檢索表等五部分。 【學術價值】 《繪園舊藏甲骨文字》為國家圖書館
本書是《西安碑林全集》的《碑刻碑帖卷》,由拓片照片及照片說明文字組成,圖文并茂,是西安碑林博物館所藏秦漢至民國碑石刻帖類拓片(含碑陰及碑側)匯總,共1500余張,包含了歷代名碑,如秦《嶧山刻石》、漢《曹全碑》、前秦《廣武將軍碑》,以及唐宋時期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歐陽通、張旭、懷素、米芾、黃庭堅、蘇東
絲綢之路作為古代東西方文化的重要通道,不僅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價值,也蘊含著豐富的法律文化價值。從十九世紀末以來,國內外考古工作者在絲綢之路沿線發(fā)現了許多古代法律文書,這些新出土的法律文書分布地域廣泛,從東起中國的洛陽和西安,往西一直到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各地;這些文書所涉及的年代久遠,從古代的秦漢到后世的明清之際。新發(fā)
本書集科學性與普及性為一體的的考古發(fā)現圖集,以重慶區(qū)縣為單元介紹三峽后續(xù)考古成果。第二卷由萬州、忠縣、開州、石柱等4個區(qū)縣組成,每個區(qū)縣均是單獨成篇,在總結三峽后續(xù)考古收獲的同時,對既往相關特別是三峽考古工作也進行了梳理,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對該區(qū)縣自建國以來考古工作的總結。出版《三峽后續(xù)考古發(fā)現》系列圖書,一是積極響應
本書是國內原創(chuàng)歷史社科“沈從文講文物”系列的第四本,也是完結篇。本冊收錄了文物研究專家沈從文先生三十余篇對中國古畫——展子虔《游春圖》、維摩詰故事畫、《高逸圖》等的考證鑒賞和文物研究方法的文章。作者結合古畫所處年代各地出土文物及文獻資料的整合研究,分析畫中內容、材料等要素真?zhèn),以及從中得出的朝代風俗文化。如從實物談《木
2018年11月1日至2日,故宮博物院與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在北京共同舉辦了“紙質文物的科學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邀請了來自荷蘭國立博物館、英國國家檔案館、佛利爾賽克勒美術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南京博物院、復旦大學以及故宮博物院等國內外紙張類文物保護修復相關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作為發(fā)言嘉賓。同時將與會專家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
本書稿分為七章,先介紹匾額的形成發(fā)展,結合客家南遷史與文獻資料,把客家匾額的由來、受尊崇的情形及成因,條理清晰地加以論述,再呈現客家匾額本身的格式規(guī)制、制作工藝、價值構成等內容,然后對客家匾額的傳承情況,包括游匾掛匾民俗儀式、傳承人現狀、傳承模式、傳承困境及對策路徑等加以闡釋。
全書共分為六章,從北魏開始至盛唐結束,按營石窟的營造時間順序娓娓道來。龍門石窟目前在統計內石窟數量為2345處,大窟30多處,其余多為民間開鑿的一米左右的小龕,本書遴選了50余處最具代表性的石窟進行了詳盡研究、介紹,通過對石窟寺的營造規(guī)模與形制的研究,對其中雕塑、壁畫、書法等內容題材的考證,藝術特點分析,展現不同階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