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生動地記述和描繪了大慶油田開發(fā)建設先遣隊的石油物探人,這支堅持傳承大慶光榮傳統(tǒng)、不忘找油找氣初心、永葆中國石油人本色的英雄戰(zhàn)隊和他們當中的卓越分子,歷經(jīng)四十改革開放的砥礪與洗禮,堅定信念為祖國加油的感天壯舉和感人故事。
2018年9月,作者來到廣西河池市東里村開展“三同”實踐鍛煉,和當?shù)剞r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東里村是韋拔群的故鄉(xiāng),“三同”期間,作者以一名黨報記者的視角,以東里村為樣本,圍繞著“三同”鍛煉和貧困鄉(xiāng)村的人和事,積極踐行“走轉改”,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真實呈現(xiàn)出à
本書收錄了《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jīng)濟日報》《法制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媒體記者的新聞稿件、報告文學等作品,內容涉及“蘭州藍”、“一帶一路”、馬拉松賽、文化蘭州、開通高鐵、建設新區(qū)、美麗鄉(xiāng)村、垃圾處理、脫貧攻堅、治污治堵、街巷改
本書收錄了《前赴后繼60年探索中國式的林業(yè)道路》《為我們自己,也為子孫》《為了“紅松故鄉(xiāng)”永存》《生命不息,栽樹不止》《放下大斧也能生存》《林都伊春:三次創(chuàng)業(yè),踏上振興路》等文章。
本書塑造出了一批駐村第一書記感人的形象。這些作品頒揚了他們敢于擔當、無私奉獻、吃苦耐勞的精神;表現(xiàn)了他們緊緊依靠村黨組織,從實際出發(fā),抓住主要矛盾,解決突出問題,把為老百姓辦實事當成頭等大事,提升治理水平,推動精準扶貧,加快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感人事跡;寫出了他們的艱辛與汗水,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的使命擔當。
《少年羅榮桓》以紀實的筆觸,描寫了羅榮桓少年時代(0-25歲)的成長歷程。羅榮桓出生在一個半耕半商的家庭,父親羅國理是個頗有正義感的羅姓族首。羅榮桓從小受到父母的影響,嫉惡如仇。在外求學過程中,羅榮桓開始接受革命思想。大革命時期,他受黨組織派遣,回鄉(xiāng)舉辦農民協(xié)會,打土豪分田地。在他的組織和支持下,南灣的農民運動風起云涌
《改變》是一部紀實文學。說起南京,人們大多指的是江南。《改變》把視線從江南轉到江北,通過展示一座新城江北的崛起,解構未來城市的構想。江北新區(qū)對未來進行全景式的現(xiàn)代架構,以生命的名義,塑造有溫度的多元和諧夢想之城,在時空中鏈接起歷史、自然、科技與生命新的內涵,給這片土地帶來新的變革。
人這一生真的很短暫。一進入中年就感到日子過得飛快,眨眨眼就退休了。我們這一代人,經(jīng)歷了共和國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從三年困難時期到十年,從對越自衛(wèi)戰(zhàn)到改革開放,這些不同時期的經(jīng)歷,在作為親歷者的我的人生中留下了獨特的不可磨滅的記憶。如同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陽的光輝一樣,我的經(jīng)歷也能反映共和國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歷史。
這是一名部隊工作同志的作品匯集,其中大量的篇目是曾經(jīng)在《人民武警報》《法制日報》《新余日報》等刊物上發(fā)表的通訊或者散文,體現(xiàn)了水電兵為了黨和人民吃苦在前的奉獻精神,也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親情鄉(xiāng)情的歌頌,以及對國家民族未來發(fā)展的美好寄愿,同時也展現(xiàn)出作者在戎武生涯中積極學習、不斷進取,追求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本書從一位人民日報從業(yè)30年的資深記者的數(shù)十篇新聞作品,滴水見日,管中窺豹,對中國的改革歲月作了微觀回顧,也從央媒30年報道樣式與傳播手段的觀察視角,反映80年代以來新聞語境的變遷和傳播的與時俱進。作者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均有采寫經(jīng)歷,報道樣式覆蓋消息、通訊、人物、報告文學,時評、政論以及融媒體寫作,還曾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