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含的中國哲學基本原理部分由探討中國哲學的內核入手,依本體論、認識論和道德價值論三個部分用三句話概括中國哲學,并略作展開。在此基礎上專門探討了中國哲學中的德性和倫常的問題,探討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相關問題。在這個部分基本囊括了中國哲學的人格特質、修心和修身方法、天道的領悟、人世的建設四個方面的關鍵內容。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適讀人群 :本書具有理論性、現(xiàn)實針對性和對策性,適合黨政領導干部,倫理學、哲學、文化學、社會學專業(yè)相關科研人員,以及文化愛好者參考閱讀。
2015年度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
本書得到湖北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程教材建設經費資助
周海春,1970年生,內蒙古扎蘭屯市人。內蒙古大學哲學系獲得哲學學士學位,于中國人民大學獲得中國哲學博士學位,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后,F(xiàn)為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員,湖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北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湖北省傳統(tǒng)文化教育研究會副會長,《文化發(fā)展論叢·中國卷》主編,《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執(zhí)行主編。主要著作有《〈論語〉哲學》、《道之通見:〈莊子·內篇〉哲學注》、《人文科學導論》、《中國醫(yī)德》、《儒學的濫觴:孔子與早期儒學》、《“子曰”類文獻思想初論》等,發(fā)表學術論文80余篇。
目錄
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靈魂與內核 1
第一節(jié) 中國哲學是一種聞道功夫 2
第二節(jié) 中國哲學是出生滅門入真如門的學問 25
第三節(jié) 中國哲學是轉識成智的學問 27
第四節(jié) 中國哲學是即凡而圣的學問 37
第二章 生滅和真如 53
第一節(jié) 生滅為式,真如為能 53
第二節(jié) 儒門亦“隱” 54
第三節(jié) 道家求真如界之逍遙 66
第三章 頓悟和修心 70
第一節(jié) 儒門修心法 70
第二節(jié) 道家修真法 76
第三節(jié) 禪悟法 85
第四章 德性與倫常 93
第一節(jié) 天人情懷 93
第二節(jié) 人倫情懷 121
第三節(jié) 人類情懷 146
第四節(jié) 德性情懷 153
第五章 王道政治 178
第一節(jié) 政治儒學 178
第二節(jié) “為政”意旨 184
第三節(jié) 仁政六義 190
第六章 《中國哲學史》 199
第一節(jié) 中國哲學史的回顧與展望 199
第二節(jié) 治中國哲學史的目的 207
第三節(jié) 外觀法和內觀法 213
第四節(jié) 現(xiàn)代中國哲學史的核心要件 227
第七章 中國哲學創(chuàng)新的基本視域 240
第一節(jié) 保守主義和激進主義的兩難 240
第二節(jié) 新批判主義對中國哲學的理解 244
第三節(jié) 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認同 257
第四節(jié) 中國哲學的自覺 266
第八章 中國哲學的解釋學與通向語言之途 284
第一節(jié) 道言及其顯示的諸種形式 284
第二節(jié) 漢字與中國哲學 288
第三節(jié) 漢語語法和中國哲學 296
第四節(jié) 中國哲人對話的藝術 301
第五節(jié) 譬喻中的邏輯 304
第六節(jié) 中國哲學史上的兩種邏輯進路 307
后記 315
叢書編后記 317
在父子倫常中,一般情況下,人們認為要孝順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儒者更視之為天理。為什么要孝敬父母呢?理由有很多,如父母曾經付出過,子女也應該有對等的付出,或者即便父母沒有太多的付出,從人情和天理來看,大家是一家人,也應該孝敬父母。這是很多人都承認的道理,但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成年人卻面臨著太多的生活困境,來自子女的需要,來自家庭其它成員的意愿,來自社會的壓力,以及個人的認知和德性的發(fā)展等等的限制,孝敬父母總是很困難。
如何理解父子倫常,父子的倫理關系究竟該如何?這里提供了一個動態(tài)考察父子關系的思路。在這一思路下,在不同的階段,父子倫常有不同的倫理內涵,有不同的德性要求!懊宪沧訂栃ⅰW釉唬骸疅o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不違什么?有說是禮,有說是理,有說是本分。因為不違的是禮,所以包含著一種處理父子關系的反思性關系,兒子不能茍且尊親,而是要尊禮。從這段話來看,“孝”和“無違”聯(lián)系在一起。“孝”涵蓋了人的一生,起點是“生”,終點則延續(xù)到死及死以后。從這一文本來看,可以把父子倫常分成以下幾個大的階段來談,即幼年時期、成年時期和老年時期、生命結束以后的時期。
1.子女幼年時期的父子倫常
在幼年時期的父子關系中,子女具有弱勢的地位,父母已經具有獨立的人格和一定的獨立的經濟和文化能力,子女和父母之間具有一定的依賴關系。這個時候“孝”的重點是父母對小孩子身體的照顧和精神的支持。這個時候要求子女孝敬父母顯然不現(xiàn)實的。幼年的子女缺乏理性能力,缺乏獨立生活的條件。不過也有人會說,這個階段的子女應該聽父母的話,聽從父母的教導,學習父母生活和生存的智慧,學習人生的道理。從這一意義上說,子女應該孝敬父母。不過,把這一道理講給小孩子聽,尤其是幼兒聽,基本不會起到什么效果。父母都有一個基本的經驗,幼兒是一個絕對命令者,他們以柔弱的身軀,喚起大人的慈悲之心,要求成人無條件地付出,尤其是對于三歲以前的幼兒尤其如此。他們柔弱,但他們勝剛強,顯然子女幼年時期,講孝只能對成年人講,而孝敬的內涵是如何全心全意地照顧小孩,并在這種照顧中讓小孩獲得安全感,獲得足夠的愛,從而讓小孩子能夠給予父母以足夠的回報。能否有這一視野關系到一種文化對倫常思考的完備性!皩ν甑暮鲆暟殡S著對老年以及對人生任何階段中殘疾和依賴性經驗的忽視!
從《論語》來看,涉及到這一階段的資料是比較少的,這或者說明《論語》的編輯者沒有突出這一階段,或者孔子本身缺乏相關的表述。不過,《論語》里面不是完全沒有相關思想的印記!白釉唬骸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在這里出現(xiàn)了對“少者”的關懷,不過這里更多地是從他人或者社會的角度提出對少者“關懷”問題。從社會或者他人的角度提出關懷年少者的問題,顯然兼容了父母對弱小子女的照顧和關懷。父母照顧弱小子女具有一定的不言自明性,尤其是在父母照顧子女沒有經常性出現(xiàn)問題,需要提出理論思考的情況下,這一問題或許不需要理論來專門回答。“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在這里,孔子堅持三年之喪的理由是小孩子要靠父母照顧到三歲左右。二者之間應該存在一定的互惠關系。麥金太爾對這種接受和給予的互惠關系有過很好地 說明:“某些他人能夠為我們提供所需,通過能與到和他們的一系列關系之中,我們成為了獨立的實踐推理者。在成為獨立的實踐推理者之后,我們通常(雖然或許不總是)也就獲得了給予那些處在我們之前的需要狀態(tài)之中的他人所需要的東西。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一個給予和接受的關系網(wǎng)絡的特定位置,通常我們能夠給予什么、給予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我們之前接受了什么、接受了多少。我們要考慮這些關系如何在從孕育到死亡的過程中延伸,同時假設人類的身份就是動物的身份。我們所接受的東西來自父母和家庭中的其他長者、老師和師傅,以及那些在我們生病、受傷、因年齡增長而衰弱、或失去正常生活能力時關心我們的人。后來,他人、孩子、學生、那些因不同方式失去正常生活能力的人,以及那些有著重大和迫切需要的人,必須依靠我們的給予。有時候那些依靠我們的人正是我們從他們那里有所接受的人。但我們通常從一此人那里接受,而另一些人需要我們給予。如果這樣理解,那么使獨立的實踐推理者出現(xiàn)并得以維持的那些關系就是一些他們從一開始就有所虧欠(in debt)的關系,我們知道從誰那里得到了好處,并因此對誰有所虧欠。但是我們經常不知道需要對誰給予;使我們成為獨立的實踐推理者所需要的關心,如果要行這有效,就必須是對人本身無條件的關心,而不管結果如何。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反過來應當給予(owe)他人或將來應當給予他人的關心!
初生的孩子是脆弱的,需要父母全身心的付出。父母對子女的這種關系,與孝敬父母的關系相類似,也可以說是“孝”。照顧小孩是父母德性的一次重要的歷練。父母需要適度地放下自我,全身心地關心孩子,給小孩提供安全感和正確的反應性的認識!耙獮楹⒆犹峁┱_的安全感和正確的反應性認識,母親、父親和其他家庭成員必須擁有哪些德性呢?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與其他師生關系有所不同,這種不同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如果父母,尤其是母親,要為孩子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安全感和認識,就需要將這個孩子作為他們持續(xù)關心和承諾的對象,因為這是他們的孩子,他們對他負有獨特的責任。其次,他們最初的承諾在很多方面必須是無條件的。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態(tài)度,必須用這種誓言的形式表達出來:‘無論世事如何變化,我都會在你身邊!谌,盡管那是他們的孩子這一事實使這個孩子成為他們的責任,但最重要的是孩子的需要,而非與孩子的關系中他們的需要。這種關系的全部三個方面都反對按照孩子的品性和天資區(qū)別對待他們!
對幼小的子女的照顧的思想是否存在于《論語》之中呢?“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保ā墩撜Z?為政》)疾,疾病,或者泛指不要的品格或者行為。一種看法是孝子不罔為非,只有疾病讓父母擔心;子女非常擔憂父母的疾病;父母愛子,無所不之至,唯恐兒子有疾病?梢园选拔ㄆ浼仓畱n”看成是一個顯示意義的情境。這一情境是在面對疾病、殘疾等特殊情況時候表現(xiàn)出來的關心和無條件想奉獻,表現(xiàn)出一定的英雄氣概。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處在這一情境下,都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尤其是那些具備一定的獨立的生活能力,能夠付出的理性獨立者,更是如此!案改傅年P心怎樣才是好的在某種程度上是通過孩子遭受嚴重殘疾的可能性來定義的! 當孩子處在弱小的情況下的時候,其情境與此情境高度的相似,因而也需要父母表現(xiàn)出相應的對待弱者的德性。
2.子女成年時期的父子倫常
隨著子女成年,父母則逐漸變成了弱者。在這個交替的過程中是最容易發(fā)生父子沖突的時期。子女成為一個理性獨立者,父母也是一個理性獨立者,彼此之間不再是強者和弱者的關系,而是兩個強者的關系。這個時候會帶來很多的倫理問題。在現(xiàn)代社會中,一個成年人“事父母”的難題主要有三:其一是“色”,即肉體需求以及相應的功利和福利。為了實現(xiàn)這一福利需要更多地服務社會而不是服務父母。其二是對民族、國家和社會的回報和給予,社會提出的給予要求,需要進行回應。其三,是自己也是父母,需要承擔生養(yǎng)子女的責任和義務!墩撜Z》中有資料明顯涉及第一點和第二點,有資料間接反映了第三點。
其一,成年子女需要對“色”保持一定的超越態(tài)度。“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保ā墩撜Z?學而》)“賢賢易色”有很多解釋方式。如解釋成對妻子,重視品德,不重視容貌;能夠看出他人之賢德,從而升起尊重之心,并改變自己的容貌;以好色之心好賢。其中的爭議主要是抽象地理解“賢賢易色”,還是具體地理解的問題。如果具體的理解,賢,就是賢人,與父母等相對應。如果抽象地理解“賢賢易色”,“賢賢易色”的要求就會涵蓋“事父母能竭其力”,好賢之心構成了“竭其力”的條件。
這段話中包含了父子關系、君臣關系、朋友關系和師生關系。父子關系、君臣關系、朋友關系不同于師生關系,但是如果實現(xiàn)了善的價值,也相當于師生關系。父子關系中涉及到理性判斷之道的時候涉及師生關系,涉及到體力的付出和情感的投入的時候則不是師生關系。從道的角度來講,成年子女有自己的道,父母有父母的道,彼此之間應當遵守那個最應該遵守的道,但是這一點并不總是那么順利實現(xiàn)的!墩撜Z》中給父子之間的理性判斷保留了空間。子女可以諫爭,并且保留自己的“志”!白釉唬骸赂改笌字G。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這里面其實包含了一定的層次性!爸G”和“志”涉及到是非對錯,涉及到觀點分歧和價值的多樣性問題;“敬”和“怨”則是情感層面的事情,“不違”是禮節(jié)規(guī)范層次的問題,“勞”是體力付出層面的事情。從這段來看,在父子之間面臨矛盾的時候,理性觀點方面需要保持彈性和多樣性,但是在感情和體力方面則要求子女對父母無條件的付出和給予。
其二,就是家國的沖突,人倫親情的價值和更廣闊的社會領域之間的矛盾。青年階段的人面臨很嚴重的倫理沖突,其中一個就是履行家庭責任和履行社會責任的沖突。“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孔子似乎傾向于家庭的價值,當然孔子也不否定社會的價值,子女需要在家庭和社會價值之間有一個合理的權衡!叭欢彝ギ斎皇潜镜毓餐w中非常關鍵、不可缺的組成部分,家庭生活的很多領域都需要運用承認依賴性的德性。事實上,正像我之前說的,父母與幼年的孩子、成年人與年老的父母之間的關系都是只有通過那些德性才能維系的關系的典范;健全和獨立的家庭成員與其他永久殘疾、部分或完全依賴他人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也是這樣! 人生很多的責任最終是要靠家庭成員來承擔的,這就需要青年人更多地關注家庭的付出。一方面要履行對父母的責任,給予父母以回報,另一個方面社會往往又不允許這樣做。尤其是在現(xiàn)代社會的背景下,家庭成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家庭日益缺少獨立的地位和價值,缺少足夠的合理性!罢且驗榧彝ト狈ψ宰阈裕姓J依賴性的德性要求認識到的那種公益就無法在家庭內實現(xiàn),至少在將家庭理解為分散和分享的社會單位的意義上無法實現(xiàn)! 理想的狀況當然是各方面都能得到照顧,都給予相應的給予和付出!白釉唬骸鰟t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論語?子罕》)但事實上,這一點往往是很難做到的。當二者出現(xiàn)沖突的時候,一方面,孔子強調不能順從政治權威和社會權威之惡!霸唬骸粍t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保ā墩撜Z?先進》)保持自我的價值判斷。另一個面也不能利用政治權力來為父母謀取特殊的利益!白尤A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堃妗T唬骸c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論語?雍也》)在這種彈性中,家庭親情是有一定的價值優(yōu)先性的。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保ā墩撜Z?子路》)父為子付出,子給予父一定的對應的付出關系,是“直”所要求的。這既是一種對等的恩惠關系。這種關系不是算計的關系。“虧欠的概念不適用于任何非自愿承擔的關系或交易。根據(jù)這種看法,我與他人之間就有兩類關系。一類是為了關系中各方的利益設計出來,并因這些利益得到辯護的關系。這些就是交易性的關系,由來自理性選擇理論(theory of rational choice)的準則支配。另一類是由自愿承擔的同情和情感引發(fā)的關系。理性選擇加給我們的首先要求只擴展到牌合作性交易中的同伴或可能的同伴。因此我們與非人類動物或殘疾人的關系(我們當然既非殘疾又無缺陷)都依賴于我們在情感上的同情! 一些學者強調隱的合理性來自于人倫情感,這在一定層次上看是合理的!俺俗疃唐诘纳鐣P系形式之外,這兩種關系都內嵌于某套給予和接受的關系之中,并且需要由這些關系來描述。情感和同情是我們應當給予他人的東西。支配感覺和決定感覺恰當與否的規(guī)范與其他給予和接受的規(guī)范不可分享,因為我們通常正是在給予和接受中表現(xiàn)情感和同情。” 或許,從法的角度的看,父子互隱會帶來一定的隱患,不過法的規(guī)范畢竟是一種理性的規(guī)范。而這一理性的規(guī)范總是要被某種接受和給予的關系,尤其是其中包含的情感關系所調整,并實際地在生活中被運作起來。“理性的交換關系受到某些規(guī)范的支配,遵守這些規(guī)范對每個參與者都是有好處,理性的交換關系也以一種類似的方式內嵌于某些關系之中并由這些關系維持,而這些關系則受到不加計算和不可預期的給予和接受規(guī)范的支配。因此,正是那些制度化的關系讓市場交換成為可能。市場關系如果要對整體的幸福有所貢獻,而非像它們事實上經常的那樣損害和腐蝕共同的紐帶,那么市場關系的維持就必須內嵌于某些本地的非市場關系——即那種不加計算的給予和接受關系——之中。我們的情感紐帶和市場關系在很大程度上都預設了給予和接受的規(guī)范!
其三,是成年人自己也成為父母,這樣雙重身份讓成年人同樣面臨著艱難的選擇和巨大的壓力!白釉唬骸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保ā墩撜Z?公冶長》)這句話反映了成年人的處境和道德要求。一方面要敬老,還要對朋友講誠信,還要養(yǎng)護小孩,愛護年幼者。當然古人也力求去尋找彼此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如“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爺娘!保▍蔚脛伲骸缎赫Z》)力求說明孝敬父母的付出會得到子女的相應的給予。養(yǎng)護子女在中國古代哲人看來,本來就是對父母的孝。
不過,在養(yǎng)護子女的同時,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父母當然是最好的選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保ā墩撜Z?里仁》)因為相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是沒有未來的。“奉養(yǎng)無多日,錢財毋較量,果能親意慰,不愧作兒郎!(謝泰階《小學詩》)基于這個理由,子女需要盡最大的努力奉養(yǎng)父母!案改负簦瑧鹁。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yè)無便。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保ɡ钬剐恪兜茏右(guī)》)這段文字內容全面,要求從早到晚,從春到冬都奉養(yǎng)好父母,在出入,做事、待物方面也要有合理的表現(xiàn),并且全面執(zhí)行父母的命令,完成父母的心愿。 “毋使父母怒!保▍趋胝鳌都艺]要言》)這里則強調了照顧父母情感的重要性!笆谭罡咛糜H,時時結念真,寢膳須著意,溫清要留神。親色平心察,親言仔細聽,須知親意向,當順在無形。撻罵低頭順,糟糠背自吞,但求親適意,吃苦也甘心。若說萬千差,爺娘總不差,你心曾盡否,能遽悅親么?”(謝泰階《小學詩》)這里強調了奉養(yǎng)父母的自我磨礪!靶值苄萃仆校瑢P姆虑,譬如單養(yǎng)我,推托又何人?”(謝泰階《小學詩》)這里強調了奉養(yǎng)父母需要有勇于承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