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我的第二故鄉(xiāng):巴勒斯坦前駐華大使穆斯塔法·薩法日尼口述》受訪者穆斯塔法·薩法日尼,1971年至1976年在北京大學學習中文與歷史,1978年至1984年在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攻讀碩士學位,1988年至1990年在該系攻讀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外交工作,1992年至2002年擔任巴勒斯坦國駐華大使,F(xiàn)任阿拉伯信息交流中心主任,并在北京大學外語學院阿拉伯語系任教。本書詳細介紹了穆斯塔法50年來與中國、與北大延綿至今的密切關系。同時,也以“di一視角”講述了巴中外交,以及阿拉法特與中國領導人之間的友好往來。
穆斯塔法的一生極富傳奇性,參與了巴以關系、巴中外交50余年來的所有重大事件,與朝鮮金氏三代及東南亞各國也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同時本書也詳細梳理了穆氏在北大從學士、碩士、博士,到目前仍在做外教的所有經(jīng)歷,極富可讀性。
巴勒斯坦外交官回憶與中國四代領導人之間交往歷程,一個從巴勒斯坦游擊隊中走出來的北大學子,在中國扎根50年,見證中國當代歷史的完整走向。
《中國,我的第二故鄉(xiāng):巴勒斯坦前駐華大使穆斯塔法·薩法日尼口述》屬于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的獻禮圖書——“北京大學新中國留華校友口述實錄”系列叢書中的一本。
引 言
在所有訪談對象中,本書的主人公穆斯塔法·薩法日尼大使是我認識最早的。我們不僅是院友,而且還差不多是同門師兄弟。1989年,我進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攻讀博士學位。大概是次年的5月或6月間,穆斯塔法的博士論文答辯會在北大二院二樓會議室舉行。雖然過去了二十五年多了,但是,我還依稀記得當時的一些情景。比如,答辯委員坐在主席臺的位置,其中有趙寶熙、梁守德等知名教授。老穆坐一張小桌子前面,用帶有濃重阿拉伯腔調(diào)的中文和英文進行陳述和回答提問。他是國際政治系第一個進行論文答辯的博士研究生,也是第一個國際政治專業(yè)的博士。當時,我們這些旁聽的在讀博士生都很羨慕他,也很敬佩他。不過,那時我與老穆并無交往,甚至沒有打過招呼。老穆畢業(yè)后,我只是知道他出任了巴勒斯坦國駐華大使,在中國名氣還是挺大的。
無論如何,有了這層淵源,在策劃這套國際校友訪談叢書時,我首先想到的人就是穆斯塔法。經(jīng)過國際合作部溝通,老穆兄很爽快地答應了我的要求。二十五年之后,我們再一次見面是在阿拉伯信息中心他的辦公室。辦公室是阿拉伯特色的,最顯眼的地方掛著一幅阿拉法特的半身像。我們一見如故,熱情擁抱,一起回憶當年他博士論文答辯時的情景。談及師長和同學,我們還是有許多共同的經(jīng)歷和感受。臨別時,老穆還特意穿上了阿拉伯民族服裝,頭上戴著阿拉法特的方格頭巾和我合影。
我和老穆的幾次訪談是在臨湖軒東北廳進行的,都是在他給外院阿拉伯語系的學生上完課之后。我靜靜地坐在沙發(fā)上,聽老穆講述他的人生曲折經(jīng)歷,講述他在北大學習語言、歷史和國際政治,講述他和愛人在未名湖畔的浪漫事兒,講述他經(jīng)歷過的中國文化大革命,講述他和阿拉法特的故事,講述巴勒斯坦和中國的關系……老穆善談,說起這些往事滔滔不絕,幾乎沒有我插嘴的機會,只是時不時地問我:“你明白嗎?”在這過程中,我不禁被老穆講的故事的內(nèi)容所吸引,更為他那一片真情所感動。在傾聽過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老穆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感謝中國,時時刻刻都表露著對中國幾十年如一日地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民族解放運動的謝意,這幾乎是講述的一條主線,中國就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老穆感謝北大,反復說是燕園這方水土和這里的園丁把他從一個不諳世事的毛頭小伙培養(yǎng)成為職業(yè)的外交官。用他自己的話說,沒有北大的培養(yǎng),就沒有今天的老穆。
或許以一個外交官的身份長期活動在國際政治舞臺的緣故,老穆的講述視野寬,有高度,在一些重大的國際問題上更有他獨到的見解。所以,匯集本書的是老穆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對于理解東南亞、中東、巴以沖突、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復雜的國際政治問題在他的講述中都變得鮮活了起來。
孔寒冰,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著名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東歐研究中心主任,也是該系列叢書的主編之一。
總 序
引 言
第一章 家鄉(xiāng)和青少年時代
第二章 初次來中國
第三章 第二次來中國
第四章 在北京大學半工半讀
第五章 燕園之戀
第六章 阿拉法特的柬埔寨問題特使
第七章 巴勒斯坦駐華大使
第八章 對巴以沖突的看法
第九章 親歷巴中關系
第十章 我和阿拉法特
第十一章 阿拉伯信息中心
第十二章 我眼中的朝鮮
第十三章 不了的北大情
第十四章 我觀“一帶一路”
致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