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酒一生》是作者興安自20世紀(jì)80年代以來在從事文學(xué)評論和編輯出版之余,撰寫的散文和隨筆的選編,分“事、人、藝、書、戲”5個部分:事,大多是作者的一些經(jīng)歷和回憶;人,記錄了作者與國內(nèi)作家的交往、印象以及對國外作家的關(guān)注;藝,是作者對當(dāng)代藝術(shù)、攝影和音樂的考察;書,是作者的讀書筆記;戲,是作者對電影和戲劇的觀感。這些文章都與作者的記憶和生活有關(guān),也印證了作者駁雜的個人興趣,雖然它虛度了他很多光陰,卻也讓他對浮世的一切保持好奇和敏感。
興安,蒙古族,1962年出生于內(nèi)蒙古,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研究會理事,北京作家協(xié)會理事、簽約作家。1985年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大學(xué)漢語言文學(xué)系。2008年畢業(yè)于魯迅文學(xué)院高級評論家班。曾任《北京文學(xué)》副主編、北京市文聯(lián)研究部副研究員。自1990年代開始主編《九十年代中國小說系列》《中國當(dāng)代鄉(xiāng)土小說大系》《蔚藍(lán)色天空下的黃金:中國六十年代出生作家作品展示·小說卷》《女性的狂歡:中國當(dāng)代女性主義小說選》等。
事
伴酒一生
草原深處的“那達(dá)慕”
1980年代的愛情
蒙古包:真實的與想象的
江山美過畫
在廢墟中讓我震撼的幾個瞬間
想想沒有了文學(xué)的我們應(yīng)該怎樣生活
《北京文學(xué)》:六十年的歷史,十五年的記憶
1990年代前后《北京文學(xué)》的幾點考察
人
說不盡的劉恒
天才靜之
格非:我將是他永遠(yuǎn)的讀者
劉震云:用喜劇的眼睛看透悲劇
孫甘露:小說是他的女人,寫作是他愛女人的過程
生活的花環(huán):雷加對文學(xué)的回顧
徐坤用話劇震了我們一道
我們都叫她坤兒
紀(jì)念一個被遺忘的作家
藝
“四月”精神與我們:攝影界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阿音:為中國游牧蒙古人造像
呂楠:另一個世界的真實影像
攝影是喚醒內(nèi)心的一種力量
從身體扮演到身份確認(rèn)
黑白夢與精神逃離
造化之美與美的距離
中國“先鋒”藝術(shù)的三張面孔
在碎片中尋求他者
與狼為伴的女鋼琴師
張妮:凝視與眩暈
劉天憐:“象征界”的奇觀
朝戈:一個知識分子畫家的敘述
向京:身體對腐朽靈魂的一次震撼
老車的畫
讓我們共同懷揣文學(xué)與藝術(shù)的夢想
色彩的狂歡
蒙古吉祥,草原天籟
做一個幸福的“生活家”
藝術(shù)蘭州的一場狂歡
書
對我影響最深的三本書
《老北大講義》及其背后的故事
讓閱讀成為一種習(xí)慣
以集體之力擎一面旗幟
女人的節(jié)日
王小波的災(zāi)難
行時代之命的文學(xué)長征
“曖昧”的吉本,“療傷”的芭娜娜
男人是消耗品,女人是戰(zhàn)利品?
成吉思汗:“世界之鞭”還是“人類之王”?
哲學(xué)是一種生活
《書店》:一本平凡的小書
《城邦暴力團(tuán)》:奇書、反書、隱書
記住北京歷史上的災(zāi)難
一只斑點狗的生命哲學(xué)
對刺客歷史的一種顛覆
有一種小說叫“純愛”
《三國大傳》:對歷史的懷疑與謙卑
我讀過的十本好書
恐怖小說與噩夢
恐怖小說與敬畏之心
戲
炫技式的精彩對辯撐起《嘩變》
《女仆》:幻想和欲望毀了多少苦命的人
奧尼爾的話劇《榆樹下的欲望》
《南京!南京!》的野蠻與《拉貝日記》的悲憫
《狼圖騰》:展現(xiàn)草原的遼闊和深遠(yuǎn)
《圖雅的婚事》:圖雅為什么帶著丈夫改嫁?
《花樣奇緣》:人生是一場瘋狂奇妙的夢境
《搖擺》:男人之間的心靈碰撞
跋
《伴酒一生》:
1980年代的愛情20世紀(jì)80年代初,我剛上大學(xué)。那時候,愛情對大多數(shù)青年來說勝過一切,就像五四時期的青年一樣,為了愛情可以不問出身,不問貧富,只要一見鐘情,只要兩情相悅,視父母的包辦和警告如糞土。那時候的愛情受西方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影響很大,《少年維特的煩惱》《簡愛》《呼嘯山莊》《德伯家的苔絲》《當(dāng)代英雄》《一個世紀(jì)兒的懺悔》這些世界愛情名著是大學(xué)生的戀愛指南,以致經(jīng)常將自己想象成小說里的男女主人公。男孩子一心想給一個貧苦人家的少女一份真愛,女孩子則幻想碰到一位落魄的才子嫁給他。
那時候的愛情洋溢著詩意,假如你不會背誦幾首情詩,你幾乎就不配談戀愛。男孩子崇拜普希金、拜倫、雪萊,女孩子則鐘情于舒婷、三毛和席慕容。借一本詩集或者送一部愛情小說給對方或許就是愛情的萌芽,也許在彼此傳遞一本詩集或者一部小說的時候,某一頁的某一句話就暗含著求愛或者拒絕的信息。
那時候,兩個戀人的甜蜜不是在餐桌、酒吧、卡拉ok或者床上,而是在學(xué)校的周末舞會上,校園的草坪里,或者在手拉手的夜晚的散步中。即使失戀或者被拒絕,也還是充滿愛意地走開,把愛深埋心底,將傷心留給自己慢慢撫平,決不糾纏,更不會大打出手或懷恨在心,最多買一瓶廉價的白酒,一醉方休。寫詩是年輕人求愛或發(fā)泄失戀痛苦的良藥,所以有人玩笑說:80年代的青年,99%都當(dāng)過詩人!皭矍椋苍S在我的心靈里還沒有完全消亡,但愿它不會再打擾你,我也不想再使你難過悲傷。我曾經(jīng)默默無語,毫無指望地愛過你,我既忍受著羞怯,又忍受著嫉妒的折磨,我曾經(jīng)那樣真誠、那樣溫柔地愛過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個人也會像我一樣愛你!逼障=鸬倪@首詩是失戀者的必修課。
80年代是一個覺醒的年代。人們從“文革”的禁錮中剛剛走出,開始思考愛情的位置和意義,還有它與婚姻、道德的關(guān)系(張潔的小說《愛,是不能忘記的》);也開始反思由愛情走入婚姻的大團(tuán)圓之后,人們所面臨的新問題(王朔的小說《過把癮就死》,皮皮的小說《渴望激情》)。馬克思的“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這句名言,人人皆知。沒有愛情,只靠金錢、地位和權(quán)力獲得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但是當(dāng)愛情走進(jìn)了婚姻,卻在婚姻中忘記并喪失了愛情,這樣的婚姻算不算是道德的呢?道德這個詞在80年代還是一個衡量愛情的標(biāo)桿和尺度,而一旦進(jìn)入了婚姻就等于進(jìn)入了道德圍城,想沖破它幾乎要付出天大的代價,《愛,是不能忘記的》就是表達(dá)了這種困境。當(dāng)然這種困境對當(dāng)下的青年人來說,已經(jīng)是小兒科,現(xiàn)在的人很少談?wù)摰赖,只問底線,而底線其實就是可以隨意浮動的一條線而已。
王朔絕對是80年代愛情的終結(jié)者,“男人不壞女人不愛”這句流行語因為他的小說和電影而成為愛情的金科玉律,以致改變了年輕人的愛情觀和審美觀。
電影中“高大全”和“奶油小生”的形象受到大眾的嘲弄,葛優(yōu)、馮小剛和王朔小說中的男主人公成了90年代以來女孩子選擇的愛情的參照物。
80年代也是個躁動的年代。這種躁動不是因為掙錢少,買不起房,或者因為堵車、擠不上地鐵和空氣污染,那時的躁動是因為思想長期饑渴后的饕餮和對未來的理想主義的神往。張抗抗的小說《情愛畫廊》就是當(dāng)時文藝男女青年精神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
我的第一場愛情產(chǎn)自80年代,婚姻也是,但是它在新世紀(jì)初就走向了墳?zāi),雖然那可能是個讓不少人羨慕的愛情。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堅信那時的愛情是純粹的,我感謝那段80年代式的愛情,也幸福于那段愛情賦予我的珍貴的東西。只可惜80年代太短了,它被時間的長河壓縮得就只有宇宙的一瞬,很快就被無邊的黑洞吞沒。我的朋友、批評家敬文東在評論野夫的小說《1980年代的愛情》時說:“1980年代是奇跡,是共和國歷史上曾經(jīng)的清純年代!庇袝r候我也懷疑,那個時代真的存在過嗎?為什么我們常常羞于啟齒談?wù)撃莻時代?這使我想起西方理論家盧卡奇對一個或許不存在的古代的描述:“那是歡樂的時代,星空就是全部潛在道路的地圖——那個時代的道路得到星光的照耀。在那樣的時代,萬物皆新,卻又熟悉,雖然充滿奇遇,自己卻能夠把握。世界寬闊,但是又像家園,因為靈魂里燃燒的火焰本性與眾星一樣!边@恰似我心目中的80年代,我把它抄錄在這里,作為那個年代的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