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格讀庫》叢書,將張居正直解的《論語》一書,分選出了《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世》、《張居正解說士君子官德修治》兩冊(cè)輯入。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重點(diǎn)推薦、青少年課外必讀本;由中華文化促進(jìn)會(huì)、團(tuán)中央中國青年網(wǎng)、中國關(guān)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huì)共同發(fā)起;多位國內(nèi)著名高校和重點(diǎn)和重點(diǎn)中學(xué)知名教師參與編寫;由著名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編;視角嶄新、配圖精美;全方位培養(yǎng)青少年愛國主義核心價(jià)值觀;
※從諸子百家的視角解讀中國五千年文化,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jià)值觀;
※基于普及古典學(xué)術(shù)需要,校注者作了簡明注釋
總序]社會(huì)主義核心價(jià)值觀與中國人格
[序]
一、政治:上正為政,下正為治
二、官不數(shù)典忘祖,民風(fēng)自厚
三、官具“五德容”者,人自敬信不疑
四、 王道雖以和為貴為美,也須以禮節(jié)之
五、 為官“三要”:說話算數(shù),敬人不屈己,不失可近之人
六、 士君子的四條官德:勤、儉、實(shí)、正
七、 治國“五要”:敬、信、節(jié)、愛、時(shí)
八、 政治之責(zé)任:教民知恥、知罪、知禮
九、求官之道在少說錯(cuò)話少干錯(cuò)事
十、服民心只須兩條:用正人去邪惡
十一、 治國化民四事:身正、孝慈、用賢、教庸
十二、“政”就是以孝友之道來治事
十三、觀既往而知將來“百世可知”
十四、以下犯上者不如夷狄
十五、 君使臣有理有誠,臣事君盡心盡力
十六、 既成事實(shí)勿論;無可挽回的不諫;既往不咎
十七、管仲器小在越禮不在儉
十八、奏樂之道與政相通
十九、圣人失位去國,不失木鐸警音
二十、舜政盡善盡美,周治盡善欠善
二十一、 治國“三本”:寬、敬、哀不可一缺
二十二、貪天下利者必招天下怨
二十三、人君以禮讓在先治國何難
二十四、 不患無名無位,可憂者無才無德
二十五、 齊賢如春園草日高,內(nèi)省如恒河水自潔
二十六、厚德招鄰,孤者乏德
二十七、 數(shù)諫上司者必辱,屢勸朋友者必疏
二十八、孔子嫁女于公冶長:擇人先擇德
二十九、 孔子嫁侄女于南容:以其識(shí)時(shí)務(wù)知進(jìn)退
三十、人之才可見,其德不可外觀
三十一、 自知者必不滿于己知,自嘆不如必上進(jìn)達(dá)
三十二、以言取人必有所失
三十三、 不屈物惑者為剛,能勝己欲者為強(qiáng)
三十四、上者不自是,可以為圣君賢主
三十五、 鄭用一人而自全二強(qiáng)之間,子產(chǎn)君子四道列春秋之賢
三十六、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三十七、大智者不妄求禍福于鬼神
三十八、 楚子文三任三免無喜怒,齊文子三去三就為一清
三十九、 孔子批“三思而后行”,稱二思則可
四十、何謂“智可及愚不可及”
四十一、 人君乃世之法:不念舊惡,自少恨怨
四十二、王者之道:臨下以簡,御眾以寬
四十三、伯子論簡政
四十四、用人之道:不因短而棄其長
四十五、為官須走大路而不入小道
四十六、官場做人當(dāng)學(xué)孟之反策馬掩功
四十七、澆薄之世以佞口美色悅?cè)丝蓢@
四十八、出屋須由門,做人走正道
四十九、 知此道不如好此道,好此道不如樂此道
四十九、 敬鬼神而遠(yuǎn)之為智,盡其力而后得為仁
五十、 不除舊無以布新,不革弊無以興利
五十一、 自己要站得住也得給他人留有立足之處
五十二、用行舍藏;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五十三、不可以執(zhí)鞭之賤而求富貴
五十四、 待人取進(jìn)退,取善不取惡;來者不拒,往者不追
五十五、 奢者必亡國敗家而過儉則有失鄙嗇小氣
五十六、 泰伯三讓天下為至德,而莊子非之
五十七、美德也要恰到好處把握分寸
五十八、 勇不安貧與不仁為惡者是動(dòng)亂之源
五十九、 不知舍己從人者,才美周公也無用
六十、不為官祿而學(xué)者難得
六十一、治世出而行善,亂世隱而學(xué)節(jié)
六十二、居官當(dāng)盡職而不可越位
六十三、 舜禹雖有天下,卻無私如同與己不相干
六十四、唯堯能夠效法天的高遠(yuǎn)廣大
六十五、 善用人者成其大,能以大敬小者王天下
六十六、大禹王政儉勤無可挑剔
六十七、 有德之人走到哪里都是有德之地
六十八、孔子嘆天地永續(xù)無窮如流水
六十九、沒見過有“好德如好色”的人
七十、成敗都只差那么一點(diǎn)點(diǎn)
七十一、唐棣之花,思之不遠(yuǎn)
七十二、孔子上朝見什么人說什么話
七十三、不言則已,言必有中
七十四、“登堂入室”之由來
七十五、 “過”與“不及”都各有所偏而非中非正
七十六、子路說“何必讀書,然后為學(xué)”
七十七、 孔子考問治策于四弟子獨(dú)贊曾皙
七十八、 進(jìn)讒如水者為大誣,訴冤至極者多偽情
七十九、 治國“三大策”而民信重于足食、足兵
八十、 存忠信于心而德日增;無愛惡之私則無惑
八十一、 比吃飯還重要的是君臣父子各行其道
八十二、子路無宿諾,片言可斷獄
八十三、 為官善斷案不難,難在使民無爭訟
八十四、 從政不可倦怠職守,行政盡心無偽
八十五、政者正,領(lǐng)導(dǎo)帶頭正誰敢不正
八十六、為官不貪,不招盜賊
八十七、 君子德風(fēng),小人德草,為政焉用殺
八十八、求己達(dá)者德人,求人聞?wù)邌始?br />
八十九、 無私為上德,無惡為修德,無忿便無惑
九十、為政之道:身先、親勞、無倦
九十一、 主官須明責(zé)授權(quán),容人小過,舉用賢能
九十二、 升官之道雖復(fù)雜,為政之道很簡單
九十三、 熟讀詩三百,不懂人情政故也無用
九十四、 官身正不令而行;不正雖令不行
九十五、 孔子論衛(wèi)大夫“三茍”之賢知足自富
九十六、 王政《三境界》:庶民、富民、德民
九十七、政治之首要在治惡除穢
九十八、王道治世須三十年后可收效
九十九、 身正從政不難,身不正何以正人
一〇〇、知為君難,可一言興邦,專制則一言喪邦
一〇一、近治遠(yuǎn)服,近悅遠(yuǎn)來
一〇二、 為政欲速不達(dá)遠(yuǎn),見小利則大不成
一〇三、孔子四論士大夫才德等級(jí)
一〇四、 所有人都贊成的未必是好人,所有人都反對(duì)的注定是惡人
一〇五、 好官容易服事很難取悅,但善用人
一〇六、 好官泰然而不傲物,小人自恃凌人而受禍
一〇七、剛、毅、木、訥,與仁相近
一〇八、 親和力是為人做官的一種美德外在
一〇九、不教民習(xí)武而使之戰(zhàn)如殺民
一一〇、 無能無功而受祿為恥,不競不傲不怨不貪為難得
一一一、貪物戀家之人不合適為官
一一二、 遇“明主”可直言高行,逢“昏君”不可以直取禍
一一三、 鄭國四賢各施己長而無嫌無猜
一一四、孔子論子產(chǎn)、子西、管仲
一一五、衛(wèi)大夫文子薦家臣與己同列于朝
一一六、 衛(wèi)靈公無道而不亡因有賢臣在朝
一一七、不慚之大言切勿輕信
一一八、“無為而治”的兩大前提
一一九、忠信誠敬可通行天下
一二〇、 史魚直道事國如一,伯玉進(jìn)退審時(shí)
一二一、 不與可談?wù)呓涣鳛槭耍慌c不可談?wù)哒劄槭а?br />
一二二、 殺身成仁:生有所不求,死有所不避
一二三、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居于其地交其賢
一二四、 治國用三代之禮法,禁淫聲遠(yuǎn)奸小
一二五、 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菩薩懼因,眾生怕果
一二六、孔子為何如此絕望
一二七、知賢不薦,如同竊位
一二八、嚴(yán)己寬人,自遠(yuǎn)積怨
一二九、不說如何如何者無奈其何
一三〇、花言足亂視聽,小不忍則亂大謀
一三一、人能弘道,道不弘人
一三二、“過錯(cuò)”:有過不改方為錯(cuò)
一三三、道同者心同,道不同不相為謀
一三四、詞以達(dá)意為主,多言便是廢話
一三五、 孔子所教:領(lǐng)導(dǎo)者就是“導(dǎo)盲”服務(wù)
一三六、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虎兕出柙,監(jiān)者有責(zé)
一三七、 國家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貪患不安
一三八、 遠(yuǎn)人不服以德召之;既來之,則安之
一三九、政出多門,令自下出,沒有不垮臺(tái)的
一四〇、孔子失言于“牛刀割雞”
一四一、能行五者于天下可當(dāng)途執(zhí)政
一四二、色厲內(nèi)荏者如剜墻盜洞之賊
一四三、患得患失的“鄙夫”不可共事
一四四、古今狂、廉、愚“三疾”之不同
一四五、 間紫奪朱,鄭音亂樂,利口覆家
一四六、 直道事人往而三黜,枉己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一四七、周公教子立國四道
一四八、周母四胎生八賢皆見用于朝
一四九、見危致命見得思義者可托大事
一五〇、人可以被鄙視,不可被無視
一五一、孟莊子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五二、 法官當(dāng)有哀民惻隱之心而勿好大喜功
一五三、 堯舜之誡:百姓窮苦統(tǒng)治便告終結(jié)
一五四、 商湯說:君有罪不要牽連天下
一五五、 周武王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一五六、周武王開國所興九事
一五七、 二帝三王治道有四:“寬、信、敏、公”
一五八、 孔子說:“尊五美,屏四惡”,則可從政
一五九、怎樣才能實(shí)現(xiàn)“五美政”
一六〇、 孔子論“四惡政”:虐、暴、賊、吝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論語·學(xué)而第一》
【張居正直解】
[子禽]姓陳名亢;[子貢]姓端木名賜,都是孔子弟子;[抑]是反語詞;[與]是疑詞。子禽問于子貢說:“夫子周游四方,每到一國必然就知這一國的政事,果是夫子訪求于人,然后得而聞之與?或是各國的君自以其政事說與夫子而知之與?”子禽之問,蓋亦不善觀圣人者矣!
[其諸]是語詞。子貢答子禽說:“夫子所以得聞國政,不是夫子有心去求,也不是君無故而與。蓋夫子盛德充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