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李約瑟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 第4卷 第3分冊 讀者對象:科學(xué)史工作者、技術(shù)史工作者和相關(guān)專業(yè)的大學(xué)師生
目錄
凡例 (i) 插圖目錄 (vii) 列表目錄 (xxiii) 縮略語表 (xxv) 志謝 (xxvii) 作者的話 (xxix) 第二十八章 土木工程(1) (a) 引言(1) (b) 道路(1) (1) 道路網(wǎng)的性質(zhì)和擴(kuò)展(3) (2) 驛站制度 (32) (c) 墻和城墻 (35) (d) 建筑技術(shù) (62) (1) 引言 (62) (2) 中國建筑的精神 (64) (3) 城鎮(zhèn)規(guī)劃 (76) (4) 中國文獻(xiàn)中的建筑科學(xué) (87) (5) 構(gòu)造的原則 (97) (i) 建筑圖畫、模型及計(jì)算 (97) (ii) 透視 (97) (6) 房屋建筑發(fā)展史摘記 (129) (i) 文字和傳統(tǒng) (129) (ii) 時(shí)代和風(fēng)格 (136) (7) 塔、牌樓和陵墓 (158) (e) 橋梁 (171) (1) 板梁橋 (177) (2) 懸臂橋 (192) (3) 拱橋 (199) (4) 吊橋 (199) (5) 各種橋梁類型的地區(qū)分布 (251) (f) 水利工程(II),水道的治理、施工和養(yǎng)護(hù) (252) (1) 問題和解答 (257) (2) 淤積和沖刷 (266) (3) 河流和森林 (270) (4) 傳說中的工程及其社會意識 (287) (5) 工程藝術(shù)形成的時(shí)期 (293) (6) 一般水利管理歷史的概述 (306) (7) 較大的工程 (321) (i) 鄭國灌渠(秦) (321) (ii) 灌縣的分水魚嘴和開山建渠(秦) (324) (iii) 昆明水庫(元代)和山丹渠系(明代) (337) (iv) “靈渠”運(yùn)輸渠(秦代和唐代) (338) (v) 大運(yùn)河(隋代和元代) (345) (vi) 錢塘海堤(漢、五代和宋代) (362) (8) 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文獻(xiàn) (366) (9) 水利工程技術(shù) (368) (i) 規(guī)劃、計(jì)算和測量 (368) (ii) 排水和開挖隧道 (374) (iii) 疏浚 (376) (iv) 增強(qiáng)和治理 (378) (v) 泄水閘、船閘和雙滑船道 (385) (10) 比較和結(jié)論 (408) 第二十九章 航海技術(shù) (421) (a) 引言 (421) (b) 帆船的形態(tài)比較與演變 (424) (c) 中國帆船和舢舨的構(gòu)造特點(diǎn) (438) (1) 船型舉例 (438) (2) 技術(shù)用語 (446) (3) 船體形狀及其意義 (461) (4) 水密隔艙 (464) (d) 中國船舶自然發(fā)展史 (467) (1) 親緣與混種 (477) (e) 文獻(xiàn)學(xué)和考古學(xué)中的中國船舶 (485) (1) 從遠(yuǎn)古到唐代 (485) (2) 從唐代到元代 (511) (3) 從元代到清代 (528) (4) 中國人航行的海域 (536) (i) 三保太監(jiān) (537) (ii) 中國與非洲 (543) (iii) 五次受傷的海上王子 (555) (iv) 對照與比較 (560) (v) 船長和帝王的分道揚(yáng)鑣 (575) (vi) 動(dòng)機(jī)、藥物和征服 (579) (vii) 中國和澳洲 (585) (viii) 中國和哥倫布之前的美洲 (590) (f) 船舶操縱(I),航海 (604) (1) 導(dǎo)航技術(shù)的三個(gè)時(shí)期 (604) (2) 東方海上的星宿、羅盤和航路指南 (610) (3) 地球儀 (635) (g) 推進(jìn) (642) (1) 帆;在縱帆發(fā)展史上中國所占的地位 (642) (i) 引言 (642) (ii) 撐條席帆及其空氣動(dòng)力學(xué)性能 (649) (iii) 中國帆的歷史 (658) (iv) 中國帆在世界航海發(fā)展史上的地位 (664) (v) 舷側(cè)披水板和中插板 (678) (2) 槳 (680) (i) 劃槳和操縱槳 (680) (ii) 尾櫓與旁櫓 (682) (iii) 東方和西方的人力原動(dòng)力 (684) (h) 船舶操縱(II),操舵 (686) (1) 引言 (686) (2) 西方從操縱長槳到尾柱舵的變遷 (696) (3) 中國和軸轉(zhuǎn)舵 (700) (i) 文字考證 (700) (ii) 圖形和文物史料 (708) (iii) 傳播與起源 (717) (4) 平衡舵與有孔舵 (721) (i) 和平與戰(zhàn)爭的水上技術(shù) (725) (1) 錨、系泊設(shè)備、船塢和燈標(biāo) (725) (2) 拉纖 (730) (3) 捻縫、船殼護(hù)材與抽水機(jī)械 (731) (4) 潛水與采珠 (735) (5) 撞角 (744) (6) 船殼板裝甲和“鉤鐵”;投射戰(zhàn)術(shù)對肉搏戰(zhàn) (747) (j) 結(jié)束語 (760) 參考文獻(xiàn) (764) 縮略語表 (765) 中日文期刊縮略語表 (771) A. 1800年以前的中文和日文書籍 (774) B. 1800年以后的中文和日文書籍與論文 (808) C. 西文書籍與論文 (834) 索引 (909) 本書所用中文古籍版本目錄(暫定) (1007) 譯后記 (1029) 插圖目錄 圖711 中國古代道路交通和防御用長城走向地圖(插頁圖) 感謝倫敦地理學(xué)協(xié)會提供底圖 圖712 一張理想化的帝王或諸侯的都城及其成直角相交的通衢大道的簡圖(采自《三禮圖》) (6) 圖713 秦嶺山脈中的一條棧道(圖版二八二) (19) 圖714 福建省福州市附近鼓山上的古路(圖版二八三) (28) 圖715 四川省重慶市附近的歌樂山的一條典型的農(nóng)村小道(原照,1943年攝)(圖版二八三) (28) 圖716 北京附近八大處的一條古路(原照,1958年攝)(圖版二八四) (29) 圖717 從川南長江畔的李莊通往山區(qū)的道路(原照,1943年攝)(圖版二八四) (29) 圖718 1793年的一個(gè)驛站衛(wèi)隊(duì)[采自Staunton(1)](圖版二八五) (30) 圖719 施工中的夯土墻(采自晚近版本的《爾雅》) (36) 圖720 西安附近建造中的夯土墻(原照,1964年攝)(圖版二八六) (37) 圖721 古代邊防線上的一座漢代瞭望塔,夯土墻芯,磚貼面;位于安西與千佛洞之間的荒漠路旁(原照,1958年攝)(圖版二八六) (37) 圖722 在千佛洞綠洲的一幢建造中的現(xiàn)代房屋(原照,1968年攝)(圖版二八六) (37) 圖723 四川成渝公路旁舊羅氏宗祠的空斗墻(原照,1943年攝)(圖版二八七) (39) 圖724 晚清時(shí)的一幅瓦工砌墻的畫像 (40) 圖725 漢代墓室中的模造空心磚(現(xiàn)存不列顛博物館)(圖版二八七) (39) 圖726 晚清時(shí)的一幅城墻施工的畫像 (43) 圖727 1938年的西安城墻[采自Bishop(6)](圖版二八八) (45) 圖728 在千佛洞(第268窟) 唐代壁畫中見到的中國防御建筑的形式(圖版二八九) (46) 圖729 嘉峪關(guān)明代防御城墻的部分,守衛(wèi)著長城的西端(原照,1943年攝)(圖版二九〇) (47) 圖730 嘉峪關(guān)的城堡;一條馬道通向城墻上的城樓(原照,1943年攝)(圖版二九〇) (47) 圖731 一座小城市的典型城墻;四川西部嘉定(樂山)防御工事的一部分(原照,1943年攝)(圖版二九一) (48) 圖732 北京北面的南口附近的長城[1962年攝,Chin Shou-Shen(1)](圖版二九二) (51) 感謝《中國建設(shè)》雜志社的李伯棣(譯音)先生和《中國畫報(bào)》社的范元(譯音)先生 圖733 陜西西北部蓮花池附近的長城[1909年攝,Geil(3)](圖版二九三) (52) 圖734 長城捍衛(wèi)著甘肅走廊中的古絲綢之路(原照,1943年攝)(圖版二九三) (52) 圖735 沿著陜西北部和內(nèi)蒙古交界線的長城樓臺[1920年攝,Clapp(1)](圖版二九四) (53) 美國地理學(xué)會惠允采用原刊本照片 圖736 內(nèi)長城的一個(gè)檢查關(guān)卡,南口的居庸關(guān)云臺(原照,1964年攝)(圖版二九四) (53) 圖737 長城東段墻和城堡的大概尺寸 (56) 圖738 歌革和瑪各在世界末日時(shí)突破亞歷山大的大門去蹂躪全世界,此圖是偽墨托狄烏斯的《啟示錄》(1499年)中的一頁 (61) 圖739 北京頤和園(圖版二九五) (66) 圖740 湖南韶山附近的一座典型的農(nóng)舍(原照,1964年攝)(圖版二九六) (67) 圖741 中國建筑的標(biāo)準(zhǔn)底層平面圖(65) 圖742 遼寧沈陽清太祖陵墓的入口(原照,1952年攝)(圖版二九七) (68) 圖743 四川成都青羊?qū)m主軸線上的中心八角亭(原照,1943年攝)(圖版二九七) (68) 圖744 一座儒廟的平面圖,采自《圣賢道統(tǒng)圖贊》(1629年) (70) 圖745 北京的中國傳統(tǒng)住宅圖[采自Rasmussen(1)](71) 圖746 北京紫禁城上的角樓(圖版二九八) (73) 感謝英國皇家建筑師協(xié)會(中國建筑展,1959年) 圖747 典型的城市平面 (78) 圖748 北京的空中輪廓(原照,1952年攝)(圖版二九九) (80) 圖749 陜西廟臺子一座道觀的內(nèi)園[照片采自Boerschmann(2)](圖版二九九) (80) 圖750 江蘇蘇州的一處私家園林(原照,1964年攝)(圖版三〇〇) (81) 圖751 北京城的軸線平面圖布局鳥瞰[攝于1925年前后,采自Gutkind(1)](圖版三〇一) (83) 圖752 北京城的平面圖,圖中顯示了它的軸線格局[據(jù)Hu Chia(1)](84) 圖753 北京故宮金水河上的五座白玉石橋(圖版三〇二) (86) 感謝英國皇家建筑師協(xié)會(中國建筑展,1959年) 圖754 北京紫禁城的午門[攝于1936年左右,載于Mirams(1)](圖版三〇二) (86) 圖755 從南面鳥瞰天壇祭祀建筑群全貌(圖版三〇三) (88) 圖756 工匠和建筑師的祖師公輸般(魯班)的塑像,甘肅麥積山廟宇中的神像之一(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〇三) (88) 圖757 “作邑東國圖”;晚清時(shí)的一幅描繪建筑宮殿或廟宇的圖畫 (91) 圖758 敦煌(千佛洞)石窟寺內(nèi)描繪佛教極樂世界之一的壁畫(圖版三〇四) (96) 圖759 一座殿堂的木結(jié)構(gòu)[據(jù)《營造法式》(1103年)圖示](99) 圖760 用來說明中國及西方房屋構(gòu)造的草圖(100) 圖761 枓栱結(jié)構(gòu)的最簡單形式之一,山西五臺山下8世紀(jì)的南禪寺中的部分木構(gòu)件(原照,1964年攝)(圖版三〇五) (102) 圖762 從一座殿堂斷面看去的三組枓栱的示圖(《營造法式》,1103年) (103) 圖763 榫卯;枋或梁的接頭方式(《營造法式》,1103年) (105) 圖764 山西五臺山下另一座佛寺佛光寺的木構(gòu)件(原照,1964年攝)(圖版三〇五) (102) 圖765 帶昂的枓栱鋪?zhàn);圖樣采自《營造法式》(1103年) (106) 圖766 長城西端嘉峪關(guān)明代塞堡中供新年及其他演出用的戲臺(原照,1943年攝)(圖版三〇六) (108) 圖767 典型的中國式屋架正在裝配(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〇六) (108) 圖768 一座較大的工程,江西東北部樂平附近一棟新房的構(gòu)架(原照,1964年攝)(圖版三〇七) (109) 圖769 佛光寺中的承重人字栱(叉手)[照片采自Liang Ssu-Chheng(1)](圖版三〇八) (110) 圖770 甘肅蘭州1943年正在建造中的工人住宅(原照)(圖版三〇八) (110) 圖771 用作內(nèi)部裝飾的模型式建筑;山西大同下華嚴(yán)寺薄迦教藏殿的飛橋樓閣(原照,1964年攝)(圖版三〇九) (115) 圖772 1229年由呂挻和另外兩位當(dāng)?shù)氐闹茍D者刻在石碑上的蘇州城市平面圖(圖版三一〇) (117) 圖773《營造法式》中的施工圖;三個(gè)華栱 (118) 圖774《營造法式》中的施工圖;五種枓和兩種昂 (119) 圖775 一幅18世紀(jì)的圣母像卷軸畫,這是應(yīng)用混合透視原理的一例(圖版三一一) (122) 圖776 一種透視方式,見于千佛洞壁畫 (123) 圖777 現(xiàn)存最古的中國風(fēng)景畫之一;鄭州附近發(fā)掘出的約公元前60年的漢墓的一對空心磚門(圖版三一二) (124) 圖778(a)中國的“平行透視”或軸測圖與(b)會聚透視或直觀透視圖的比較圖(125) 圖779 敦煌千佛洞唐代壁畫中的蜂窩形茅舍(原圖繪于1943年) (131) 圖780 正在發(fā)掘中的陜西西安附近半坡村新石器時(shí)代晚期大村落的一個(gè)長方形建筑物,1954年(照片來源:CPCRA 和 BCFA)(圖版三一三) (132) 圖781 安陽地區(qū)侯家莊發(fā)掘出的商代陵墓(中央研究院攝)(圖版三一三) (132) 圖782 小屯村商代宗廟建筑的基礎(chǔ);約公元前1250年[Cheng Te-Khun (9),出自石璋如](133) 圖783 孝堂山畫像石上所刻畫的二層樓廳(約公元125年);采自《金石索》(圖版三一四) (138) 圖784 四川模制磚上所刻畫的漢代貴族莊園(圖版三一五) (139) 圖785 四川馮煥墓(公元121年)前的闕,頂部作建筑形式(圖版三一六) (140) 圖786 在廣東發(fā)現(xiàn)的一個(gè)漢代(公元76年)明器,明器為設(shè)防的貴族住宅(圖版三一六) (140) 圖787 山西太原南郊大道觀晉祠中主殿(圣母殿)的纏龍柱(原照,1964年攝)(圖版三一七) (142) 圖788 塔的由來;漢代陶制樓臺明器。出自河北望都公元1世紀(jì)的墓葬(圖版三一八) (143) 圖789 坐落在山西五臺山朦朧山色之中的佛光寺正面概觀(原照,1964年攝)(圖版三一九) (147) 圖790 敦煌唐代木結(jié)構(gòu);一處石窟前的窟檐(原照,1943年攝)(圖版三一九) (147) 圖791 10世紀(jì)的木結(jié)構(gòu);河北薊縣獨(dú)樂寺中的觀音閣(圖版三二〇) (148) 圖792 八角形木塔,坐落在山西應(yīng)縣佛宮寺內(nèi),建于1056年(圖版三二一) (149) 圖793 磚木居住建筑,可能建于10世紀(jì);甘肅省山丹縣的陳家住宅(艾黎攝)(圖版三二二) (150) 圖794 斯金納速寫本中的幾頁(1955年)(圖版三二三) (152) 圖795 斯金納速寫本中的另外幾頁(1955年)(圖版三二四) (153) 圖796 四川的一座典型的地主住宅(圖版三二五) (154) 圖797 兩套表現(xiàn)農(nóng)莊房屋的明代明器,可能是15世紀(jì)的(圖版三二五) (154) 圖798 福建客家人的四層的公寓式住宅內(nèi)觀(圖版三二六) (156) 感謝英國皇家建筑師協(xié)會(中國建筑展,1959年) 圖799 敦煌千佛洞第96窟的九層立面(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二七) (161) 圖800 河南嵩岳寺的十五層磚塔,建于北魏時(shí)期(公元523年)(圖版三二八) (162) 圖801 斯里蘭卡波隆納魯沃的六層的沙特摩訶爾·普羅沙陀塔[托馬斯攝](圖版三二九) (163) 圖802 西安慈恩寺的大雁塔(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二九) (163) 圖803 陜西西安西南周至附近的道觀“樓觀臺”內(nèi)的“煉丹樓”(原畫繪于1945年) (164) 圖804 千佛洞石窟寺附近干涸河床對面沙漠中的“窣堵波”塔墓(原照,1943年攝)(圖版三三〇) (165) 圖805 從千佛洞附近沙漠中一個(gè)崩潰的大的窣堵波塔墓中掉出來的窣堵波或舍利塔模型(原照,1943年攝)(圖版三三〇) (165) 圖806 山東一個(gè)佛寺墓地上的明、清窣堵波塔墓[照片采自Forman & Forman(1)](圖版三三一) (166) 圖807 山東曲阜街上的一座石牌樓[照片采自Forman & Forman(1)](圖版三三二) (169) 圖808 一座木牌樓,位于陜西西安文廟的南大門(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三二) (169) 圖809 唐代女皇武則天(即武后,684—704年在位)的墓,乾陵,位于陜西西安西北乾縣(原照,1964年攝)(圖版三三三) (170) 圖810 北京北面的明陵;成對的石像長隊(duì)中的一對駱駝(原照,1952年攝)(圖版三三三) (170) 圖811 明陵;永樂皇帝(1403—1424年在位)的陵墓園區(qū)(稱為長陵)中的一個(gè)亭子(原照,1952年攝)(圖版三三四) (172) 圖812 明陵;圖811中的亭子里的碑刻(原照,1952年攝)(圖版三三四) (172) 圖813 明陵;長陵永樂帝的陵廟(原照,1952年攝)(圖版三三五) (173) 圖814 一幅1958年十三陵水庫壩上陳列的彩色全景圖(原照)(圖版三三五) (173) 圖815 雙輪馬拉戰(zhàn)車和騎士經(jīng)過一座有欄桿的帶樁的板梁橋;出自四川成都的漢代畫像磚上的景象(圖版三三六) (179) 圖816 西安西北近郊的灃橋,一座漢代型式的墩和梁的橋(原照,1964年攝)(圖版三三七) (180) 圖817 灃橋的細(xì)部(原照,1964年攝)(圖版三三七) (180) 圖818 一座木板梁橋,中間一跨上面蓋有一個(gè)亭子(采自宋代畫家夏珪的畫)(圖版三三八) (182) 圖819 杭州附近的一座石板梁橋[照片采自Mirams(1)](圖版三三九) (182) 圖820 九間石板梁和一拱的結(jié)合;在浙江紹興附近大運(yùn)河延長段上的太平橋(原照,1964年攝)(圖版三四〇) (184) 圖821 中國東南部的大石板橋;橫跨九龍江的江東橋或虔渡橋[照片采自Ecke(3)](圖版三四〇) (184) 圖822 大石板梁橋;橫跨福建泉州東北洛陽河的萬安橋 (洛陽橋) (186) 圖823 懸臂橋的型式 (193) 圖824 湖南醴陵淥水上的六孔水平懸臂和加撐梁橋[照片采自Boerschmann(3a)](圖版三四一) (195) 圖825 廣西北部三江之北的林溪河上的四孔水平懸臂橋(圖版三四二) (195) 圖826 張擇端的卷軸畫《清明上河圖》上的開封大橋,繪于1125年前后(圖版三四三) (196) 圖827 漢代的一個(gè)樓閣的石浮雕(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四四) (198) 圖828 拱橋中拱石的各種砌筑方法(根據(jù)茅以升和羅英) (201) 圖829 江蘇昆山的一座拱橋[照片采自Mirams(1)](圖版三四五) (203) 圖830 江蘇蘇州的一座小拱橋[照片采自Siren(1)](圖版三四五) (203) 圖831 川東萬縣的三星橋(F.T.史密斯攝)(圖版三四六) (204) 圖832 在四川陜西間的劍門北關(guān)的三尖拱橋(原照,1943年攝)(圖版三四六) (204) 圖833 圖例摘自謝甘棠的《萬年橋志》(209) 圖834 江蘇蘇州南面大運(yùn)河旁的寶帶橋(原照,1964年攝)(圖版三四七) (210) 圖835 冀南趙縣洨水上的安濟(jì)橋[照片采自Mao I-Sheng(1)](圖版三四八) (212) 圖836 歐洲文藝復(fù)興時(shí)期的弓形拱橋之一;維羅納的卡斯泰爾韋基奧橋[建于1354至1357年;采自Uccelli(1)](圖版三四九) (213) 圖837 意大利薩爾卡諾(今斯洛文尼亞,南斯拉夫)的橋,在的里亞斯特北面的戈里齊亞附近,約建于1900年[采自Uccelli(1)](圖版三四九) (213) 圖838 中國中古時(shí)期和歐洲中世紀(jì)及文藝復(fù)興時(shí)期一些弓形拱橋的比較,以施潘根貝格系數(shù)為縱坐標(biāo),跨度為橫坐標(biāo) (218) 圖839 中國和歐洲的弓形拱橋形式的比較,以平坦度比值為縱坐標(biāo),年代為橫坐標(biāo) (218) 圖840 一座12世紀(jì)的中國弓形拱橋,河北趙縣附近的永通橋[照片采自Mirams(1)](圖版三五〇) (219) 圖841 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位于北京以西不遠(yuǎn)[照片采自Siren(1)](圖版三五〇) (219) 圖842 一座在納西地區(qū)(滇北) 瀾滄江上的雙索橋[采自Rock(1)](圖版三五一) (222) 圖843 在西藏邊界一個(gè)渡口的近似于纜車鐵道的吊橋(圖版三五二) (223) 承蒙劍橋大學(xué)耶穌學(xué)院勞倫斯·皮肯博士提供照片 圖844 具有云南和緬甸邊境特色的一座蔓和藤的橋(圖版三五二) (223) 圖845 用箭射鳥,箭上系有長繩和重物以便能將箭收回;周代一個(gè)銅鑒上銘刻的圖案 (224) 圖846 四川灌縣岷江上的安瀾竹索吊橋的橋頭屋之一[照片采自Boerschmann(3a)](圖版三五三) (230) 圖847 灌縣橋橋頭屋內(nèi)欄桿索絞盤中的四個(gè)(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五三) (230) 圖848 灌縣安瀾索橋的全景(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五四) (231) 圖849 從靠近水面看的安瀾索橋的近景(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五五) (232) 圖850 沿最東的橋跨向東看去的灌縣安瀾索橋的景觀(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五五) (232) 圖851 安瀾索橋的底面;東起第四跨(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五六) (233) 圖852 瀾滄江的一個(gè)峽谷中的霽虹鐵橋(照片采自Popper,F(xiàn)Z 287)(圖版三五六) (233) 圖853 金沙江一條支流上的一座小單孔鐵索橋,位于云南賓川附近的雞足山(圖版三五七) (237) 圖854 清代的一座傳統(tǒng)的鐵索橋,云南金沙江上的金龍橋或梓里橋[照片采自Rock(1)](圖版三五七) (237) 圖855 朱燮元著《鐵橋志書》上的一幅畫,畫的是貴州西南的關(guān)嶺橋 (245) 承蒙恒慕義博士和華盛頓國會圖書館準(zhǔn)許復(fù)制 圖856 在西藏加桑曲沃日喇嘛寺處跨過雅魯藏布江的吊橋,始建于1420年前后[采自Waddell(1)](圖版三五八) (247) 圖857 1595年浮斯圖斯·威冉提烏斯設(shè)計(jì)的一座鐵環(huán)桿橋 (248) 圖858 一幅多少是想象的蘭津橋畫,橋在云南景東附近瀾滄江上見于歐洲18世紀(jì)的建筑著作,菲舍爾·馮·埃拉赫的《建筑史》(1725年)(圖版三五九) (249) 圖859 上古和中古時(shí)期中國土木工程的分布地圖(插頁圖) 感謝倫敦地理學(xué)協(xié)會提供底圖 圖860 晚清時(shí)的一幅大禹鼓勵(lì)勞動(dòng)人民從事灌溉的圖畫 (254) 圖861 中國降雨分布圖(258) 圖862 風(fēng)向玫瑰圖表明中國北部按季節(jié)風(fēng)向頻率的百分比 (259) 圖863 廣西沙塘平均月降雨量 (259) 圖864 彭山漢墓黑陶灌溉田地明器(杭州浙江省博物館收藏;原照,1964年攝)(圖版三六〇) (264) 圖865 晚清時(shí)的一幅水利工程圖畫 (272) 圖866 彎道沖獨(dú)(采自《農(nóng)政全書》) (274) 圖867 晚清時(shí)的一幅黃河游水利地圖畫卷的一部分,原為艾黎先生的藏品(圖版三六一) (276) 承蒙艾黎先生盛情提供照片 圖868 清或明末的一幅黃河中游水利地圖畫卷的一部分,原為艾黎先生的藏品(圖版三六二) (277) 承蒙艾黎先生盛情提供照片 圖869 現(xiàn)代連接鄭州到新鄉(xiāng)的鐵路橋上游的黃河河床的橫斷面 (278) 圖870 治理泥沙淤積,使滯洪洼地與黃河平行 (278) 圖871 中國西北黃土地區(qū)沖蝕的情況;蘭州東面黃河北岸的航拍照片[照片采自Fisher(1)](圖版三六三) (280) 圖872 山中伐森林,是1590年前后刊行的《王公忠勤錄》中的一幅插圖(283) 圖873 四川典型的水稻梯田(圖版三六四) (286) 圖874 灌縣李二郎廟的三個(gè)“六字訣”中最古老的一處(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六五) (290) 圖875 根據(jù)《周禮》規(guī)定的灌溉渠道的尺寸 (294) 圖876 開挖渠道中的勞力組織;采自麟慶的自傳(《鴻雪因緣圖記》),可能系陳鑒所繪 (300) 圖877 人力組織,圖為一張十三陵水庫施工照片(原照,1958年6 月攝)(圖版三六六) (302) 圖878 始建于秦代的寧夏灌溉渠系,繪在清或明末的一軸畫卷上,原為艾黎先生所有(圖版三六七) (310) 承蒙艾黎先生盛情提供照片 圖879 黃河三門峽的峽谷 (313) 圖880 長江三峽巖石面開挖的纖道或半隧道,纖道的一段是聞名的風(fēng)箱峽,在宜昌以上 (照片采自Popper,RO/109/13)(圖版三六八) (315) 圖881 黃河三門峽的另一景,表示公元741年李齊物開挖的運(yùn)河 (317) 圖882 歷史上各朝代水利工程事業(yè)的數(shù)目的半對數(shù)圖(320) 圖883 鄭國渠灌溉渠系草圖,初建于公元前246年,現(xiàn)仍在使用 (323) 圖884 灌縣灌渠渠首工程都江堰平面圖(325) 圖885 岷江和灌縣灌溉系統(tǒng)的渠首工程,上游(伯爾施曼攝)(圖版三六九) (327) 圖886 岷江和灌縣灌溉系統(tǒng)的渠首工程,下游(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六九) (327) 圖887 灌縣的魚嘴,從懸索橋橫過人工半島或金剛堤處眺望(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七〇) (328) 圖888 灌縣渠首工程模型,存放在離堆山上李冰廟背后工程局的展覽室中(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七〇) (328) 圖889 灌縣灌溉系統(tǒng)的圖解,畫在李二郎廟一座房屋的墻上(理查森1942年攝)(圖版三七一) (329) 圖890 從離堆山上李冰廟平臺向上游看見到寶瓶口(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七一) (329) 圖891 寶瓶口橫斷面草圖(331) 圖892 臨時(shí)的“榪槎”圍堰之一,用于灌縣季節(jié)性清理和疏浚內(nèi)江和外江河床;工程局展覽室中的一個(gè)模型(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七二) (332) 圖893 一組三根鐵桿(“臥鐵”)固定在內(nèi)江河床上,作為開挖深度的標(biāo)準(zhǔn)(羅德民1943年攝)(圖版三七二) (332) 圖894 “治河三字經(jīng)”,刻在灌縣李二郎廟內(nèi)(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七三) (334) 圖895 灌縣懸索橋支墩之一,旁邊是偏球體形的空竹籠(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七三) (334) 圖896 李冰廟(伏龍觀)中的塑像,廟在寶瓶口旁邊離堆山上(伯爾施曼攝)(圖版三七四) (336) 圖897 灌縣李二郎廟的大院(原照,1958年攝)(圖版三七四) (336) 圖898 靈渠的地理草圖,靈渠在廣西東北部,初建于公元前215年 (341) 圖899 靈渠運(yùn)輸渠渠首工程平面圖[根據(jù)方楫(2)](342) 圖900 “輿駕觀汴漲”,一個(gè)不知名的宋代畫家的作品(圖版三七五) (349) 圖901 大運(yùn)河最終形勢全圖[采自鄭肇經(jīng)(1)](圖版三七六) (351) 圖902 大運(yùn)河和黃河的交匯點(diǎn),繪于晚清時(shí)的一幅地圖上,該圖以前是艾黎先生的藏品(圖版三七七) (353) 承蒙艾黎先生盛情提供照片 圖903 大運(yùn)河、黃河下游和長江下游,繪于清或明末的一幅地圖畫卷中,畫卷以前是艾黎先生的藏品(圖版三七八) (354) 承蒙艾黎先生盛情提供照片 圖904 一幅大運(yùn)河木刻圖,運(yùn)河流經(jīng)高郵湖邊,有一個(gè)堤壩把它分開(圖版三七九) (357) 圖905 清華大學(xué)工程系學(xué)生向一個(gè)老農(nóng)學(xué)習(xí)灌溉的經(jīng)驗(yàn),約在1961年(圖版三八〇) (358) 圖906 大運(yùn)河縱剖面圖解 (361) 圖907 海寧附近的錢塘海堤(原照,1964年攝)(圖版三八一(a)) (363) 圖908 大運(yùn)河,從西南面看;傅澤洪(1725年)的《行水金鑒》的一張圖畫 (369) 圖909 用于防沖蝕的木籠,麟慶的《河工器具圖說》中的一張插圖(370) 圖910 一種浮標(biāo)水準(zhǔn)原始經(jīng)緯儀(據(jù)尤正的畫復(fù)制) (373) 圖911 拖著刮板的疏浚機(jī)或滾動(dòng)的懸移機(jī),在《河工器具圖說》中名為“混江龍”(377) 圖912 傳統(tǒng)式的中國挖泥船(卡莫納的畫) (378) 圖913 四川成都附近的竹籠堰(原照,1943年攝)(圖版三八一(b)) (363) 圖914 1313年的《農(nóng)書》中的一幅竹籠圖畫 (380) 圖915《夏禹治水圖》;明代馬碗的一幅畫,作于1417年,是關(guān)于半傳說中的大禹組織防治洪水的(圖版三八二) (381) 承蒙費(fèi)城大學(xué)博物館惠予復(fù)制,此畫藏于該館 圖916 “卷埽圖”(采自李世祿的《修防瑣志》,約1775年) (382) 圖917 一大捆高粱桿被放低到黃河堤防決口處(托德1935年攝)(圖版三八三) (383) 圖918 1793年時(shí)大運(yùn)河上的沖水船閘門[Staunton(1)](圖版三八四) (388) 圖919 疊梁閘門(采自《天工開物》,1637年) (389) 圖920 中國的沖水船閘門和雙滑船道的平面圖、斷面圖和立視圖[1793年;Staunton(1)](圖版三八五) (391) 圖921 北京附近高碑店的慶豐閘(王璧文攝)(圖版三八六) (392) 圖922 慶豐閘的石起重臂(王璧文攝)(圖版三八六) (392) 圖923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畫卷上的河船(約1125年)(圖版三八七) (403) 圖924 1800年左右中國運(yùn)河上的雙滑船道(德庇時(shí)攝)(圖版三八八) (407) 圖925 1926年左右雙滑船道還在使用(費(fèi)佩德攝)(圖版三八八) (407) 圖926 斯里蘭卡水利工程發(fā)展草圖(412) 圖927 在蘭州附近乘羊皮筏橫渡黃河(戈登·桑德斯1944年攝)(圖版三八九) (431) 圖928 臺灣和中華文化圈東南部的航海帆筏 (凌純聲攝)(圖版三九〇) (435) 圖929 竹筏圖,采自《圖書集成》(1726年),原圖據(jù)《三才圖會》(1609) 重繪 (437) 圖930 四川雅江上的兩只巨筏 (斯潘塞攝)(圖版三九〇) (435) 圖931 江西北部鄱陽湖東南黃金埠附近的竹筏隊(duì)(原照,1964年攝)(圖版三九一) (493) 圖932 長江上游帆船“麻秧子”,這里選作所有中國船的原型[采自Worcester(1)](440) 圖933 “麻秧子”船模型(肯辛敦科學(xué)博物館梅樂和收藏部)(圖版三九一) (439) 圖934 典型的中國船桅座[采自Worcester(1)](441) 圖935 “沙船”或稱江蘇貨船[采自Worcester(3)](442) 圖936 福州撐篙平底帆船或運(yùn)木船(“花屁股”) 的船首視圖(格林尼治國家海運(yùn)博物館沃特斯收藏部)(圖版三九二) (443) 圖937 停港的杭州灣貨船(“紹興船”) 的船首視圖(格林尼治國家海運(yùn)博物館沃特斯收藏部)(圖版三九三) (444) 圖938 一艘汕頭貨船的甲板(格林尼治國家海運(yùn)博物館沃特斯收藏部)(圖版三九四) (445) 圖939 1757年的《琉球國志略》中的中國航海帆船(449) 圖940 杭州附近錢塘江上的一艘三桅小型貨船(原照,1964年攝)(圖版三九五)(a) (451) 圖941 船圖,采自最重要的手寫本造船手冊《閩省水師各標(biāo)鎮(zhèn)協(xié)營戰(zhàn)哨船只圖說》 (452) 圖942 甲板或水線平面圖(采自福建造船手冊抄本) (453) 圖943 明初大運(yùn)河的運(yùn)糧船;采自1637年著的《天工開物》的 “漕舫圖” (454) 圖944 沿船舶水線的縱向水平剖面圖(461) 圖945 船體圖和文字說明,采自艾薩克·福修斯的《各種觀察之書》(1685年) (463) 圖946 劍橋大學(xué)麥格達(dá)倫學(xué)院佩皮斯圖書館收藏的馬修·貝克1586年手稿中的一頁(圖版三九五(b)) (451) 承蒙學(xué)院院長和院士們惠允復(fù)制 圖947 正在香港船廠修理的華南貨船或“拖網(wǎng)漁船”的左后舷的剖析照片(得自格林尼治國家海運(yùn)博物館沃特斯收藏部)(圖版三九六) (465) 圖948 運(yùn)鹽船正在四川自流井等待裝貨(休斯攝于鹽務(wù)局,1920年)(圖版三九七(a)) (469) 承蒙朱克斯·休斯海軍上;菰蕪(fù)制 圖949 1510年版《武經(jīng)總要》(1044年)中的戰(zhàn)船(“樓船”) 圖(471) 圖950 1628年的《武備志》收錄的江蘇風(fēng)格的戰(zhàn)船(“沙船”) (472) 圖951 自流井(自貢)內(nèi)河“櫓船”的歪船首,參見圖948[圖采自Worcester(2)](476) 圖952 四川東部涪州(涪陵)的“歪屁股”內(nèi)河帆船的歪船尾[圖采自Worcester(2)](476) 圖953 “歪屁股”船模型(肯辛敦科學(xué)博物館梅樂和收藏部)(圖版三九七(b)) (469) 圖954 16世紀(jì)后期的連環(huán)駁船;采自《武備制勝》(477) 圖955 古代埃及船的兩種主要類型,(a)涅伽達(dá)型,(b)荷露斯型 (478) 圖956 古代埃及荷露斯船模,第六王朝時(shí)期的陪葬品[Poujade(3)](圖版三九八) (480) 圖957 從桂林漓江順流而下的河船[照片采自Groff & Lau(1)](圖版三九八) (480) 圖958 香港舉行的龍舟比賽(圖版三九九(a)) (482) 圖959 銅盤上西漢時(shí)期(公元前2至前1世紀(jì)) 裝有甲板的船(樓船) 圖(孫海波臨。490) 圖960 印度支那東山文化時(shí)期銅鼓上的戰(zhàn)船[據(jù)帕爾芒捷和戈盧貝夫的照片臨摹](491) 圖961 在長沙公元前1世紀(jì)王墓中出土的一具西漢河船木制模型(圖版三九九(b)) (482) 圖962 東漢時(shí)期(1世紀(jì))的紅陶制殉葬船模型,廣州市博物館收藏(原照,1964年攝)(圖版四〇〇) (493) 圖963 東漢時(shí)期(1世紀(jì))的灰陶制殉葬船模型,出土于廣州市地下墓葬中(廣州市博物館攝)(圖版四〇〇) (493) 圖964 圖963墓葬船模的船首視圖(廣州市博物館攝)(圖版四〇一) (494) 圖965 圖963墓葬船模的俯視圖(廣州市博物館攝)(圖版四〇一) (494) 圖966 在舷側(cè)走道上使用撐桿行船。在谷簣(曲江)航行中的舢板上拍攝的航行于北江的廣東江船(原照,1944年攝)(圖版四〇二) (495) 圖967 阿旃陀船[據(jù)亞茲達(dá)尼和比尼恩的復(fù)制圖摹繪](501) 圖968 敦煌壁畫中最大的一只船;見于千佛洞第55號窟(巴黎吉梅博物館伯希和收藏部照片)(圖版四〇三) (503) 圖969 孟加拉的馬拉爾·潘什船(malar panshi)(史密斯繪制) (504) 圖970 成都萬佛寺收藏的劉宋或梁代(5或6世紀(jì)) 佛教石碑上雕刻的船圖(四川大學(xué)歷史博物館攝)(圖版四〇四) (506) 圖971 錢塘江上的運(yùn)木船(費(fèi)佩德1927年攝)(圖版四〇五) (507) 圖972 唐、五代或宋代(9至12世紀(jì)) 的一面銅鏡的背面雕刻的1條船,正航行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西安市陜西省博物館摹拓照片)(圖版四〇六) (508) 圖973 爪哇婆羅浮屠大寺院浮雕上的典型印度尼西亞船,約公元800年[照片采自Krom & van Erp(1)](圖版四〇七) (509) 圖974 婆羅浮屠浮雕上的另外一種類型的小船,約公元800年[照片采自Krom & van Erp(1)](圖版四〇七) (509) 圖975 阇耶跋摩七世時(shí)期柬埔寨吳哥窟巴云寺雕刻的中國商船,約1185年[照片采自Cla?ys & Huet(1)](圖版四〇八) (513) 圖976 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中的載客河船之一,約1125年(圖版四〇九) (516) 圖977 1375年的加泰羅尼亞世界地圖上中國和西方的船圖[摹自Santarem(2)](524) 圖978 1459年版弗拉·毛羅世界地圖上的中國和西方的船圖[摹自Santarem(2)](525) 圖979 1377年的官府巡邏船,現(xiàn)由濟(jì)南山東省博物館收藏[照片采自劉桂芳(1)](圖版四一〇(a)) (531) 圖980 一艘鄭和大船所用船舵的復(fù)原圖(533) 圖981 南京附近船廠的平面圖,這里曾建造和裝配過鄭和船隊(duì)的大船(采自《龍江船廠志》) (534) 圖982 東非海岸出土的大批中國瓷器碎片中的一小部分[照片采自Kirkman(4)](圖版四一〇 (b)) (531) 圖983 東非海岸出土的一些中國硬幣,經(jīng)何四維鑒定(圖版四一一) (547) 圖984 朱思本繪制的世界地圖《廣與圖》中的非洲南部,約1315年,1555年左右初版 (此據(jù)1799年的版本) (550) 圖985 李薈和權(quán)近繪制的朝鮮的世界地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中的歐洲和北非部分,1402年首次繪制(圖版四一二) (551) 承蒙船越昭生博士提供影印照片 圖986 五桅北直隸貨船圖[采自Landstrom(1)](562) 圖987 一艘中型五桅“大舶頭”(格林尼治國家海運(yùn)博物館沃特斯收藏部照片)(圖版四一三) (563) 圖988 最早的中國人繪制的歐洲船圖,由耶穌會士南懷仁在1672年刊于《坤輿圖說》(564) 圖989(a)15世紀(jì)中國人與葡萄牙人航海探險(xiǎn)的對比地圖。(b)15世紀(jì)中國人和葡萄牙人航海探險(xiǎn)的氣象和海洋條件地圖(插頁圖) 感謝倫敦地理學(xué)協(xié)會提供底圖 圖990 稀有的1468年版《證類本草》中的一頁 (582) 圖991 中國道教塑像,高約4 英寸,1879年出土于澳大利亞達(dá)爾文港(圖版四一四) (588) 承蒙費(fèi)子智教授惠寄照片 圖992 小人國,采自1726年《圖書集成》的熱帶侏儒國 (589) 圖993 中美洲高級文化的分布[據(jù)Krickeberg(1)](593) 圖994《武備志》最后一卷所收錄的一幅航海簡圖,適用于錫蘭- 蘇門答臘航線[據(jù)Phillips(1)復(fù)制](616) 圖995 1757年《琉球國志略》插圖中所繪的中國人使用的“玻璃漏”(圖版四一五) (620) 圖996 阿拉伯牽星板用于觀測恒星高度[康格里夫繪于1850年](624) 圖997 中國的航海天文圖,名為“北極出地圖”,載于《定海廳志》(627) 圖998《天問略》(1615年)刊載的赤緯平行線疊印在天球的繪圖(628) 圖999 阿皮亞努斯《宇宙志》(巴黎,1551年)中的高度橢圓弧圖解 (629) 圖1000 題為《指南正法》的無名氏水路簿手稿中記載的一部分航海星座(圖版四一六) (634) 感謝牛津大學(xué)博德利圖書館 圖1001 中國地球儀;戴維地球儀(現(xiàn)收藏于不列顛博物館),1623年在耶穌會會士陽瑪諾和龍華民指導(dǎo)下制成(圖版四一七) (638) 承蒙珀西瓦爾·戴維爵士提供照片 圖1002 中國地球儀;納色恩地球儀(維也納的奧地利工藝美術(shù)博物館收藏)(圖版四一八) (639) 承蒙慕尼黑大學(xué)人類文化學(xué)研究所米科萊茨基博士提供照片 圖1003 納色恩地球儀上的澳大利亞大陸近視圖(圖版四一九) (640) 承蒙J.V.米爾斯先生提供照片 圖1004 納色恩地球儀上的中國部分近視圖(圖版四二〇) (641) 承蒙J.V.米爾斯先生提供照片 圖1005 帆的基本類型 (643) 圖1006 風(fēng)對船舶駛帆作用的分析圖(647) 圖1007 逆風(fēng)掉戧和順風(fēng)掉戧原理示意圖(647) 圖1008 各種帆船逼風(fēng)中駛帆的性能 (648) 圖1009(a)中國主帆的示意圖[據(jù)Worcester(3)](b)麟慶《河工器具圖說》中的標(biāo)準(zhǔn)運(yùn)輸帆船(“條船”) (649) 圖1010 “大舶頭”貨船的主帆(照片得自格林尼治國家海運(yùn)博物館沃特斯收藏部)(圖版四二一) (652) 圖1011 一艘駛進(jìn)威海衛(wèi)的安東貨船的下風(fēng)帆緣的詳圖(照片得自格林尼治國家海運(yùn)博物館沃特斯收藏部)(圖版四二二) (653) 圖1012(a,b)揚(yáng)帆航行中的“寶慶邱子”貨船,從湘江大橋上俯瞰拍攝(原照,1964年攝)(圖版四二三) (654) 圖1013 無風(fēng)水面上的陽江漁帆船(照片得自格林尼治國家海運(yùn)博物館沃特斯收藏部)(圖版四二四) (655) 圖1014 將要起航的陽江漁帆船(照片得自格林尼治國家海運(yùn)博物館沃特斯收藏部)(圖版四二五) (656) 圖1015 湘江上的一只長沙對角斜桁帆舢板(原照,1964年攝)(圖版四二五) (657) 圖1016 美拉尼西亞雙桅斜桁帆簡圖,作于巴布亞的莫爾斯比港[據(jù)Bowen(2),描自Haddon & Hornell(1)](659) 圖1017 太湖拖網(wǎng)帆船簡圖[奧德馬爾繪](661) 圖1018 一艘具有典型的斜橫帆索具的印度尼西亞帆船(帕里斯海軍上將繪圖)(圖版四二六) (673) 圖1019 銅鑼灣的一只漁船(照片得自格林尼治國家海運(yùn)博物館沃特斯收藏部)(圖版四二六) (673) 圖1020 爪拉丁加奴的一只小型漁船[照片采自Hawkins & Gibson-Hill(1)](圖版四二七(a)) (674) 圖1021 威尼斯水域的特拉巴科洛船(史密斯繪制) (675) 圖1022 基爾城印章上的帆 (675) 圖1023 一只用櫓推進(jìn)的小駁船(費(fèi)佩德1927年攝)(圖版四二七 (b)) (674) 圖1024 重慶附近的長江三峽的一支急流中,一只小船在逆水拉纖而上(波茨1938年前后攝)(圖版四二八) (690) 圖1025《巴船下峽圖》,李嵩繪于1200年前后(圖版四二九) (692) 圖1026 杭州灣貨船的舵與舵柄[據(jù)Waters(5)繪制](693) 圖1027 從船尾向船首看一條汕頭貨船的甲板(照片得自格林尼治國家海運(yùn)博物館沃特斯收藏部)(圖版四三〇) (694) 圖1028 廣東快浪帆船的舵和舵柄[據(jù)Lovegrove(1)繪制](695) 圖1029 一種具有舵柄的船尾長槳,為古埃及船型。今天印度恒河上仍在使用[照片采自Crealock(1)](圖版四三一) (698) 圖1030 比利時(shí)澤德爾海姆城出土的洗禮盤上的雕刻,是歐洲最古老的兩幅軸向舵或尾柱舵的繪畫之一,年代為1180年前后(圖版四三一) (698) 圖1031 朝鮮傳統(tǒng)的中型漁船的縱剖面圖(安德伍德繪制) (705) 圖1032 兩艘用支索固定的二叉桅載客內(nèi)河帆船[馬和之于1170年前后所作的團(tuán)扇畫,鈴木收藏,據(jù)原田淑人和駒井和愛(1)復(fù)制](圖版四三二) (710) 圖1033(a)檀浦戰(zhàn)役(1185年)卷軸畫中的大型戰(zhàn)船,畫卷收藏于下關(guān)赤間神宮。(b)題為《蒙古襲來繪詞》的卷軸畫上所繪的一艘船的示意草圖,作于1292年,藏于宮內(nèi)廳書陵部 (711) 圖1034 張擇端于1125年前后所繪《清明上河圖》中的貨船懸吊式平衡舵細(xì)部(圖版四三三) (713) 圖1035 顧愷之于380年前后所繪的船圖(宋代摹本)(圖版四三四) (713) 感謝溫利博士和弗里爾美術(shù)館 圖1036 廣州出土的公元1世紀(jì)灰陶殉葬船模的船尾視圖(廣州博物館攝)(圖版四三五) (715) 圖1037 記在作者筆記本中的1世紀(jì)殉葬船模的構(gòu)件式樣和安裝方法草圖,1958年繪于廣州博物館(圖版四三五) (715) 圖1038 公元900年前后,運(yùn)載菅原道真大臣去流放地的船圖;卷軸畫收藏在上野博物館[復(fù)制圖采自Purvis(1)](圖版四三六) (716) 圖1039 哈里里著的《瑪卡梅特》韻文集的1237年手抄本中所記載的船圖(巴黎國家圖書館)(圖版四三六) (716) 圖1040 香港和華南其他港口貨船或運(yùn)糧船(肯辛敦科學(xué)博物館梅樂和收藏部模型)(圖版四三七) (718) 圖1041 福州“花屁股”木材運(yùn)輸船的舵圖[Worcester(3)](720) 圖1042 停港的福州運(yùn)木船的粗大的懸吊舵收藏在船尾樓內(nèi)(照片得自格林尼治國家海運(yùn)博物館沃特斯收藏部)(圖版四三八) (722) 圖1043 長江上游一船塢中見到的“麻秧子”船舵[照片采自Spencer(2)](圖版四三九) (722) 圖1044 干塢中的香港漁船尾部,特有的有孔舵(照片得自格林尼治國家海運(yùn)博物館沃特斯收藏部)(圖版四四〇) (724) 圖1045 福建造船手稿中的兩個(gè)錛形錨,大的為椗,小的為副椗 (726) 圖1046《武備志》中的一個(gè)錛形錨 (726) 圖1047 拉纖逆流而上的鹽船,《四川鹽法志》中的一幅插圖(731) 圖1048《天工開物》中的 “沒水采珠船”圖(736) 圖1049 李招討的采集珠貝用的拖斗或拖網(wǎng)(《天工開物》) (736) 圖1050 一艘復(fù)原的裝甲“龜船”模型,系16世紀(jì)末朝鮮水軍將領(lǐng)李舜臣用來抵御日本戰(zhàn)船(此模型收藏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原照,1964年攝)(圖版四四一) (749) 圖1051 隋代“五牙艦”插圖,《隋書》(636年)有記述,《武經(jīng)總要》(1044年)有摹本 (756) 列表目錄 表60 中國古代道路交通地圖(圖711)和土木工程分布地圖(圖859)中的地名 (9) 表61 中國古代道路交通地圖(圖711)內(nèi)的驛道名稱 (12) 表62 秦帝國馳道的長度 (13) 表63 秦漢時(shí)期筑路的規(guī)模 (24) 表64 中華和羅馬兩帝國的道路修筑 (25) 表65 長城的分段長度 (59) 表66 福建的一些大石板梁橋 (187) 表67 東方和西方的弓形拱橋 (216) 表68 一些鐵索橋 (235) 表69 黃河河道的變遷 (281) 表70 大運(yùn)河最終形勢詳表 (360) 表71 船舶構(gòu)造發(fā)展圖(425) 表72 帆型的估計(jì)起源及其分布地域圖(665)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