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的身體就像是一個反射器,它能真實地反映出人體內(nèi)在的健康情況。只要仔細觀察,您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臉、手、腳、腰、背、 臀,甚 至是排泄物都能隨時準確地給我們傳遞健康信號,這些信號能及時提醒我們,身體的哪些部分出現(xiàn)了問題。2、注意小信號,預防大健康 對比才知道,問題不簡單3、把病例創(chuàng)作改編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讀者在看故事中了解健康的知識,經(jīng)過對比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是否潛藏不良的信號,做到及時檢查 和預 防。選題明顯的亮點就是,生動,實用,專業(yè)的指導!4、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你了解有關健康的知識,保護自己的健康從閱讀開始!
朱宏,女,副主任醫(yī)師,北京武警總醫(yī)院中醫(yī)科。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二十年,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和豐富的臨床工作經(jīng)驗,熟練掌握中醫(yī)各項專業(yè)技術,對小兒發(fā)熱、胃腸功能紊亂、月經(jīng)紊亂、糖尿病等代謝疾病有良好的療效。尤其是近年來潛心研究中藥耳針療法、灸法、刮痧、中藥泡洗療法結合中醫(yī)全息理論,對于黃褐斑、失眠、便秘、軟組織損傷、糖尿病、更年期綜合癥、月經(jīng)不調、不育不孕等方面的治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
中醫(yī)學界歷來將扁鵲尊為我國古代醫(yī)學的奠基者。在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扁鵲堪稱神醫(yī),無論什么疑難雜癥,他都能手到病除,最神奇的就是他有“特異功能”,能從人的面貌形體等透視人的五臟六腑。那么,扁鵲到底有多神呢?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號盧醫(yī),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名醫(yī)。由于他的醫(yī)術高超,被稱為神醫(y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黃帝時神醫(y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一次,扁鵲到了齊國,他到朝廷拜見蔡桓公說:“您有小病在皮膚和肌肉之間,不治將會深入體內(nèi)。”
蔡桓公不屑地說:“我沒有病。”扁鵲走出宮門后,蔡桓公對身邊的人說:“醫(yī)生喜愛功利,想把沒病的人說成是自己治療的功績。”
過了五天,扁鵲再去見蔡桓公,又說:“您的病已在血脈里,不治恐怕會深入體內(nèi)。”
蔡桓公生氣地說:“我沒有病。”扁鵲出去后,蔡桓公非常不高興。
又過了五天,扁鵲再去見蔡桓公,對他說:“您的病已在腸胃間,不治將更深侵入體內(nèi)。”蔡桓公這次不肯再答話。扁鵲出去后,蔡桓公很是憤怒。
再過五天,扁鵲又去,看見蔡桓公轉身就后退跑。蔡桓公見狀立刻派人問他為什么要跑。扁鵲說:“疾病在皮肉之間,湯劑、藥熨的效力就能達到治病的目的;疾病在血脈中,靠針刺和砭石的效力就能達到治病的目的;疾病在腸胃中,藥酒的效力就能達到治病的目的;疾病進入骨髓,就是掌管生命的神也無可奈何,F(xiàn)在疾病已進入骨髓,我已不再要求為他治病。”果然,又過了五天,蔡桓公身患重病,他立刻派人去召請扁鵲,扁鵲卻已逃離齊國。就這樣,蔡桓公最終因沒有聽從扁鵲的勸告而病死了。
這個故事或許有些讓人不可思議,但卻很好地詮釋了中醫(yī)四診中“望診”的最高水平。
張仲景看出了王仲宣的“癘疾”
張仲景是中醫(yī)界的另一位名醫(yī)。他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人,中國古代偉大的醫(yī)學家,世界醫(yī)史的偉人,被人稱為“醫(yī)中之圣,方中之祖”。張仲景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于公元219年溘然長逝,享年69歲。
張仲景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他的父親叫張宗漢,曾經(jīng)在朝為官。由于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張仲景從小就接觸了很多的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蔡桓公的故事之后,就對扁鵲產(chǎn)生了敬佩之情,這也為他日后成為一代名醫(y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漢靈帝時,張仲景曾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他一生都勤求古訓,博采眾長,集前人之大成,攬四代之精華,后來編著了一部不朽的醫(y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yī)書將理、法、方、藥熔于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非常獨特的中醫(yī)學思想體系,對于推動后世醫(yī)學的發(fā)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建安年間,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詩人,在朝廷中任侍中,名叫王仲宣,他與張仲景有著非常深厚的交情。一天,張仲景相約王仲宣見面,發(fā)現(xiàn)了王仲宣的身上潛伏著一種名叫“癘疾”的病原,其實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麻風病”。
張仲景對王仲宣說:“仲宣,我看出你身上潛藏著一種病,叫做‘癘疾’,如果你不早點進行醫(yī)治的話,到40歲的時候,你就會出現(xiàn)脫眉毛的現(xiàn)象,脫眉毛半年后,就會有生命危險了。你聽我的勸告,趕快先服用幾劑五石湯吧。”
當時王仲宣剛20出頭,患有“癘疾”在那個時代又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如果被別人傳他有這種病,是非常丟臉的。王仲宣以為張仲景是在嚇唬自己,小題大做,又不好駁了老朋友的面子,就哼哈的答應了,但并沒有聽勸按時服藥。
不久,兩人再次相見,張仲景看了看王仲宣的氣色和體態(tài),疑惑地問:“你有沒有服過五石湯?”王仲宣顯得有些反感,敷衍著說:“是的,我服過了。”張仲景仔細觀察了一下,說:“不對吧,看你的氣色,肯定沒有服過。你為什么不聽從我的勸告呢?為什么要如此輕視自己的生命?從現(xiàn)在開始,你一定要聽我的勸說,趕快服些藥吧,不然真的就麻煩啦!”盡管張仲景費盡口舌,可王仲宣就是不愿意相信,依然沒有按照張仲景說的去服藥。
果然,在王仲宣40歲的時候開始出現(xiàn)嚴重的脫眉毛現(xiàn)象,脫眉毛到第187天的時候,王仲宣終因不治而身亡?上Я诉@位極有才華的文學家,這么早就離開了人世。
蔣曉看出這孩子得了“相思病”
你一定聽過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梁祝二人同窗三年,情深義重。當梁山伯聽說祝英臺要許配給馬家的時候,便一病不起,梁山伯得的就是相思病。但是,你知道嗎?相思病不只成年人會得,小孩子也是會得相思病的。
明代有一位醫(yī)家叫蔣曉,他治療小兒怪病很拿手。一天,一位婦女帶著自己剛滿1周歲的兒子來找蔣曉。婦女緊張地對蔣曉說:“我的兒子近日里不太吃東西,而且身體日漸瘦弱,找很多醫(yī)生瞧過后都說是消化不好,可是吃了很多藥就是不見好。”
蔣曉聽了婦女的敘述后,仔細看了看孩子的面色、舌苔,心里疑惑:“看樣子,這孩子應該不是消化不好。”就在他仔細“望診”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的目光在不停地移動,似乎在尋找什么東西。蔣曉頓時笑了起來,起身到隔壁屋拿來了小鈴鐺、小老虎、小木魚。小孩見到蔣曉手中的玩具,立刻顯出了驚喜的神色,用他那雙笨拙的小手抓起了小木魚,還緊緊地抱在懷里。
蔣曉見狀,對婦女說:“你的孩子痊愈了。”婦女有些不解,蔣曉繼續(xù)說,“你的孩子因為思念他心愛的玩具而得了病,這就叫做小兒相思病。”此時,婦女恍然大悟,她想起來了兒子經(jīng)常玩耍的小木魚不見了,從找不到小木魚開始兒子就這樣了。
蔣曉解釋說:“孩子幼小的心靈已經(jīng)孕育了七情六欲,也會有自己的真愛,一旦失去了這種愛就會產(chǎn)生思念之情。因為他的年紀太小,還無法表達這種情緒,代之的便是不思飲食或精神上的委靡。當他找回失去的愛之后,相思病自然就不治而愈了!”婦女一邊稱贊蔣曉是神醫(yī),一邊鞠躬言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