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瀕危植物遺傳多樣性是當前生物界研究的熱點,也是各國政府關注的焦點。
《南嶺山地珍稀樹種遺傳多樣性研究》是著者對我國南嶺山地珍稀樹種長期研究的主要成果總結。全書共7章,前3章闡述植物遺傳多樣性研究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后4章是以南嶺山地珍稀瀕危樹種的代表種為研究對象,開展植物遺傳多樣性研究的案例。
《南嶺山地珍稀樹種遺傳多樣性研究》可供生物學、生態(tài)學、遺傳學、林學等學科專業(yè)的師生和科研工作者及相關專業(yè)技術人員參考。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遺傳多樣性研究概述 1
第一節(jié) 遺傳多樣性來源及意義 4
一、遺傳重組 4
二、突變 4
三、表觀遺傳修飾 5
第二節(jié) 植物遺傳多樣性研究的意義 6
第三節(jié) 植物遺傳多樣性模式及水平 8
一、繁育系統(tǒng)與種了散播方式 9
二、分布區(qū)與地理區(qū)域 12
三、系統(tǒng)發(fā)育、生活史、群落演替階段 13
第四節(jié) 譜系地理學在瀕危植物遺傳多樣性中應用 13
一、譜系地理學理論 13
二、葉綠體非編碼序列分予標記 14
二、譜系地理學分析方法 16
四、譜系地理學在珍稀植物遺傳多樣性中的麻川 16
參考文獻 17
第二章 植物遺傳多樣性數(shù)據(jù)產(chǎn)生及參數(shù)估算 22
第一節(jié) 樣本采集策略 22
一、抽樣基本理論 23
二、簡單隨機抽樣 24
三、分層隨機抽樣 25
網(wǎng)、系統(tǒng)抽樣 25
五、種群內采樣 26
六、種群間抽樣 27
第二節(jié) 遺傳標記 27
一、等位酶標記 28
二、微衛(wèi)星標記 29
三、顯性分了標記 29
四、植物細胞器DNA標記 29
第三節(jié) 遺傳多樣性豐富度 30
一、多態(tài)位點百分比與等位基因數(shù)目 30
二、基因多樣性(雜合度)31
三、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核苷酸多樣性 33
四、顯性數(shù)據(jù) 33
五、單倍體基因組 35
第四節(jié) 種群遺傳分化 36
一、F-統(tǒng)計量 36
二、基因差異分化系數(shù) 37
三、等位基因頻率方差 38
四、特殊情況下多基岡位點遺傳分化 40
五、細胞器基因組 41
六、分子方差分析 41
第五節(jié) 遺傳距離與基因流 42
一、遺傳距離 42
二、基因流 44
參考文獻 45
第三章 瀕危植物小種群遺傳進化 47
第一節(jié) 小種群遺傳基本理論 48
一、遺傳漂移 48
二、小種群遺傳多樣性的維持機制 50
第二節(jié) 生境碎片化瀕危植物種群 53
一、瓶頸效應 53
二、奠基者效應 55
三、近交 56
四、雜交與種群合并 56
第三節(jié) 瀕危植物種群大小與種群遺傳多樣性 58
一、生境異質與植物種群大小 58
二、植物種群大小、遺傳多樣性與適應性 59
第四節(jié) 最小存活種群 63
參考文獻 64
第四章 水松遺傳多樣性研究 68
第一節(jié)水松研究進展 68
第二節(jié)基于ISSR標記的水松種群遺傳多樣性 70
一、材料與方法 70
二、結果與分析 75
三、討論 81
第三節(jié) 基于葉綠體標記的水松遺傳多樣性 84
一、材料與方法 84
二、結果與分析 86
三、討論 88
參考文獻 89
第五章 南方紅豆杉遺傳多樣性研究 93
第一節(jié) 南方紅豆杉的研究概況 93
第二節(jié) 南方紅豆杉天然種群遺傳多樣性 95
一、材料與方法 95
二、結果與分析 98
三、討論 103
第三節(jié) 南方紅豆杉分子譜系地理學 104
一、材料與方法 104
二、結果與分析 106
三、討論 112
參考文獻 113
第六章 觀光木遺傳多樣性研究 116
第一節(jié) 觀光木研究概況 116
第二節(jié) 觀光木天然種群遺傳多樣性 118
一、材料與方法 118
二、結果與分析 119
三、討論 123
第三節(jié) 觀光木分子譜系地理學 125
一、材料與方法 125
二、結果與分析 127
二、討論 133
第四節(jié) 觀光木人工保育林遺傳多樣性評價 134
一、材料與方法 134
二、研究結果 135
三、討論 138
參考文獻 140
第七章 伯樂樹遺傳多樣性研究 143
第一節(jié) 伯樂樹研究進展 143
第二節(jié) 伯樂樹種群遺傳多樣性分析 145
一、材料與方法 145
二、結果與分析 147
三、討論 152
第三節(jié) 伯樂樹分子譜系地理學 154
一、材料與方法 154
二、結果與分析 155
二、討論 160
第四節(jié) 伯樂樹人工保育林遺傳多樣性評價 161
一、材料與方法 161
二、結果與分析 162
三、討論 165
參考文獻 167
附錄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