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解讀大宋帝國的史詩巨作☆現代中國的“集體記憶”☆讀懂大宋,才能讀懂今日之中國☆用大歷史眼光,解讀宋朝三百年政變、殺戮、征戰(zhàn)、信仰與文明推演的史詩 ★前北京大學歷史人物研究中心研究員金綱重修宋史,博覽萬卷,披閱十幾年,精打細磨成8卷、17部,500多萬字宋朝大歷史★金綱打破以純研究為本,或以戲說為表的寫作格局,將歷史陳述與思想探索融為一體,既是一部大歷史,也是一部剖析中國社會由衰及盛的思想專著★《大宋三百年》既忠實于歷史,考證渲染相得益彰,又評判縝密,不乏真知灼見,敘事宏大廣闊,生動有趣,余味無窮,為解讀歷史提供了一個新范本,國內外所僅見★金綱說:千年以來,中華帝國前所未有的變化,包括中國人的“文化品格”“民族性格”,很多都可以追溯于“大宋三百年”★中國50位權威專家推薦的必讀歷史書,100位文化名人推薦的歷史讀本,近千位名校教授推薦學生必讀的書★戰(zhàn)場殺伐,帝王權術,帷幄詭計,傳奇秘聞,思想智慧……是治世方略、商戰(zhàn)兵法、政治寶典,更是大時代的命運密碼★天下大治,使五代亂世從此一去不返;澶淵結盟,讓大宋帝國得享百年和平;神道設教,令中原士庶舉國怪誕狂歡地方叛亂:四川劉旴、王均之變,陳留王長壽剽劫,廣西陳進叛亂;契丹入侵——“關南之戰(zhàn)”,大宋動員近五萬騎兵的“長城口之戰(zhàn)”。“澶淵之盟”前因后果:結束宋遼之間四十余年的戰(zhàn)爭,迎來百年和平盛世。“神道設教”:“泰山封禪”“西祀汾陰”的舉國怪誕狂歡。大宋名相的登場:李沆、畢士安、寇準!镆粋現代士大夫的宋朝三百年大歷史,滿足您對盛世王朝極致的想象
契丹大軍進至莫州、瀛州附近,昔日投降契丹的王繼忠,在雄州之北得到了真宗傳來的詔書。他知道真宗確實有意推動和議,就再次向蕭太后言說“和好之利”,同時再通過石普向真宗奏上一封書信,大略談了兩個意見:
一、契丹已經兵圍瀛州,關南乃是契丹“舊疆”,宋師恐怕難以固守。
二、請盡快派遣使節(jié)來契丹進入實質性談判。
這兩個意見透露出來的信息極為密集豐富。
這封信,王繼忠不懷疑蕭太后會看到,于是借機向蕭太后明示:我王繼忠正在要求宋廷盡快先派使者來談。
“澶淵之盟”,是誰向誰先派使者?
這不是個小問題。
除了政治面子問題,還有個主客場的談判優(yōu)勢問題。
歷史上來看,王繼忠事實上代表了契丹一方,是他先向宋廷通問,隨后蕭太后派出了小校。但這些還都不算是“正式談判”。那么,“正式談判”,在哪里呢?現在契丹領袖已經離開了上京,正在雄州之北;大宋領袖也即將離開東京,正在準備開往澶淵。那就只能在各自的行在所在地。使者所到的對方行在,就是對方的“主場”,自家的“客場”。主客有別,形勢有異。王繼忠等于在暗示真宗,不必計較主客場,我王繼忠在契丹,自有在曹在漢的計較,我王繼忠既然邀請宋廷來人,就心里有數。
另外,表面上看,王繼忠似乎在勸諫真宗放棄關南瀛莫二州,或討論關南歸屬,屁股似乎坐在契丹一方,但事實上,這是在向真宗巧妙透露契丹談判的底牌,是要真宗做好應對的準備。信件要出境,難保契丹不會拆看,所以,這信也是曲折地轉給蕭太后看,意思還不是表露自己的忠誠,而是告訴她:如果宋師固守瀛莫二州,則“我契丹”試圖靠談判索回關南之地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此意不可,那么出路在哪里?
談判,折沖樽俎之際,不是比誰更兇惡、更強大,也不是比誰更有脾氣、更有血性,甚至不是比誰更合法、更正當,而是比:誰更有智慧找到妥協之路。
這條路,王繼忠沒有找到,也許找到了,但他期待著由中原和草原的領袖們自己去提出。
這條路,蕭太后也沒有找到,也許找到了,但她期待著要價更高,所以兵圍瀛州,志在必得。
這一條妥協之路,真宗找到了。
瀛州保衛(wèi)戰(zhàn)之間,真宗得到了王繼忠的回信,看后,對輔臣們說:
“瀛州素有備,非所憂也。欲先遣使,固亦無損。”
我大宋瀛州一向有戰(zhàn)備,不是值得憂慮的問題。但你說先派使者到草原,也沒有什么損失,可以。
于是回復王繼忠,答應他的要求,盡快派遣使者。
朝廷隨即招募了一位神勇軍軍士名叫李斌,手持信箭作為隨從。神勇軍,是中央禁軍也即正規(guī)軍的一個番號,此外番號尚多,如捧日軍、神衛(wèi)軍、龍衛(wèi)軍、拱圣軍、勝捷軍、驍捷軍、龍猛軍等等。這些軍人都是從各地鄉(xiāng)兵和地方招募而來,高個頭,多在一米八左右,有威猛之相。
還要正式選一位有膽有識的正式使者,于是令樞密院選人。有一位殿直也即朝廷的閑職武官,名叫曹利用,他就是后來平定嶺南“陳進之亂”的名將。此際,他正想著如何報效朝廷,聽到朝廷招募出使契丹之事,就到樞密院上書自陳,說是“倘得奉君命,死無所避”。真宗得到推薦后,很愉快,對輔臣說:
“契丹首先表露誠懇,愿意請求同結和好,使者雖然行走于兩軍之間,實在也沒有什么危險。但是作為一個小臣聽到朝廷命令就請求出行,這作風也實在值得嘉獎。”
曹利用襲取父蔭做到朝中小官,但他少年時代就喜歡談論天下大事,善于辯論,口才好,為人慷慨,有大志。所以遇到這樣的機會,在他人患得患失之際,他脫穎而出,成為“澶淵之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真宗當即給他升官,為閣門祗候,假崇儀副使。閣門祗候是朝廷做具體事的科員,崇儀使則屬于正七品的榮譽散官,副使,就在七品之下。所以這倆職務都不算高,但都算武職中的文官。真宗似乎有意不讓談判者品秩太高,很低調。
曹利用帶上給契丹的書信、給王繼忠的手詔,出使去了。
瀛州保衛(wèi)戰(zhàn)
與此同時,真宗開始親征。
契丹則在陽城淀王超眼皮底下得到休整之后,沿葫蘆河來到關南,直抵瀛州城下。值得注意的是:此行,蕭太后、耶律隆緒也同期抵達。
蕭太后的愿景是:力克瀛州,而后與大宋談判,索要關南全地。但她也有預感,估計大宋不會輕易“奉還”關南之地,那么,在談判之前,先打下關南之地再說;不然,一旦談判“和好”,再要關南之地回到契丹,那可就難上加難了。所以,此戰(zhàn)志在必得。
守衛(wèi)瀛州的乃是太祖時的武官李進卿之子李延渥。
李進卿早在后周時就有戰(zhàn)功,曾跟隨周世宗柴榮參加過著名的“高平之戰(zhàn)”。歸附太祖時,也有戰(zhàn)功,而且對大宋極為忠誠,有效死之志,官職一直做到節(jié)度使。李延渥算是將門之后,瀛州作為關南重鎮(zhèn),真宗托付給他經營,此人與乃父一樣,對大宋忠心耿耿,而且守城得法。他早有準備,似乎知道必有一場瀛州保衛(wèi)戰(zhàn),故多年綢繆以待今日。這也是真宗之所以放心的原因所在。
契丹攻城甚為凌厲,他們要在宋師援軍趕來之前,克復此城,所以組織了史上最為強悍的攻城隊伍,晝夜鼓噪,四面夾攻。這樣不停歇地輪番進攻了十天,氣勢不但不減,反而更盛。十幾天來,方圓幾十里間,人人都可以聽到擊鼓聲、吶喊聲。契丹驅使善于造車的奚人部落制作了特殊的木制登城盾牌,夜里,舉著燭火,敲出城垣坎穴,蹬著墻磚,冒死爬城。
李延渥這里的防御力量總有三個部分,一是地方州兵,也即廂軍,一是地方招募的強壯,也即鄉(xiāng)兵,還有一部分是地方巡檢史普麾下的巡檢兵,也即治安部隊。廂軍在北宋屬于“諸州之鎮(zhèn)兵”,各地都有,與中央禁軍不同,但卻在戰(zhàn)時可以臨時充當防御、戍守力量;鄉(xiāng)兵不遠征,但也不打仗,不過緊急情況下,可以作為地方作戰(zhàn)時的補充;巡檢兵只負責巡邏治安和偵探,但在北宋時期,也往往參與局部戰(zhàn)爭。戰(zhàn)爭,尤其是具體的戰(zhàn)役,統(tǒng)帥人物的氣質和方法往往可以將一支未經訓練的兵眾轉化為驍勇神武之軍。李延渥就做到了這一點。他在契丹四面攀緣城堞的過程中,將早已準備好的礌石巨木,按照戰(zhàn)術地點需要,總是在最精確的時刻做出精確的投放,沉重的石木從城樓“累累而墜”,沒有任何肉體可以經受如此鈍擊,契丹人留下了一片一片死尸。而大宋的神臂弓射手,則在城堞之后,精準射擊,將一個個試圖露頭的敵寇射殺在城壕里。
最后一天,契丹人組織了史上最為強大的弓弩隊伍,向著城樓射擊,暫時壓制住了宋師的神臂弓射手。瀛州城樓另有一種防御設施名為“戍棚”也即“敵樓”,這是戰(zhàn)時臨時設施,完整一點的,像一間木制小屋,士兵躲在其中,免受敵箭射擊,但又要留出空隙射擊敵人。李延渥設計的這個敵樓很簡單,只在城樓頂部女兒墻,也即那些連續(xù)的凹凸矮墻間頂部,一個個下垂著橫搭上不足一尺寬的木板,用來防護我方射手。契丹的弓弩箭雨射到這些戍棚垂板上,每一塊都集中了兩百多支羽雕翎箭。
一陣密集的火力壓制后,蕭太后與耶律隆緒親自上陣,輪番擊鼓,數萬精甲鐵騎,換上輕裝甲胄,在草原領袖的感召下,冒死登城。宋師守衛(wèi)將校中,陸元凱被流矢射中臉部,仍然鎮(zhèn)定指揮;巡檢司令史普勇敢而不避戰(zhàn),從容調動守城兵員和檑木滾石,有條不紊;李延渥坐鎮(zhèn)城樓,調撥城上城下各支州兵與強壯,史稱“據守益堅”,堅守瀛州的意志更加堅定。
契丹在這一戰(zhàn)役中,史稱“死者三萬余,傷者倍之”,這個數字,轉換成另一種常見說法就是:“傷亡九萬余人”,或:“傷亡近十萬人”。
如果這個數字可靠,“瀛州保衛(wèi)戰(zhàn)”可能是有史以來大宋帝國殲滅契丹人數最多的一次,而且大宋完勝。此際宋師援軍也正在轟隆轟隆地趕來。
當契丹母子領袖感到無法攻克這座關南要塞時,娘兒倆帶著殘兵敗將“遁去”,留下的鎧甲、兵器、弓弩、長竿、盾牌“數百萬”。戰(zhàn)利品,可能也是與契丹之戰(zhàn)中繳獲最多的。
真宗得到捷報,很高興,他聽說契丹發(fā)射的箭矢釘在戍棚的垂板上,密集度達到每一塊有二百多支,就下詔讓瀛州送一塊板子過來看看?春,甚為驚嘆,稱贊了守城者的勞苦功高。隨后,重重地賞賜了李延渥以下的諸將和士兵。
不久,河北北面部署發(fā)來情報:“契丹自瀛州遁去,其眾猶二十萬。偵得其謀,欲乘虛抵貝、冀、天雄軍。”
這一情報顯示:契丹這一番的確是在“舉傾國而來”,瀛州傷亡九萬,居然還有二十萬的戰(zhàn)斗力,居然還想繼續(xù)與大宋死磕!契丹這母子倆確有不同凡響的戰(zhàn)斗意志。他們可能也已經意識到:這是與大宋王朝最后的斗爭!如果戰(zhàn)場上不能有所斬獲,和議也將斬獲不大。
契丹在拼命,在為通往“和議”之路拼命。
“歸降”的契丹人
真宗則非常鎮(zhèn)定,下詔,要諸路大軍以及澶州戍卒,做好到天雄軍會戰(zhàn)的準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契丹到哪里,就跟他們戰(zhàn)斗到哪里。大宋,事實上并不懼敵。每逢契丹入寇,河朔(泛指河北、山西兩省的北部地區(qū))一帶的宋師,將百姓移入城中,大門一閉,據守,契丹也無可奈何。
更有一位右贊善大夫名叫王嶼,他正做著冀州(今屬河北衡水)知州,史稱此人“常有破敵之志”,經常在本州將戍卒集合起來,搞閱兵演習。又在農閑時節(jié)訓練本地“強壯”。平常城門打開,百姓自由出入樵采。他常常對人說:“敵寇如果到了,我冀州兵一定可以去截擊他們。不必為我們冀州擔憂。”果然,契丹的游騎從廣袤的華北平原展開劫掠,到達冀州時,被王嶼親率訓練有素的戰(zhàn)士擊退。
冬天來臨之際,整個華北地區(qū)上空開始彌漫戰(zhàn)爭氣息。此際,更多的契丹人開始投降大宋。從咸平年間開始,就不斷有契丹人向大宋走來。
咸平四年(1001),契丹的王子耶律隆慶的麾下就有人來降,從此以后,契丹來降者陸續(xù)不斷,史上記錄:
契丹閣門使寇卿的兒子寇用和、寇繼忠來降;
契丹李紹隆來降;
契丹貴將蕭繼遠的親吏劉澄、張密帶著族人來降;
契丹于越部下大林寨使王昭敏等歸降;
契丹奚王知客陽勍來降;
契丹平州牙校韓守榮等來降;
契丹北宰相親吏劉庭鳳等來降;
契丹供奉官李信來降;
契丹統(tǒng)軍常從李可來降;
契丹班濟庫都監(jiān)耶律吳欲來降;
契丹林牙使攝推官劉守益等來降;
……
透過這些不完全統(tǒng)計,可以約略得到一個信息:契丹國內并不平靜,而蕭太后,這個年過五十的遲暮美人經受了太大壓力。如果不能達成和議,這樣的事還會不斷發(fā)生,事實上,契丹國內已經發(fā)生了多起軍政性質的“謀逆”變亂,但在鐵腕蕭太后的管制下,撲滅了那些變亂。
且說這些降人。
他們有些是契丹族人,有些就是原來的漢人。所有歸降者,真宗都為他們安排了朝中的官職,給一份俸祿和賞賜。但是開始的時候,契丹來降者,“無所依”,也即在中原沒有親友,朝廷就特意在京城南部開辟一塊地,稱之為“南置院”,要他們住下。
這之中還發(fā)生了一個傳奇。
有一個幽州市民趙祚,帶著妻子來降,不久,有一個趙州的市民蘇翰發(fā)現這個趙祚帶來的妻子就是自己離散已久的女兒。于是,蘇翰來到登聞院,敲響了登聞鼓,上訴,要求將趙祚和女兒一塊帶回到自己家。當初離散的理由已經不可知,但蘇翰要求兩位回家,畢竟是一種認親行為,真宗調查無誤,就支持了蘇翰的訴求,還專門賜給趙祚夫妻衣物、布帛、緡錢,讓他們回到未曾謀面的岳丈家中。
但是大戰(zhàn)即起,前來“歸降”的契丹人中,難保沒有奸細。守邊官員無法分辨是真是假,但又擔心送到京師,會成為搜集內地情報的間諜。如何處理?如果此事在某類鐵血王朝,估計就是秘密殺降,或拒絕接受降人,但真宗給出的意見是:要求緣邊各個州軍要塞,如果有契丹人、渤海人來歸降,當即要給予生活基本資料,但要派遣人員“守護”,等到敵人退走,也即戰(zhàn)后,再將歸降者上報,送往京師。大宋的仁義就到這種地步。
就在大駕親征之前,真宗皇帝乘著逸興,做戰(zhàn)前的熱身——校獵。他騎馬到近郊,進入丁岡村,忽然看到一家民舍,墻垣已經傾圮,房屋低矮簡陋,于是問詢、進入這個人家,原來乃是“稅戶喬謙”家,納稅人的住處如此貧寒,真宗不忍,于是召這家主人,賜給萬錢(應為十貫)、三十件衣服,并免除了他一家三年的賦稅。真宗這類“訪貧問苦”的舉動,不是出于地方官員安排,也不是出于存心作秀行善,而是忽然撞著,惻隱心起,給予救助。
隨后,大駕起行,向著澶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