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是世界上*浪漫,*絢麗,*迷人,也是 *具政治影響力的藝術(shù)形式。而這本由丹尼爾·斯諾曼*的《鎏金舞臺(歌劇的社會史)/歷史文化經(jīng)典譯叢》是歷史上**部也是目前**一部講述歌劇社會史的書籍。從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北部開始,歌劇已遍布歐洲、美洲,如今正借助數(shù)字手段橫貫全球。
本書以歷史和世界的視角再現(xiàn)了曾經(jīng)孕育歌居0的社會背景,既有宏觀論述,又有迷人的細節(jié)描寫。莫扎特的維也納的繁華,腓特烈大帝的柏林的喧囂,頹廢巴黎的誘惑,甚至澳洲內(nèi)陸的荒蠻,無論哪里,一座歌劇院都被視作文明的象征,為戲劇性的,有時又是悲劇性的,偶爾又是荒誕的故事提供了多彩的舞臺。
歌劇是一門藝術(shù),而看歌劇則是一種生活。如果你不曾走近歌劇,也許這本《鎏金舞臺——歌劇的社會史》是最好的啟蒙讀物。它除了關(guān)注作曲家、作品、表演者,還關(guān)注到歌劇院的經(jīng)營、資金的籌措、劇場建筑的歷史。當我們對此有所了解,我們看到的不再僅僅是美麗的建筑,還有美麗的歷史。
丹尼爾•斯諾曼,社會文化史學家,現(xiàn)任(倫敦大學)歷史研究協(xié)會高級研究員。出生倫敦,并先后就讀于劍橋及康奈爾兩所知名學府,年僅24歲便一躍成為蘇塞克斯大學講師,講授政治學和美國研究方面的課程;29歲加入倫敦愛樂樂團,直到今天(74歲)依然參加演出。1970年,正式加入BBC,作為廣播節(jié)目的制作人,主要負責各種文化和歷史題材的節(jié)目,長達25年的媒體人生涯為日后的著書立說積累了大量的材料。1995年后,開始把主要精力轉(zhuǎn)向?qū)懽骱脱葜v,他的著述,不僅有音樂家的研究,也有深層次的文化史研究,還有社會學領(lǐng)域的比較研究。正是這些復雜經(jīng)歷在他身上的高度重合,才可能誕生這樣一部歌劇的社會史。
序
序二
導言
第一部分 從亞利安那到魔笛之旅(1600-1800)
第一章 意大利歌劇的誕生
第二章 意大利式的歌劇經(jīng)營
第三章 歌劇穿越阿爾卑斯和海峽
第四章 莫扎特時代維也納的文化融合
第二部分 大革命和浪漫主義(1800-1860)
第五章 拿破侖與貝多芬
第六章 后拿破侖時代:歌劇與政治、藝術(shù)和商業(yè)
第七章 歌劇抵達紐約及更廣闊的邊陲
第八章 巴黎歌劇院
第九章 倫敦大火
第三部分 歌劇的復活(1860-1900)
第十章 中歐和東歐的文化與政治
第十一章 紐約的黃金時代
第十二章 首席女歌手
第十三章 馴獅人:指揮的權(quán)勢
第四部分 戰(zhàn)爭與和平中的歌劇(1900-1950)
第十四章 歌劇走向西部
第十五章 傳播訊息
第十六章 戰(zhàn)爭的影響
第十七章 獨裁統(tǒng)治下的歌劇
第十八章 全面戰(zhàn)爭
第五部分 歌劇的全球化時代(1945-)
第十九章 浴火重生
第二十章 創(chuàng)建美國歌劇
第二十一章 歌劇席卷全球
第二十二章 舊貌換新顏
第二十三章 演出必將繼續(xù)
和佛羅倫薩、曼圖亞等意大利北方城邦不同,威尼斯是一個“共和國”,在許多方面格外自由,思想也非常獨立。1606年,因其對宗教信仰自由的容忍( 包括對新教徒的容忍),整個城市實際上是被羅馬教皇逐出了教會。一旦出現(xiàn)任何吸引人的東西,威尼斯人的天性必然對其無比夸耀,或許還會進行兜售。這座城市在很長的時期以來,一直是歐洲各地富人游客尋求冒險刺激的必經(jīng)之地。1594年,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作家托馬斯·納什(Thomas Nash)發(fā)表了一篇生動的文章,文中的人物在威尼斯遇到一個皮條客,他們被他帶到一處妓院,叫做“妖婦塔比瑟”。塔比瑟顯然是一個高貴而優(yōu)雅的場所,就像“任何一座神圣的處所”一樣,里面擺滿了“書籍、畫冊、念珠、十字架,還有一間男裝店……每一間房子里都有”。塔比瑟的妓女們收拾得干凈利索,納什寫道,床上“一絲褶皺”都沒有,枕頭像“格羅寧妻子們的肚子”一樣光滑,令納什這一幫年輕男人無可挑剔。“我們所花出去的錢,”納什總結(jié)道,“令我們?nèi)缤弁酢?rdquo; 狂歡節(jié)之時,威尼斯處于暴亂和危險當中。伊弗林描述說,威尼斯人會“投擲灌滿了甜水的雞蛋,不過卻不夠甜美”。同時他們還有“一個野蠻的風俗,在街上和露天廣場上獵殺公牛,這非常危險,因為通道都非常狹窄”。在拉賽仁尼斯瑪?shù)暮拥乐校慰蛡儼l(fā)現(xiàn)他們身處豐富的文化交匯之流,在這里,文藝復興之傳承與拜占庭之傳承相遇,藝術(shù)與商業(yè)相遇,東方與西方相遇。
盡管外表浮華,威尼斯卻在衰落。1630年途經(jīng)曼圖亞的帝國軍隊,第二年將瘟疫帶到了威尼斯,使得在接下來的幾年當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超過 15萬人命喪黃泉;15年之后,威尼斯又陷入了與奧斯曼土耳其擴張者長達二十余年的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役耗盡了國庫,1669年以共和國恥辱的戰(zhàn)敗而結(jié)束。更嚴重的是,隨著對外貿(mào)易的逐步萎縮,隨著威尼斯曾經(jīng)占盡優(yōu)勢的貿(mào)易航線,被一些新開辟的通往東方的航線所取代,無法避免的衰落便成為長期的趨勢。貧困開始蔓延,城市的統(tǒng)治者則以更瑣碎的清規(guī)戒律來進行應(yīng)對。“最安詳共和國”,對于每一個能透過城市的面具看本質(zhì)的人來說,都顯而易見地已經(jīng)陷入了永久的衰敗。“威尼斯征服了我的雙眼,”法國政治哲學家孟德斯鳩評論道,“卻無法征服我的心靈與思想。
” 然而,在這樣的日子里,威尼斯依然以寬宏的微笑面對世界,或許至少是個凝固的喬裝笑容。不光是在狂歡節(jié)期間,而且也在整個一年當中,以一系列的節(jié)日和活動讓每一天充斥著物質(zhì)之上的精神勝利。藝術(shù)和手藝充當了令人上癮的毒品,抹去了傳統(tǒng)的道德準則,成為永久逃避嚴酷現(xiàn)實的方式。生活也效仿藝術(shù)并成為令人更加愜意的東西:劇院。威尼斯本身就是一座非常具有戲劇性的城市,它獨特的布局形成了無與倫比的景觀:劇院就在運河上、廣場上、教堂里、家庭中,人們走路、交談、穿衣打扮就是一幕幕生動的戲劇表演。尤其是,這座城市還有不少公共劇院,它們通常是由一些貴族家庭利用在城里空置的房產(chǎn)建起來的。在這些劇院中,流動演出團的演員們通常都有把握吸引一批花錢看演出的觀眾,這些觀眾不僅有貴族,還有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典型的演出由一出誦讀喜劇構(gòu)成,其中穿插著一些歌舞元素。如果觀眾運氣好的話,還能看到一些設(shè)置靈巧的舞臺機關(guān),如當初給伊弗林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一類。16世紀90年代,也就是托馬斯·納什寫作的那個年代,在里亞爾托以西的圣卡西亞諾附近有兩座公共劇院,其中一座于 1629年被燒毀,隨即用磚塊進行了重建,并被重新命名為圣卡西亞諾劇院(Teatro S.Cassiano),后來它再次被燒毀,又再次被重建,從1637年開始,圣卡西亞諾劇院里一直開展著我們?nèi)缃袼Q的歌劇這種活動:一種公開促銷、以定期或重復性商業(yè)演出為基礎(chǔ)、擁有專門的劇院和付費觀眾的音樂戲劇娛樂形式。
當時,威尼斯最著名音樂家,是年屆七十的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他同時也是圣馬可大教堂的音樂主管。不過,很少有威尼斯人會知道,30年前在曼圖亞一座文藝復興宮廷內(nèi),他們的這位教堂音樂家,曾經(jīng)創(chuàng)作了也許是歌劇史上最早的名副其實的杰作:《奧菲歐》(Orfeo)。
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