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昆曲之后,古琴也已被列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從音樂角度來看,古琴與昆曲分別代表了我國古代雅俗兩種音樂體系。古琴至今仍以雅樂黃鐘(F)為正律,而昆曲是以燕樂為主體的詞曲音樂的遺存,是以雅樂黃鐘(F)的下徵(C)為律本,以下徵之商(D)為主調的音樂。古琴是士大夫文人室內案頭自我抒情的弦歌,昆曲則是出于宮掖人于市纏的宴賞樂舞。昆曲作為一種聲樂,其聲乃樂,其辭則為文學,故其是宮調曲牌體的詞曲文學的活體。古琴也有其聲乃樂,其辭為文學的聲樂的一面,即其琴歌。琴歌乃操縵者自弦自歌,指應歌喉,天籟人聲渾為一體的聲樂形式。這種聲樂如我們熟悉的《胡笳十八拍》、《陽關三疊》、《梨云春思》等,則是植根于比昆曲更為古老深遠、豐富多彩的古典文學藝術。
繼昆曲之后,古琴也已被列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從音樂角度來看,古琴與昆曲分別代表了我國古代雅俗兩種音樂體系。古琴至今仍以雅樂黃鐘(F)為正律,而昆曲是以燕樂為主體的詞曲音樂的遺存,是以雅樂黃鐘(F)的下徵(C)為律本,以下徵之商(D)為主調的音樂。古琴是士大夫文人室內案頭自我抒情的弦歌,昆曲則是出于宮掖人于市纏的宴賞樂舞。昆曲作為一種聲樂,其聲乃樂,其辭則為文學,故其是宮調曲牌體的詞曲文學的活體。古琴也有其聲乃樂,其辭為文學的聲樂的一面,即其琴歌。琴歌乃操縵者自弦自歌,指應歌喉,天籟人聲渾為一體的聲樂形式。這種聲樂如我們熟悉的《胡笳十八拍》、《陽關三疊》、《梨云春思》等,則是植根于比昆曲更為古老深遠、豐富多彩的古典文學藝術。孑L子曾弦歌“詩三百”,從現存琴歌古譜中可以看出,楚辭漢賦、六朝樂府、唐宋詩詞、明清俗曲中的名篇杰作,皆有藉琴聲而發(fā)越流播者。對于琴歌的整理譯譜,先曾有王迪先生經打譜譯出的十七首,惜其精而少。本人不揣淺陋,亦曾譯得二十余首(見《樂府歌詩古樂譜百首》、《唐宋詞古樂譜百首》),然未經打譜,深以音節(jié)不準為憾。薄君克禮,學林高才,能曲通琴,張君子盛,津門琴界巨擘,博洽多學,二者聯袂協作,遍搜古譜佚曲,輯得琴歌一百零八首,一一打譜校律,歷經數載,完成《中國古代琴歌精華校譯》一書,遂使世人得見古代琴歌之真面全貌,也使操縵者得有可依之定譜,其于保護廣大古琴藝術,繼承顯揚傳統(tǒng)文化之功,必將得到學界贊譽深許,其于琴藝的精益求精,亦深獲吾心,是為序。
戊子嘉平月于津門南郭書屋
古怨
黃鶯吟
羽意
思親操
湘妃怨
岐山操
拘幽操
關雎曲
文王操
越裳操
履霜操
將歸操
龜山操
殘形操
別鵠操
雉朝飛
楚歌
蔡氏五弄
思歸引
風入松歌
伯牙吊子期
春江曲
古秋風
文君操
度廖歌
杏壇吟
清江引
鶴猿祝壽
醉翁吟
詩·清凈還生自在香
杜將軍歌
漪蘭操
三癖操
將進酒
茶歌
過義士橋
孝順歌
王明君吟
東飛伯勞歌
兵車行
漁父辭
早朝吟
萬年歡
沁園春
攤破浣溪紗
水龍吟
賣花聲
羽仙歌
漁家傲
減字木蘭花
清平樂
憶余杭
卜算子
鷓鴣天
沁園春
點絳唇
憶秦娥
柳梢青
法曲獻仙音
臨江仙
兩同心
長相思
玉樓春
減字木蘭花
水調歌頭
醉翁操
中興樂
秋蕊香
滿江紅
偷聲木蘭花
杏花天
御街行
滿江紅
賀圣朝第一體
調弦入弄(仙翁操)
清平樂
浪淘沙
東風齊著力
秋風辭
子夜吳歌
幽澗泉
久別離
八聲甘州
瑞鶴仙
鳳凰臺上憶吹簫
太平引過昭君怨
鶴沖霄
南浦月
飛瓊吟
梅花
偶成
離別難
華清引
憶王孫
竹枝詞
樂極吟
漢宮春·詠梅花
金菊對芙蓉·詠桂花
壺中天·詠菊花
百字令·詠荷花
錦園春·詠海棠
國香·詠蘭花
天香·詠梅
滄浪歌
臨江仙
陽關三疊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