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記》是一部紀實文學。作者屠岸先生是我國著名翻譯家、作家、編輯!镀饔洝肥亲髡13至15歲時創(chuàng)作,記錄了1937年至1938年間隨全家逃難的經(jīng)過。他將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融于文中,用精道、凝練的筆觸;略帶孩子氣但不失感染力的語言;使人宛若身臨其境的紀實手法,為我們講述了抗戰(zhàn)時期那段逃難的歲月;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獨特記憶;以及孩提時代的作者在那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書中附有屠岸先生與其兄長在當時所作的寫生作品,是首次面世,具有重要價值。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殘垣斷壁,信手拈來;滿目瘡痍,躍然紙上。究竟民國是用什么樣神奇的教育賦予一個垂髫孩童這樣一支妙筆?
抗戰(zhàn)爆發(fā),國破家亡之際,一個少年奔走天涯的心路歷程里又流淌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紅色記憶?
就讓那雙小手撐起船篙,帶我們去那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里漂流一回吧。
翻譯巨匠屠岸先生的首部長篇作品
13歲創(chuàng)作,塵封78年,首次面世
一部最忠實于事件原貌的“記敘文”
一個少年眼中戰(zhàn)爭年代的獨特記憶
《漂流記》新版序
這本小書,是抗日戰(zhàn)爭初期一九三七至一九三八年筆者與家人逃難避禍經(jīng)過的文字記錄。寫作過程已在《〈漂流記〉:一點說明》中說明。
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是一場偉大的正義的戰(zhàn)爭,是為保衛(wèi)中華民族、保衛(wèi)人類尊嚴、抵制并擊退日本侵略暴行的偉大人民戰(zhàn)爭。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進行的戰(zhàn)爭是殘暴的侵略戰(zhàn)爭,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反人類的反動戰(zhàn)爭。日軍肆意屠殺中國的和平人民,強奸中國的和平婦女,搶劫中國人民的血汗財產(chǎn),燒毀中國百姓的房屋和城市建設。日本充分暴露了他們獸性的、非人的兇殘本性。當年英國曼徹斯特的記者田伯烈(H。J。Timperley)來華采訪后于一九三八年出版的《外國人目睹的日軍暴行》一書中以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向世界公布稱,“發(fā)覺事態(tài)之慘,殊出人意料”,一千八百萬難民“被埋葬在黑暗與風暴之中”,日本侵華乃是世界“現(xiàn)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最近中國吉林省新發(fā)掘出日本侵華軍來不及銷毀的檔案,是日軍侵華過程中自己寫下的記錄,內容涉及實施南京大屠殺、強制性奴隸(“慰安婦”)、向731部隊“特別移送”人員以供做活體試驗、殘酷奴役勞工等傷天害理、駭人聽聞的罪行。這批檔案相當于日軍的“自供狀”,為他們的罪行提供了原始證據(jù),可謂鐵證如山。
屠岸,文學翻譯家、作家、編輯。曾有筆名叔牟,本名蔣壁厚。1946年開始寫作并翻譯外國詩歌。1948年翻譯出版了惠特曼詩選集《鼓聲》,解放后翻譯出版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詩歌工作者在蘇聯(lián)》。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現(xiàn)代文學編輯室主任,總編輯。
《漂流記》新版序
《漂流記》:一點說明
第一章 歸故鄉(xiāng)常州之后
第二章 前黃之行
第三章 逃難前
第四章 風雨夜程
第五章 風塵中的省會——鎮(zhèn)江
第六章 浩渺的長江
第七章 大都會中的彷徨者
第八章 巧遇
第九章 小火輪中
第十章 大鎮(zhèn)——新堤
第十一章 異鄉(xiāng)的生活
第十二章 新居
第十三章 返道
第十四章 奔走在武漢
第十五章 鐵道線上——粵漢鐵路
第十六章 珠江之畔
第十七章 南海一小島——香港
第十八章 天涯暢言
后序
附錄:《漂流記》中的人物
不能出游。有興即與楊先生或來筍姐談天,或與祖母講“一文錢”的故事。新園的廳上來了一架軋稻的機器,我又天天趕著去看他們工作。
三日之晚,我與祖母都已睡了,燈也熄了。突然房門嘭嘭嘭嘭地有人敲起來,那門本沒有門閂,用椅子堆起頂住了的。外面的人便把門推起來,椅子倒了。我急忙爬起,喊:
“誰呀?誰呀?”
心中非常驚懼。還好,是榮哥的聲音。他手中提了一盞燈籠,后面還跟了“叔叔”,就是姑母,我們都這樣稱呼她。他們身上滿是污泥,原來他們坐了一只船來前黃接我們回城去的。船老板是江北人,不認得水路,劃錯了路,總算到前黃,天早已昏黑。幸而在鎮(zhèn)上借得一盞燈籠,但鄉(xiāng)間道路泥滑,又都是田壟,一路走來,天昏地黑,又弄錯幾條路,總算摸到新園,已經(jīng)大吃一頓苦頭。二人忙點了煤油燈,打水濯足后入睡。
次日早晨,令舟子把船開到小寺橋旁,我們匆匆進了早餐,便要下船。那時楊先生正在生病,只有沈先生和他家的女傭紅英來幫我們收拾,并且送給我們一餐午飯的菜米。在九時便下船,那時細雨迷蒙,船板上都濕了,舟子拔錨開船,漸漸地離開了小寺橋。只見來送我們的沈先生獨自在迷霧中,樹陰中,消失了。
天氣陰沉得很,下著較大的雨,不過兩岸的景物卻極優(yōu)美。我呆呆地望著在迷蒙中的遠近前黃鄉(xiāng),默默地對她作最后分別的注目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