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既是文學研究大師,也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家、詩人。本傳記全方位的介紹了這位人物。
《紅樓夢》之偉大,在于她以一部小說而得以成就一門學說,即“紅學”!凹t學”本是清代文人學士的戲謔之稱,其學術(shù)地位的確立,當歸功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新紅學的創(chuàng)建,有人甚至說“這一件大功,值得凌煙閣上標名”,足見新紅學的成就及影響。更有王國維、蔡元培、胡適等博學碩儒以大宗師身份對《紅樓夢》予以點評,進而以專著行世,對當時以及后世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的觀點以今日來看,未必句句信而有征,然其不囿成見、獨辟蹊徑的治學精神仍然值得借鑒、發(fā)揚。
俞平伯(1900-1990),作為20世紀重要而特殊的人物,對本世紀的年輕人來說,也許已有些陌生與隔閡。而對同時代的人而言,這樣一位人物,應(yīng)該是不陌生的。
1954年對俞平伯的不公正批判,在他的晚年雖已得到公開糾正.而在批判他以后的幾十年中,他幾乎已不再談《紅樓夢》,甚至不讓家人再提起《紅樓夢》,這是紅學研究的重大損失。而晚年他私下還是忍不住要寫一些文字來表達一些看法,但卻心有余悸,寫得頗為晦澀。后來得以發(fā)表,也還難以完全讓人正確理解,這也是十分遺憾的事。
俞平伯是筆者的父執(zhí)。尤其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他又成了家父王伯祥在文學研究所古典文學組的同事,所以我與他的接觸較多,親炙教誨不少。不少人覺得由我來寫俞平伯的傳記較為合適,甚至是責無旁貸。20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筆者已開始寫作,經(jīng)過多次修訂,寫成了俞平伯這部完整的傳記《紅學才子俞平伯》。若能讓世人增進對這樣一位重要而特殊人物的了解,筆者的心愿已足。
俞平伯是繼胡適以后紅學的又一位代表人物。他雖然以紅學名世,但他卻更是多方位的古典文學大家,還是“五四”時代開創(chuàng)新體詩的重要詩人,而舊體詩詞的創(chuàng)作也至為宏富。他既是文學研究大師,也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家、詩人,而絕不是單打一的紅學家。所以這部傳記并不將俞平伯囿于紅學范疇之內(nèi),而是全方位地介紹這一重要而特殊的人物。而這一目的能否達到,則難說。筆者的識見與這一目的之問的差距,更是很大很大。而若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今后有更多的人來研究俞平伯,有更多更好的俞平伯傳記出現(xiàn),則是筆者樂于見到的,也是尤為盼望的事。
王浞華
2006年9月19日 北京
1997年下半年,我根據(jù)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科研規(guī)劃的安排,動筆寫有關(guān)俞平伯先生的專著。歲月如梭,一晃就是幾年。去年下半年,北京大學出版社王煒燁先生提出,是否可以為俞平伯先生寫部全傳。我也早有這個想法,欣然應(yīng)命。不久即動手,寫成了這部《紅學才子俞平伯》。俞平伯先生著作遠不止“等身”,俞平伯先生的為人也為更多的人所景仰,然而,作為俞平伯先生的傳記,這還是第一部。
北京大學出版社將本書納入《中國學術(shù)大師系列》。俞平伯是當之無愧的學術(shù)大師,如果他的一生少一些坎坷,他的學術(shù)成就肯定會更大,著作的數(shù)量或許還能倍增。僅他晚年的零星著述看,對今后的指導意義就已不可估量,并且還在不斷地顯示出它的價值。
此次出版過程中,部分圖片的攝影翻拍工作張斌先生幫了大忙,王煒燁先生的工作自更不用多說了,謹此一并致謝。
王浞華
2006年7月21日北京
前言 重要而特殊的學術(shù)才子
第一章 大師出名門
第二章 遠游英美
第三章 紅學—入深似海
第四章 先任教清華后任教北大
第五章 建國初期
第六章 困難年代
第七章 干校
第八章 晚來非晚借燈明
第九章 悲喜寒暖
第十章 汐凈染德
第十一章 千秋功罪難于辭達
后記
俞平伯生于清光緒二十六年己亥歲的十二月初八。己亥歲合公歷是1899
年,而農(nóng)歷的十二月初八已到了1900年,是1月8日,所以他屬豬不屬鼠。
1900年合農(nóng)歷當是庚子年,而俞平伯仍屬豬之尾,而不是鼠之頭。所以他在
《我生的那一年》中這樣寫道:
我生在光緒己亥十二月,在西歷已入1900年,每自戲語,我是19世紀末
年的人,就是那有名的庚子年。追溯前庚子,正值鴉片戰(zhàn)爭,后庚子還沒來
,距今也只有十二個寒暑了。故我生之初恰當這百年中的一個轉(zhuǎn)關(guān),前乎此
者,封建帝制神權(quán)對近代資本帝國主義尚在作最后的掙扎,自此以后便銷聲
匿跡,除掉宣布全面投降,無復他途了。這古代的機構(gòu)毀滅了,伴著它的文
化加速地崩潰了,不但此,并四億蒼生所托命的邦家也杌隉地動搖著。難道
我,戀戀于這封建帝制神權(quán)?但似乎不能不惦記這中國(文言只是個“念”字
),尤其生在這特別的一年,對這如轉(zhuǎn)燭的興亡不無甚深的懷感,而古人往
矣,異代寂寥,假如還有得可說的,在同時人中間,我叉安得逢人而訴。
這篇《我生的那一年》寫于1948年,正是在新中國建國前夕。所以,俞
平伯的著眼點把自己定位在新舊交匯點上.此時他尚未接受完整的新思想。
這時的他已四十八九,由此完全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新舊
交替時代的知識分子。
俞平伯出生在名門大族。他的曾祖父俞曲園,是清季著名大學者。俞曲
園的祖上務(wù)農(nóng),到祖父那一代才學文有成。俞曲園的祖父叫俞廷鑣,字昌時
,號南莊。俞家世代居住在浙江德清縣城東門外的南埭村,他家有一塊圖章
就刻著“南埭村民”四個字,以志不忘其本。俞廷鑣自幼聰慧,4歲時大人
教他唐詩,他便能出口成誦,6歲進私塾讀書,他就知刻苦努力。一般學生
只要老師一走,便拋書玩耍,而他卻依然正襟危坐,讀書不輟,因此學業(yè)大
進,得以補博士弟子員,在縣學頗有名聲。當年他家家貧,只有薄田幾畝,
僅靠賣文寫字為生。夫人戴氏則以養(yǎng)蠶、績紡來補貼家用的不足。俞廷鑣直
到70歲時才中舉人,雖然明明已考了第一,但主考官與他商量說,像你這樣
七十高齡的人,皇帝是可以恩賞舉人的,希望他把名額讓給別人。他竟欣然
同意,結(jié)果皇帝只恩賞了他一個副榜,還不能算是中舉。這時主考官很后悔
,而俞廷鑣卻很坦然地說:“吾已年老,以此留與子孫,不亦善乎?”這樣
的人品與氣度,一時傳為美談?赡芤舱驗槿绱,所謂祖上積德,蔭于后
世,果然在他孫子俞曲園身上應(yīng)了驗。
俞廷鑣一生讀書,雖仕途不順,但學識淵博,并有著作傳世。他的兒子
俞鴻漸,字儀伯,號劍花,晚年又號硐花。他是清嘉慶丙子年(1816年)舉人
,曾任知縣,后在常州等地任家館,授徒。著作有《印雪軒文集》2卷、《
印雪軒詩集》16卷、《印雪軒隨筆》4卷等。他的次子俞曲園,是清季著名
國學大師。
俞曲園,名樾,字蔭甫,號曲園。清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十二月初二
出生于浙江德清東門外南埭村的鵲喜樓。鵲喜樓是因為屋后有一棵老樹,樹
上有喜鵲窩而得名。他家門前有小河,寬寬的。距門不遠處有座橋,名為拱
元橋。俞曲園出名后,曾書寫橋名鐫刻在橋上,至今尚存,并成為著名的古
跡,而他的出生地鵲喜樓卻已不存。清道光年問南埭村尚無陸路可通,與外
界交通靠水路。俞曲園出生時,父親俞鴻漸在北京任職,所以俞曲園在《曲
園自述詩》中有句云:“烏巾山下舊居家,鵲喜樓頭靜不嘩。一夜春風吹喜
氣,迢迢千里到京華!庇狲櫇u得子的喜訊,當然要飛送京城。
一般人都說德清俞氏是十世單傳,其實不然。俞曲園有個哥哥,叫俞林
,長弟弟7歲。俞曲園4歲時,因南埭村難以從師讀書,便隨母親和哥哥到仁
和臨平去讀書。臨平屬杭州,比之南埭村,自大不同。雖外婆家不在鎮(zhèn)上,
是在史家埭村,而過年、過節(jié)卻很熱鬧。也就在4歲那年,俞曲園開始跟母
親讀《四書》。還是在這年里,家里為他聘定他的外表姊為妻。這在那個年
代里是很正常的。
臨平的孫家,是清乾隆年間大學士孫文靖公的近族,與俞曲園外婆家有
親戚關(guān)系。俞曲園10歲時,即就讀于孫家的硯貽樓,而請的老師則是他祖母
戴太夫人的侄孫孫竹蓀。那時每年給老師的束惰是3個銀元,前后共讀了5年
。俞曲園一生中交學費上的學就這5年,也就是說,他的家長只為他付過15
個銀元的學費,而他的后半輩子卻過的都是教書收學費的教書生涯。他這一
輩子的讀書教書,也真可以“奇緣”二字來形容了。這5年的讀書,為他一
生的治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