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和生殖系統(tǒng)》分兩篇,共九章。第一篇為泌尿系統(tǒng),第二篇為生殖系統(tǒng)。第一篇分為五章,分別介紹泌尿系統(tǒng)的形態(tài)結構、微細結構、尿的生成和排出、泌尿系統(tǒng)疾病和作用于泌尿系統(tǒng)的藥物;第二篇分為四章,分別介紹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形態(tài)結構、微細結構、男性和女性生殖功能與性生理,生殖系統(tǒng)和乳腺疾病病理及作用于生殖系統(tǒng)的藥物。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泌尿和生殖系統(tǒng)》是遼寧醫(yī)學院組織編寫的“以人體器官系統(tǒng)為中心的基礎醫(yī)學教材”的一個分冊,供從事護理學專業(yè)的教師、護理人員和學生使用。
目錄
第一篇 泌尿系統(tǒng)
第一章 泌尿系統(tǒng)的形態(tài)結構 (1)
第一節(jié) 腎臟 (1)
第二節(jié) 輸尿管 (5)
第三節(jié) 膀胱 (6)
第四節(jié) 尿道 (7)
第二章 泌尿系統(tǒng)的微細結構 (10)
第一節(jié) 腎 (10)
第二節(jié) 排尿器官 (15)
第三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17)
第一節(jié) 概述 (17)
第二節(jié) 尿生成的過程 (18)
第三節(jié) 尿液的濃縮和稀釋 (27)
第四節(jié) 尿生成的調節(jié) (29)
第五節(jié) 清除率 (32)
第六節(jié) 尿的排放 (34)
第四章 泌尿系統(tǒng)疾病 (36)
第一節(jié) 腎小球腎炎 (36)
第二節(jié) 腎盂腎炎 (43)
第三節(jié) 腎和膀胱常見腫瘤 (45)
第四節(jié) 腎衰竭 (47)
第五章 作用于泌尿系統(tǒng)的藥物 (57)
第一節(jié) 利尿藥 (57)
第二節(jié) 脫水藥 (61)
第二篇 生殖系統(tǒng)
第六章 男性生殖系統(tǒng) (63)
第一節(jié) 男性生殖系統(tǒng)的形態(tài)結構 (63)
第二節(jié) 男性生殖系統(tǒng)的微細結構 (68)
第三節(jié) 男性生殖功能與性生理 (74)
第七章 女性生殖系統(tǒng) (79)
第一節(jié) 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形態(tài)結構 (79)
第二節(jié) 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微細結構 (85)
第三節(jié) 女性生殖功能與性生理 (93)
第八章 生殖系統(tǒng)和乳腺疾病病理 (100)
第一節(jié) 子宮頸疾病 (100)
第二節(jié) 子宮體疾病 (105)
第三節(jié) 滋養(yǎng)層細胞疾病 ( 112)
第四節(jié) 卵巢腫瘤 (117)
第五節(jié) 乳腺疾病 (127)
第六節(jié) 前列腺疾病 (136)
第七節(jié) 睪丸和陰莖腫瘤 (139)
第九章 作用于生殖系統(tǒng)的藥物 (143)
第一節(jié) 子宮平滑肌興奮藥 (143)
第二節(jié) 子宮平滑肌舒張藥 (145)
第三節(jié) 雌激素類藥物與抗雌激素類藥物 (146)
第四節(jié) 孕激素類藥物與抗孕激素類藥物 (148)
第五節(jié) 雄激素類藥物與抗雄性激素類藥物 (149)
第六節(jié) 避孕藥 (150)
參考文獻 (153)
彩圖
第一篇 泌尿系統(tǒng)
第一章 泌尿系統(tǒng)的形態(tài)結構
泌尿系統(tǒng)(urinary system)由腎、輸尿管、膀胱和尿道四部分組成(圖1-1)。
圖1-1泌尿系統(tǒng)全貌
第一節(jié)腎臟
一、 腎的形態(tài)
腎(kidney)是成對的紅褐色實質性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后壁,形似蠶豆。因受肝的擠壓,右腎低于左腎1~2cm。腎分內、外側兩緣,前、后兩面及上、下兩端。內側緣中部呈四邊形的凹陷稱腎門(renal hilum),為腎的血管、神經(jīng)、淋巴管及腎盂(renal pelvis)出入的門戶。出入腎門的這些結構為結締組織所包裹,稱腎蒂(renal pedicle)。腎蒂內各結構的排列關系,自前向后順序為腎靜脈、腎動脈和腎盂末端;自上向下順序為腎動脈、腎靜脈和腎盂。由腎門伸入腎實質的凹陷稱腎竇(renal sinus),為腎血管、腎小盞、腎大盞、腎盂和脂肪等所占據(jù)。腎竇是腎門的延續(xù),腎門是腎竇的開口。腎的前面凸向前外側,后面緊貼腹后壁,上端寬而薄,下端窄而厚,腎長約11.5cm,寬5.5cm,厚3~4cm,重量120~150g(圖1-2)。圖1-2左腎與左輸尿管(前面)
二、 腎的位置和毗鄰
腎位于脊柱兩側,腹膜后方,為腹膜外位器官。腎的高度:左腎在第11胸椎椎體下緣至第2~3腰椎椎間盤之間;右腎則在第12胸椎椎體上緣至第3腰椎椎體下緣之間。兩腎上端相距較近,距正中線平均為3.8cm;下端相距較遠,距正中線平均為7.2cm。左、右兩側的第12肋分別斜過左腎后面中部和右腎后面上部(圖1-3,彩圖-1)。腎門約在第1腰椎椎體平面,相當于第9肋軟骨前端高度,在正中線外側約5cm。腎門的體表投影點位于腰背部豎脊肌外側緣與第12肋的夾角處,稱腎區(qū)(renal region)。腎病患者觸壓或叩擊該處可引起疼痛。
圖1-3腎的位置(后面)腎的毗鄰:腎上腺(suprarenal gland)位于兩腎的上方,二者雖均為腎筋膜包繞,但其間被疏松的結締組織分隔。故腎上腺位于腎纖維膜之外,腎下垂時,腎上腺可不隨腎下降。左腎前上部與胃底后面毗鄰,中部與胰尾和脾血管接觸,下部鄰接空腸和結腸左曲。右腎前上部與肝毗鄰,下部與結腸右曲相接觸,內側緣與十二指腸降部相鄰。兩腎后面的上1/3與膈相鄰,下部自內側向外側分別與腰大肌、腰方肌及腹橫肌相毗鄰(圖1-4,彩圖-2)。
三、 腎的被膜
腎皮質表面覆蓋著平滑肌纖維和結締組織構成的肌織膜(muscular tunica),它與腎實質緊密粘連,不可分離,進入腎竇,襯覆于腎乳頭以外的竇壁上。除肌織膜外,通常將腎的被膜分為三層,由內向外依次為纖維囊、脂肪囊與腎筋膜(圖1-5,圖1-6)。
(一) 纖維囊
纖維囊(fibrous capsule)為堅韌而致密的、包裹于腎實質表面的薄層結締組織膜,由致密結締組織和彈性纖維構成。腎破裂或部分切除時需縫合此膜。在腎門處,纖維膜分兩層,外層貼于肌織膜外面,內層包被腎竇內的結構表面。纖維囊與肌織膜連結疏松,易于剝離,如剝離困難即為病理現(xiàn)象。圖1-4腎的毗鄰
圖1-5腎的被膜(水平切面)圖1-6腎的被膜(矢狀切面)
(二) 脂肪囊
脂肪囊(fatty renal capsule)又稱腎床,位于纖維囊外周、緊密包裹腎臟的脂肪層。腎的邊緣部脂肪豐富,經(jīng)由腎門進入腎竇。臨床上的腎囊封閉,就是將藥液注入腎脂肪囊內。
(三) 腎筋膜
腎筋膜(renal fascia)位于脂肪囊的外面,包被腎上腺和腎的周圍,由它發(fā)出的一些結締組織小梁穿過脂肪囊與纖維囊相連,具有固定腎臟的功能。位于腎前、后面的腎筋膜分別稱為腎前筋膜(prerenal fascia)和腎后筋膜(retrorenal fascia),二者在腎上腺的上方和腎外側緣處均互相愈著,在腎的下方則互相分離,并分別與腹膜外組織和髂筋膜相移行,其間有輸尿管通過。在腎的內側,腎前筋膜包被腎血管的表面,并與腹主動脈和下腔靜脈表面的結締組織及對側的腎前筋膜相移行。腎后筋膜向內側經(jīng)腎血管和輸尿管的后方,與腰大肌及其筋膜匯合并向內側附著于椎體筋膜。腎周間隙位于腎前、后筋膜之間,間隙內有腎、腎上腺、脂肪及營養(yǎng)腎周脂肪的腎包膜血管。腎間隙內不同平面脂肪含量的多寡不同,通常在腎門水平脂肪很豐富,而在腎下極背側脂肪含量少。腎臟感染常局限在腎周間隙內,有時可沿腎筋膜面擴散。腎周間隙積液時,可推擠腎臟向前內上移位,向下可流至盆腔,還可擴散至對側腎周間隙。因腎筋膜下方完全開放,當腹壁肌力弱、腎周脂肪少、腎的固定結構薄弱時,可產(chǎn)生腎下垂(nephroptosis)或游走腎。腎積膿或腎周圍炎癥時,膿液可沿腎筋膜向下蔓延,達髂窩或大腿根部。
四、 腎 的 結 構
腎的冠狀切面觀,腎實質可分為位于表層的腎皮質(renal cortex)和深層的腎髓質(renal medulla)。腎皮質厚1~15cm,新鮮標本為紅褐色,富含血管并可見許多紅色點狀細小顆粒,由腎小體(renal corpuscles)與腎小管(renal tubulus)組成。腎髓質色淡紅,約占腎實質厚度的2/3?梢15~20個呈圓錐形、底朝皮質、尖向腎竇的腎錐體(renal pyramid),其光澤致密、有許多顏色較深的放射狀條紋。腎錐體的條紋由腎直小管和血管平行排列形成。圖1-7腎的結構2~3個腎錐體尖端合并成腎乳頭(renal papillae),突入腎小盞(minor renal calices),腎乳頭頂端有許多小孔稱乳頭孔(papillary foramina),終尿經(jīng)乳頭孔流入腎小盞內。伸入腎錐體之間的腎皮質稱腎柱(renal column)。腎小盞呈漏斗形,共有7~8個,其邊緣包繞腎乳頭,承接排出的尿液。在腎竇內,2~3個腎小盞合成一個腎大盞(major renal calices),再由2~3個腎大盞匯合形成一個腎盂(renal pelvis)。腎盂離開腎門后向下彎行,約在第2腰椎上緣水平,逐漸變細與輸尿管相移行。成人腎盂容積3~10ml,平均7.5ml(圖1-7)。
五、 腎段血管與腎段
腎動脈(renal artery)的第一級分支在腎門處常分兩支,即前支和后支。前支較粗,再分出4個二級分支,與后支一起進入腎實質內。腎動脈的5個二級分支在腎內呈節(jié)段性分布,稱腎段動脈(segmental artery)。每支腎段動脈分布到一定區(qū)域的腎實質,稱為腎段(renal segment)。每個腎有5個腎段,即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和后段。各腎段由其同名動脈供應,各腎段間被少血管的段間組織所分隔,稱乏血管帶(zone devoid of vessel)。腎段動脈阻塞可導致腎壞死。腎內靜脈無一定節(jié)段性,互相間有豐富的吻合支(圖1-8,彩圖-3)。
圖1-8腎的血管與腎段
六、 腎的畸形與異常
在發(fā)育過程中,腎可出現(xiàn)畸形或位置與數(shù)量的異常,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一) 馬蹄腎
馬蹄腎為兩側腎的下端互相連接呈馬蹄鐵形,出現(xiàn)率為1%~3%。易引起腎盂積水、感染或結石。
(二) 多囊腎
多囊腎為胚胎時腎小管與集合管不交通,致使腎小管分泌物排出困難,引起腎小管膨大成囊狀。隨著囊腫的增大,腎組織會逐漸萎縮、壞死,最終發(fā)生腎衰竭。
(三) 雙腎盂及雙輸尿管
雙腎盂及雙輸尿管由輸尿管芽反復分支形成。
(四) 單腎
單腎為腎一側發(fā)育不全或缺如,國人以右側為多。先天性單腎發(fā)生率約為0.5‰。
(五) 低位腎
低位腎一側者多見,兩側者少見,多因胚胎期的腎上升受影響所致。因輸尿管短而變形,常易引起腎盂積水、感染或結石。
第二節(jié)輸尿管
輸尿管(ureter)是位于腹膜外位的肌性管道。平第2腰椎上緣,起自腎盂末端,終于膀胱。長20~30cm,管徑平均0.5~1.0cm,最窄處口徑只有0.2~0.3cm。全長可分為輸尿管腹部、輸尿管盆部和輸尿管壁內部(圖1-9)。
圖1-9輸尿管走行
一、 輸尿管腹部
輸尿管腹部(abdominal part of ureter)起自腎盂下端,經(jīng)腰大肌前面下行至其中點附近,與睪丸血管(男性)或卵巢血管(女性)交叉,通常位于血管的后方走行,達骨盆入口處。在此處,左側輸尿管越過左髂總動脈末端前方,右側輸尿管則越過右髂外動脈起始部的前方。
二、 輸尿管盆部
輸尿管盆部(pelvic part of ureter)自小骨盆入口處,經(jīng)盆腔側壁,髂內血管、腰骶干和骶髂關節(jié)前方下行,跨過閉孔神經(jīng)血管束,達坐骨棘水平。男性輸尿管走向前、內、下方,經(jīng)直腸前外側壁與膀胱后壁之間下行,在輸精管后外方與之交叉,從膀胱底外上角向內下斜穿膀胱壁。兩側輸尿管達膀胱后壁處相距約5cm。女性輸尿管經(jīng)子宮頸外側約2.5cm處,從子宮動脈后下方繞過,行向下內至膀胱底穿入膀胱壁內。
三、 輸尿管壁內部
輸尿管壁內部(intramural part of the ureter)是位于膀胱壁內,長約1.5cm斜行的輸尿管部分。在膀胱空虛時,膀胱三角區(qū)的兩輸尿管口間距約2.5cm。當膀胱充盈時,膀胱內壓的升高能使引起壁內部的管腔閉合,從而阻止尿液由膀胱向輸尿管反流。
輸尿管全程有三處狹窄:①上狹窄(superior stricture)位于腎盂輸尿管移行處;②中狹窄(middle stricture)位于小骨盆上口,輸尿管跨過髂血管處;③下狹窄(inferior stricture)位于輸尿管的壁內部。狹窄處口徑只有0.2~0.3cm。
第三節(jié)膀胱
膀胱(urinary bladder)是儲存尿液的肌性囊狀器官,其形狀、大小、位置和壁的厚度隨尿液充盈程度而異。通常正常成年人的膀胱容量平均為350~500ml,超過500ml時,因膀胱壁張力過大而產(chǎn)生疼痛。膀胱的最大容量約為800ml,新生兒膀胱容量約為成人的1/10,女性的容量小于男性,老年人因膀胱肌張力低而容量增大。
一、 膀胱的形態(tài)
空虛的膀胱呈三棱錐體形,分尖、體、底和頸四部。膀胱尖(apex of bladder)朝向前上方,由此沿腹前壁至臍之間有一皺襞為臍正中韌帶(median umbilical ligament)。膀胱的后面朝向后下方,呈三角形,稱膀胱底(fundus of bladder)。膀胱尖與底之間為膀胱體(body of bladder)。膀胱的最下部稱膀胱頸(neck of bladder),與男性的前列腺底和女性的盆膈相毗鄰(圖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