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理論(選擇,是生命活動的基本性質(zhì)之一,選擇是深思熟慮的欲望。汪丁丁作序推薦!)
定 價:25 元
叢書名:牛津通識讀本
- 作者:邁克爾·阿林厄姆 著,陸赟 譯
- 出版時間:2013/5/1
- ISBN:9787544729659
- 出 版 社:譯林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C934
- 頁碼:124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本書探討了各種情境下的理性選擇行為:與誰共度余生(確定狀態(tài)下的選擇);是否接受一次死亡率為25%的手術(shù),在面臨恐怖襲擊之虞時是否搭乘飛機(不確定狀態(tài)下的選擇,前者概率已知,后者概率未知);以何種形式管理個人財產(chǎn)(特殊情形的不確定狀態(tài),涉及金錢);一個國家在得知其他國家同樣躊躇于是否擴張核能力時,它自己該作何選擇(戰(zhàn)略選擇);選舉活動中“簡單多數(shù)原則”與比例代表制各自的相對優(yōu)勢(集體選擇)。
《選擇理論》由牛津大學摩德林學院研究員邁克爾·阿林厄姆撰寫,深入探討了各種情境下的理性選擇行為,為我們可能面對的各種選擇提供指引。國內(nèi)著名經(jīng)濟學家汪丁丁作序推薦。
序 言
汪丁丁
這本小冊子是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極簡”系列叢書的一種,極簡明,且盡力兼顧學術(shù)性和通俗性。遵循這一主旨,它的中譯本序,也應極簡,例如,五百字。
選擇,是生命活動的基本性質(zhì)之一。極端而言,即便是無意識的行為,只要表現(xiàn)出多樣性,就可視為是“選擇”的結(jié)果——是“自然選擇”而不是“理性選擇”。自然選擇的合理性,可由演化理論得到解釋,雖不充分但尚無其他可替代的解釋。理性選擇的合理性,要由解釋者對被解釋的行為賦予令人信服的解釋。例如,宗教行為的合理性,可由信仰的壓倒性力量得到解釋,盡管對無信仰者它顯得荒謬。
對人類而言,最長期的決定力量只有兩類,宗教的和經(jīng)濟的。經(jīng)濟行為的合理性,依行為的個體性和集體性而分為兩種,個體選擇的理性與集體選擇的理性。這本書的圖3
序 言
汪丁丁
這本小冊子是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極簡”系列叢書的一種,極簡明,且盡力兼顧學術(shù)性和通俗性。遵循這一主旨,它的中譯本序,也應極簡,例如,五百字。
選擇,是生命活動的基本性質(zhì)之一。極端而言,即便是無意識的行為,只要表現(xiàn)出多樣性,就可視為是“選擇”的結(jié)果——是“自然選擇”而不是“理性選擇”。自然選擇的合理性,可由演化理論得到解釋,雖不充分但尚無其他可替代的解釋。理性選擇的合理性,要由解釋者對被解釋的行為賦予令人信服的解釋。例如,宗教行為的合理性,可由信仰的壓倒性力量得到解釋,盡管對無信仰者它顯得荒謬。
對人類而言,最長期的決定力量只有兩類,宗教的和經(jīng)濟的。經(jīng)濟行為的合理性,依行為的個體性和集體性而分為兩種,個體選擇的理性與集體選擇的理性。這本書的圖3,給出以這兩種理性為主題的各章之間的聯(lián)系,可說是關(guān)于這本書最重要的心智地圖。
在政治經(jīng)濟學領(lǐng)域,對集體選擇理性的探討構(gòu)成“社會選擇”理論的核心議題,引致了一系列“不可能性”定理(參閱這本書的第6章“民主與獨裁”)。對個體選擇理性的探討構(gòu)成“新古典經(jīng)濟學”的核心議題,引致了行為的經(jīng)濟學解釋(參閱這本書的第2章和第5章,我建議讀者最后再閱讀第3章和第4章)。
邁克爾·阿林厄姆 牛津大學摩德林學院研究員。于愛丁堡大學先后攻讀自然哲學與政治經(jīng)濟學;之后在英美多所大學任教。研究旨趣為經(jīng)濟理論、分析哲學和政治理論的交叉內(nèi)容,已出版著作包括《平衡與失衡》、《總體平衡》、《價值》、《無意識契約》、《市場理論》、《套利》、《理性選擇》等。
前言
1 選擇與欲望
2 理由與理性
3 賽馬與輪盤賭
4 賭博與保險
5 沖突與合作
6 民主與獨裁
術(shù)語表
索引
英文原文
第一章 選擇與欲望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職業(yè)生涯。選擇家庭。選擇大彩電,選擇洗衣機、汽車、CD播放機和電動開罐器。選擇健康、低膽固醇和牙科保險。選擇固定利率抵押還貸。選擇人生第一套房子。選擇你的朋友。選擇休閑裝和相配的行李。選擇分期付款買一套三件套的家具……選擇你的未來。選擇人生。
但為什么我要做那樣的事?我選擇不去選擇人生:我選擇其他的事。理由?沒有理由。誰需要理由?
這是電影《猜火車》開頭的畫外音。但這個叫瑞頓的小伙子,他的選擇是否合理?他選擇“其他事”,而不是“人生”,這是他自己的想法:盡管我和你可能不會這樣選,這樣的選擇本身并不是非理性的。正如人們所說,愛好不容爭辯。但瑞頓號稱這樣選擇沒有理由卻是另一回事。正如語言所暗示,并且我們將要看到的,在理由和理性之間存在緊密聯(lián)系。事實上,瑞頓自己也很快給出了一個理由:
人們以為那就是關(guān)于痛苦、絕望、死亡以及所有類似主題的屁話,這些當然不能忽視,但他們忘了其中的快感。否則我們就不會做。畢竟,我們不傻。至少沒那么傻。
瑞頓的想法很實際,他又繼續(xù)說道:
吸毒的時候,你只用操心一件事:弄到毒品。不吸毒的時候,你就得操心所有其他亂七八糟的雜事。沒有錢:沒有酒喝。有了錢:喝得太多。沒有女人:玩不起來。有了女人:麻煩不斷。你得操心賬單,操心吃的,操心某個永遠贏不了球的足球隊,操心人際關(guān)系,以及所有根本無關(guān)緊要的一切。
所有的選擇,正如瑞頓的選擇一樣,源自于內(nèi)心和大腦。內(nèi)心提供激情,大腦則給出理由。那些基于細致入微的推理卻缺乏欲望的選擇是空洞的。但只有激情、沒有理由的選擇則難以付諸實施:它只適合于某個氣急敗壞的孩子,既想回家,又不想回家。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選擇理論,同時也是邏輯學本身的創(chuàng)始人。他指出了選擇、理由和欲望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選擇的根源在于欲望以及對結(jié)果有所預見的推理——這就是為什么選擇不可能脫離……理由而單獨存在”;或者,更簡要地說,“選擇就是深思熟慮的欲望”。蘇格蘭啟蒙運動的領(lǐng)袖大衛(wèi)·休謨(1711-1776)說過這樣的名言:“理性是并且只應該是激情的奴隸!奔で楸旧恚词故侨痤D那樣的激情,既不是合理的,也不是不合理的:“在任何情況下,激情都不能被稱做不合理!币虼,“寧愿世界毀滅也不愿劃破手指,這種做法并不違背理性;為了讓一個印第安人免受些許不快而選擇自己傾家蕩產(chǎn),這對我來說同樣不違背理性”。
框架
合理性是選擇模式而不是單個選擇本身的屬性。想回家這件事本身沒有任何不合理之處,但既想回家,又不想回家,這當中就有問題。瑞頓選擇海洛因這件事本身沒有任何不合理之處,但如果他同時又選擇要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痛苦、絕望和死亡,他的選擇就會顯得很古怪。因此,要探究理性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必須關(guān)注選擇模式。我們必須關(guān)注當候選菜單發(fā)生變化的時候,選擇隨之變化的方式。由候選菜單和選擇所構(gòu)成的這一框架需要一些解釋。
我所說的候選菜單,指的是必須從中作出選擇的一系列候選項。(類似“候選菜單”之類的專業(yè)用語,首次出現(xiàn)時用斜體表示,并且在書末的術(shù)語表中附有解釋。)但與餐館的菜單不同,我們所談論的候選菜單,其中必須有某個選項成為我們的選擇。一個簡單的餐館菜單可能是這樣的:
三明治
鱷梨三明治
熏肉三明治
這樣的菜單允許飽的人什么都不選,也允許餓的人同時選擇兩項。與之對應,我們所說的候選菜單應該是這樣的:
選項
什么都不選
只選鱷梨三明治
只選熏肉三明治
同時選擇兩者
現(xiàn)在,通過人為規(guī)定,候選菜單中的某個選項必須被選中,即使那個選項叫做“什么都不選”。(為了強調(diào)不要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菜單和選項,這些英文單詞或者首字母用了大寫,或者被加了引號。)不過,我們必須允許持平,也就是說,同等選擇多個選項。例如,只選鱷梨可能與只選熏肉持平。當我們說這兩項持平,或者同等選擇這兩項,僅僅是說我們對兩者同等滿意。持平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同時吃兩種三明治:面對持平局面,你可以想象我們依靠某種任意的決定辦法,比如擲硬幣,來打破平局,然后吃下被選出的那一種。沒有這種人為的手段,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和布里丹的毛驢一樣,處于困境。經(jīng)院哲學家讓·布里丹(1295-1358)曾設想過有一頭毛驢被放置在兩堆完全一樣的干草之間,最后活活餓死,因為它沒有任何理由朝其中一個方向而不是另一個方向移動。
為了舉例說明在選擇模式中找到(或者無法找到)理性的情形,我們來看一下三明治菜單。面對這樣的菜單,你選擇鱷梨三明治;你的選擇沒有不合理之處。但是,當侍者過來聽你點菜的時候,他告訴你還有奶酪三明治。這樣,你的候選菜單就包括了三個選項:鱷梨、熏肉、奶酪。你選擇了熏肉。同樣,這次的單個選擇沒有不合理之處。但是很顯然你的選擇模式有問題:當候選菜單擴大,包含了某個你不需要的選項(即奶酪)之后,你改變了選擇。
第二章理由與理性
用于選擇的最簡單框架是候選菜單由確定選項組成的那些情形,例如鱷梨和100美元,你必須從中至少選擇一項:允許有持平情況。試著回想一下,兩個選項持平,即你同等選擇這兩個選項,相當于說你對兩者同等滿意。
理性選擇
考慮下面這個明顯奇怪的選擇:
開胃菜的例子
菜單由蘆筍、甜菜根和菊苣組成:你從中選了蘆筍。侍者可能是沒聽清,告訴你說菊苣沒有了,于是你選擇了甜菜根。你的選擇如下圖所示。按慣例,用字母ABC表示各個選項:
在本例中,你的選擇有問題(問題實質(zhì)上和第一章中三明治的例子是一樣的):你從完整菜單中選擇了A,但在A和B之間,你卻沒有選A。這種做法似乎不對。為了避免類似問題,我們可以規(guī)定,如果你從完整菜單中選擇了某個選項,在菜單范圍縮小后,如果該選項還列在其中,你必須要選擇該選項。這一要求稱為縮約條件,又被稱為“森的首要屬性”,得名于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哲學家阿馬蒂亞·森(生于1933年)?梢杂妙愃频馁愸R例子來說明。如果一匹小母馬贏了一場同時有小公馬和小母馬參加的比賽,那么當比賽僅允許小母馬參加時,它應該也能贏得比賽。
縮約條件有著明顯的所指。假定在你最初的選擇中有幾個持平選項,隨后你從只含有這些持平選項的小范圍菜單中再次進行選擇。顯而易見,縮約條件告訴我們,你的選擇不會改變。這也支持了我們允許持平情況出現(xiàn)的做法:如果兩個選項持平,就沒有理由選擇其中一項而不選另外一項。
下一個例子里,另一種問題出現(xiàn)了。
湯的例子
菜單看似由豆湯和胡蘿卜湯組成:你從中選擇了胡蘿卜湯。侍者告訴你,你錯把洋薊當做豆子,所以菜單實際上應該由洋薊湯和胡蘿卜湯組成,你同等選擇了兩者,也就是說兩者持平。侍者又回來告訴你,除了這兩種湯,豆湯其實也有,此時你選擇洋薊湯。你的選擇如下圖所示:
在本例中,你的選擇所出現(xiàn)的問題是:你在B和C之間選擇C,同時也在A和C之間選擇C(盡管不是只選C),但你沒有從完整的菜單中選擇C。這一次,你的選擇看來仍然不對。如果菜單只包含兩個選項,你從中選擇了第一項(盡管不一定是唯一選項),我會說你在一次成對選擇中選了該選項。為了避免類似湯的例子中遇到的問題,我們要求如果在所有包含某個選項的成對選擇中,你都選擇了該選項,那么你從完整的菜單中也應該選擇這個選項(盡管不一定是唯一的)。這一要求被稱為擴展條件,又被稱為“孔多塞條件”,得名于法國數(shù)學家、啟蒙運動的重要人物馬里耶·讓·安托萬·尼古拉斯·卡利塔特·德·孔多塞侯爵(1743-1794)。以賽馬為例,如果一匹小母馬在一對一賽跑中擊敗其他任何一匹母馬,那么她應該在一場由她和所有被擊敗的母馬參加的比賽中勝出。
我們應該確保這兩個條件是一致的,即它們可以同時被滿足;另外,這兩個條件是獨立的,即沒有任何一個條件隱含另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舉出幾個例子,例一兩個條件都滿足,例二滿足條件一,例三滿足條件二。要證明某個例子不滿足某個條件,我們只要找到一種不滿足的情況即可。但是,要證明它滿足某個條件,我們就必須證明它在所有情況下都滿足,也就是說,所有可能的菜單中的選擇都滿足該條件。
下面是一個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的例子(即便如此,正如我們將看到的,其中所作的選擇仍需進一步補充條件)。
魚的例子
菜單由鳳尾魚、鱸魚和鱈魚組成:你從中選擇了鳳尾魚。但如果菜單縮減到只含鳳尾魚和鱸魚,你同等選擇兩者;如果菜單減到只含鱸魚和鱈魚,你選擇鱈魚;如果只含鳳尾魚和鱈魚,你選擇鳳尾魚。如下圖所示:
注意,本例列舉了你從所有可能的菜單(除了那些無足輕重的)中所作的選擇。不管是從完整菜單,還是從任何含有A的削減菜單中,你都選擇A,因此本例滿足縮約條件。同時,A是你在進行由A和其他選項構(gòu)成的成對選擇中所挑選的唯一一個選項,因此本例也滿足擴展條件。
我們可以用湯的例子來說明滿足縮約條件但不滿足擴展條件的情況,只要我們在原來的例子上再加上一條規(guī)定:在A和B之間,你選擇A。你的選擇變成:
現(xiàn)在,你從完整菜單中,同時也從所有含有A的削減菜單中,都選擇了A,因此本例滿足縮約條件。但是,本例的關(guān)鍵在于沒有滿足擴展條件:在成對選擇時,你選擇了C(盡管不是唯一的),但你卻沒有從完整菜單中選擇C。
同樣,我們可以用開胃菜的例子來說明滿足擴展條件,但不滿足縮約條件的情況。只要我們在原來的例子中再加上一條規(guī)定:在B和C之間,你選擇C;且在A和C之間,你選擇A。你的選擇變成:
現(xiàn)在,你在成對選擇時沒有選出任何一項,因此可以默認擴展條件滿足。(回憶一下,擴展條件要求,如果你在成對選擇時選出某個選項,那么你也要從完整菜單中選擇該選項:如果在成對選擇時沒有選出任何選項,那么這一條件自動滿足。)但是,本例的關(guān)鍵在于沒有滿足縮約條件:你從完整菜單中選擇了A,但是在A和B之間卻沒有選擇A。
開胃菜、湯和魚的例子顯示,縮約條件和擴展條件是一致且相互獨立的。這些條件至少排除了我到目前為止所指出的種種問題,因此我要說,一個合理的選擇過程就是能滿足這些條件的過程。(注意,我在這里用了“合理的”這個詞,而不是“理性的”。隨后你就會明白為什么我要區(qū)分這兩個詞。)
為了概括合理選擇的特點,我們需要用到偏好關(guān)系的概念。對于菜單上的任何兩個選項,偏好關(guān)系能夠說明,究竟是第一個至少和第二個一樣好,還是第二個至少和第一個一樣好。它允許兩者同時成立:在此情形下,這兩個選項被稱為“無差異”。如果第一個選項至少和第二個一樣好,并且兩者并非無差異,那么第一個選項就要比第二個好。這種“至少一樣好”關(guān)系適用于菜單選項。在人與人之間作比較的時候,也有類似的“至少一樣高”關(guān)系:我至少和你一樣高;或者你至少和我一樣高;或者兩者都成立,即我們倆身高相同。
如果根據(jù)某種“至少一樣好”關(guān)系,你從菜單中選擇的選項恰好就是那些至少和菜單上剩余選項一樣好的選項,你的選擇就可以由偏好關(guān)系來解釋。這意味著兩點:(1)如果某個選項至少和其他選項一樣好,你選擇該選項;(2)如果有其他選項好于該選項,你就不會選擇該選項。如果你的選擇可以由某種偏好關(guān)系來解釋,這種關(guān)系就很容易說明:它規(guī)定當且僅當你從一對選項中選擇某個選項時(盡管不一定是唯一的),它和另一個選項至少一樣好。注意,這意味著如果你從一對選項中只選擇一個,那么它比另一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