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第5版)》生動而詳細地考察了20世紀和21世紀的重要批評流派,是進入當代西方文學理論與批評的入門書,其中主要涉及俄國形式主義、新批評、讀者導向批評、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主義、結(jié)構(gòu)主義/后結(jié)構(gòu)主義、精神分析批評、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文化詩學(新歷史主義)、后殖民主義,非裔美國文學批評、酷兒理論和生態(tài)批評等。對于這些重要的“主義”或“流派”,作者既梳理得清晰,也分析得透徹,可謂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為有助于讀者學以致用并使其完善闡釋方法,本書獨辟蹊徑,讓所有流派的批評方法都圍繞同一部小說《好小伙布朗》展開,呈現(xiàn)出文學批評的豐富潛能。書后附有德里達等人的五篇重要論文,與書中相關的理論方法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作為專業(yè)教材,本書可與國內(nèi)的同類教材互補互動,讓初學者登堂入室;作為專業(yè)論著,本書可拓寬文學批評的理論視野,為研究者鋪路搭橋。
查爾斯·E·布萊斯勒(Charles E. Bressler),美國學者,威爾克斯大學文學學士,斯克蘭頓大學理科碩士,佐治亞大學博士。2008年以來,任印第安納衛(wèi)斯理大學英語教授,亦擔任約翰•衛(wèi)斯理榮譽學院的高級學者,教授世界經(jīng)典文學、修辭學等。其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文學理論與批評,英美作家C. S. 劉易斯、J. R. R. 托爾金、G. K. 切斯特頓、查爾斯•威廉斯,埃德加•愛倫•坡和納撒尼爾•霍桑等方面。
《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是布萊斯勒的代表作,該著自1994年初版以來,不斷修訂完善,目前已出至第五版,是美國文學批評方面最暢銷的入門書之一。
第一章批評、理論和文學的界定
一、傾聽一段談話
二、偷聽一節(jié)文學課
三、一個文本能有不止一種闡釋嗎?
四、如何成為一名文學批評家?
五、什么是文學批評?
六、什么是文學理論?
七、從文本中制造意義
八、閱讀過程和文學理論
九、什么是文學?
十、文學理論與文學的定義
十一、文學和文學理論的功能
十二、開始文學理論的正式學習
第二章文學批評史概覽
一、導論
二、柏拉圖(約前427—前347)
三、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四、賀拉斯(前65—前8)
五、朗吉弩斯(1世紀)
六、普羅提諾(204—270)
七、但丁·阿利蓋里(1265—1321)
八、喬萬尼·薄伽丘(1313—1375)
九、菲利普·錫德尼爵士(1554—1586)
十、約翰·德萊頓(1631—1700)
十一、約瑟夫·艾迪生(1672—1719)
十二、亞歷山大·蒲柏(1688—1744)
十三、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
十四、珀西·比!ぱ┤R(1792—1822)
十五、伊波利特·阿道爾夫·丹納(1828—1893)
十六、馬修·阿諾德(1822—1888)
十七、亨利·詹姆斯(1843—1916)
十八、米哈伊爾·巴赫金(1895—1975)
十九、現(xiàn)代文學批評
第三章俄國形式主義與新批評
一、導論
二、俄國形式主義
三、連接俄國形式主義與新批評
四、將俄國形式主義付諸文學文本
五、新批評
六、歷史發(fā)展
七、理論假設
八、方法論
九、問題分析
十、批評與回應
第四章讀者導向批評
一、導論
二、歷史發(fā)展
1. I.A.理查茲
2.露易絲·M·羅森布拉特
三、理論假設
四、方法論
1.結(jié)構(gòu)主義
2.現(xiàn)象學
3.主觀批評
4.兩步法
五、問題分析
六、批評與回應
第五章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主義、結(jié)構(gòu)主義/后結(jié)構(gòu)主義:解構(gòu)
一、現(xiàn)代性
二、后結(jié)構(gòu)主義或后現(xiàn)代主義
三、從現(xiàn)代性到現(xiàn)代主義
四、結(jié)構(gòu)主義發(fā)展史
1.索緒爾之前的語言學
2.索緒爾的語言學革命
3.語言的結(jié)構(gòu)
4.語言結(jié)構(gòu)與言語
5.索緒爾對詞語的重新界定
五、結(jié)構(gòu)主義的理論假設
六、結(jié)構(gòu)主義的方法論
1.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
2.羅蘭·巴爾特
3.弗拉基米爾·普洛普與敘事學
4.茨維坦·托多洛夫和熱拉爾·熱奈特
5.喬納森·卡勒
6.一種闡釋模型
七、從結(jié)構(gòu)主義到后結(jié)構(gòu)主義:解構(gòu)
八、解構(gòu)發(fā)展史
1.解構(gòu)的開端
2.結(jié)構(gòu)主義:德里達的起點
3.德里達對索緒爾的符號的闡釋
九、解構(gòu)的假設
1.先驗所指
2.邏各斯中心主義
3.二元對立
4.語音中心主義
5.在場的形而上學
十、方法論
1.確認西方思想中的二元對立
2.元書寫
3.替補活動
4.延異
十一、文本分析的解構(gòu)式假定
1.解構(gòu):新的解讀策略
2.美國的解構(gòu)者
十二、問題分析
1.結(jié)構(gòu)主義
2.解構(gòu)
十三、批評與回應
1.結(jié)構(gòu)主義
2.解構(gòu)
第六章精神分析批評
一、導論
二、歷史發(fā)展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2.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3.諾思洛普·弗萊
4.雅克·拉康
三、精神分析批評的現(xiàn)狀
四、理論假設
五、方法論
六、問題分析
七、批評與回應
第七章女性主義
一、導論
二、歷史發(fā)展
1.弗吉尼亞·伍爾夫
2.西蒙娜·德·波伏娃
3.凱特·米莉特
三、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女性主義
1.伊萊恩·肖瓦爾特
2.女性主義的地理家族
四、當今的女性主義批評
五、理論假設
六、方法論
七、問題分析
八、批評與回應
第八章馬克思主義
一、導論
二、歷史發(fā)展
1.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2.俄國與馬克思主義
3.格奧爾格·盧卡奇
4.法蘭克福學派
5.安東尼奧·葛蘭西
6.路易斯·阿爾都塞
三、當今馬克思主義理論家
四、理論假設
五、方法論
六、問題分析
七、批評與回應
第九章文化詩學或新歷史主義
一、導論
二、新批評的課堂示例
三、舊歷史主義
四、所謂新歷史主義
五、歷史發(fā)展
1.文化唯物主義
2.新歷史主義
六、理論假設
1.米歇爾·?
2.克利福德·格爾茨
3.文本、歷史和闡釋
七、文化詩學反對什么
八、文化詩學做什么和能夠接受什么
九、方法論
十、問題分析
十一、批評與回應
第十章后殖民主義
一、后殖民主義:“逆寫帝國”
二、歷史發(fā)展
三、理論假設
四、方法論
五、問題分析
六、批評與回應
第十一章非裔美國文學批評
一、歷史發(fā)展、理論假設與方法論
二、問題分析
三、批評與回應
第十二章酷兒理論:男、女同性戀批評
一、歷史發(fā)展與理論假設
二、酷兒批評理論家
三、問題分析
四、批評與回應
第十三章生態(tài)批評
一、什么是生態(tài)批評?
二、歷史發(fā)展
三、理論假設
四、方法論
五、問題分析
六、批評與回應
文學作品選讀
好小伙布朗(1835)
文學批評閱讀材料
形式主義批評家
人文科學話語中的結(jié)構(gòu)、符號與嬉戲
英雄的種族中心主義:文學中的“普遍性”觀念
黑人藝術的準則
酷兒理論
約翰·濟慈與自然:一種生態(tài)批評的探究——入乎其內(nèi)的外在性、出乎其外的內(nèi)在性與生成的動態(tài)性分析
術語表
索引
譯后記
當今的女性主義批評
由于當代女性主義批評并非由單一的思想體系構(gòu)成,所以許多分支和方法已在發(fā)展之中,并創(chuàng)建了它們各自關注的領域。與此同時,每種女性主義不僅與其他形式的女性主義批評交叉重疊,而且也和其他文學批評流派交錯滲透,比如精神分析學、馬克思主義和解構(gòu)理論。一些學者把女性主義批評分為四個群體:英美女性主義[Anglo-American feminisms,如弗吉尼亞·伍爾夫、朱迪絲·范特麗、安妮特·克羅德尼、妮娜·貝姆(Nina Baym)、伊萊恩·肖瓦爾特、桑德拉·吉爾伯特和蘇珊·古芭],后結(jié)構(gòu)主義的女性主義[poststructuralist feminisms,如露西·伊利格瑞(Luce Irigaray)、凱瑟琳·克萊曼(Catherine Clément)、蓋婭特麗·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ty Spivak)、莫妮克·維蒂格、埃萊娜·西蘇、茱莉亞·克里斯蒂娃和瓊·斯科特(Joan Scott)],唯物主義的女性主義[materialist feminisms,如朱麗葉·米切爾(Juliet Mitchell)、米歇爾·巴雷特(Michèle Barrett)、杰奎琳·羅斯(Jacquenline Rose)、羅莎琳德·科沃德(Rosalind Coward)、陶麗·莫伊、凱瑟琳·貝爾西(Catherine Belsey)、凱蒂·金(Katie King)和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Postmodern feminisms),通常從1990年開始至今,如簡·蓋勒普(Jane Gallop)、朱迪絲·巴特勒(Judith Butler)、戴安娜·福斯(Diana Fuss)、錢德勒·莫漢迪(Chandra Mohanty)、烏瑪·娜拉楊(Uma Narayan)、瑪莉·黛莉(Mary Daly)和格洛麗亞·安桑爾多(Gloria Anzaldúa)]。
還有一些批評家把女性主義批評分為更多的子范疇,數(shù)量從9個到30多個不等,包括亞馬遜女性主義、文化女性主義、生態(tài)女性主義、唯物女性主義、分離主義和后殖民女性主義等。亞馬遜女性主義(amazon feminism)致力于研究虛構(gòu)或真實的女性形象,即體現(xiàn)在文學和藝術中強調(diào)女運動員體形和男女在身體上平等的女性形象。亞馬遜女性主義反對那種針對女人的性別角色和性別歧視,認為這種觀點基于如下的錯誤假設:女性在身體上弱不禁風和消極被動。例如,亞馬遜女性主義爭辯道,在討論職業(yè)之類的話題時,需要出現(xiàn)性別要求只字不提的情況。一些人的身體條件不能做消防隊員,另一些人同樣不能開掃雪車。她們堅稱,性別不是問題,因為這里不存在特別陽剛氣或陰柔相的性別特征。
文化女性主義(cultural feminism)有時被稱為激進的女性主義,該主義認為,男人和女人存在著個性和生物學上的差異。在伊麗莎白·古爾德·戴維斯(Elizabeth Gould Davis)[《第一性》(The First Sex,1971)]這樣的文化女性主義者看來,文化女性主義要陳述的主要宗旨是:女人在生物學意義上或天生要比男人“更親切、更溫和”。女人的這種處事之道值得稱許,因為在許多文化女性主義者的眼中,她們的處世之道比男人的更好。
生態(tài)女性主義(ecofeminism,有時被拼寫為eco-feminism)假定,父權制社會相對來說是較新的社會制度,而社會的原始狀態(tài)(被稱為女性主義者的伊甸園)則是母權制社會。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指出,父權制社會不利于女人、孩子和自然。父權制社會既統(tǒng)治女人又宰制自然,掠奪和摧毀我們的星球,而母權制社會則能保護社會環(huán)境、自然資源和動物生命,尤其是能夠關心照顧婦女和兒童。
由多洛蕾絲·海登(Dolores Hayden)所著的《偉大的家務革命:女性主義對美國家居的設計史》(The Grand Domestic Revolution: A History of Feminist Designs for American Homes,1981),突出了唯物女性主義(material feminism)的觀點。唯物女性主義在19世紀后半期開始發(fā)展,旨在通過減輕“傳統(tǒng)”女性的負擔(如家務勞動、燒菜做飯、熨衣服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義務)來改善女性的現(xiàn)實生存狀況。然而,分離主義的女性主義(separatist feminism)則鼓勵婦女部分或全部地從男性那里分離出來。盡管有一些分離主義者可能是女同性戀者,但說所有的分離主義者都是女同性戀則是不正確的。分離主義者認為,女性在她們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作為個體是誰之前,必須首先在不同的語境中審視自己——從男性那里分離出來,哪怕是暫時的。她們強調(diào),這樣一種分離是完成個人成長和個性化必然要走的第一步。
后殖民女性主義(postcolonial feminism),有時稱為第三世界女性主義(thrid-world feminism),它與后殖民主義共享著許多基本原則。像后殖民主義一樣,后殖民女性主義拒絕由白人男性建立的菲勒斯中心的父權制度,并認識到它是在從事反對男性統(tǒng)治的政治和社會斗爭。這些理論家和批評家把女人比作被殖民對象,她們?yōu)椤澳行阅暋保╩ale gaze)所定義,并化約為一些刻板印象,屈從于受殖民主義長期影響的社會和經(jīng)濟狀況。后殖民女性主義者尤其反對使用女人(woman)這個詞語,并認為這種用法只是從她們的生理性別角度界定了女性。
論女性主義批評家支持什么樣的派別和理論,她們都認為她們處在一個自我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這個過程將促使她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她們所處的社會和整個世界。她們首先尋求的是從個體角度理解自己,認為那時她們將會準備好去發(fā)展自己的才能,并充分參與到她們自己文化(包括藝術)的方方面面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