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思之源文叢:治法與治道》以恢弘視角探討“大宇宙”的哲學脈理,以人性為內(nèi)核剔刺“人”這一“小宇宙”的內(nèi)蘊,深入研究立基于人性基座上建構(gòu)社會秩序的不同方略。
★系統(tǒng)清理了中西哲思中諸多以訛傳訛,重新審視和闡發(fā)了蘊藏在中西哲思里的真知,正本清源,返本開新。
★以宇宙學、哲學、史學、文學、社會學、法學、政治學、文獻學等多視角切入、融會貫通,積淀為“大文化哲學”,重釋經(jīng)典,與國人迫{需要透徹、賅備、中正、融會的大文化哲思相契。
★一卷在手,文史哲法的精華盡覽;潛心研讀,博雅睿智的素養(yǎng)日增。
第一章 作為中國法制之源的治法——先秦法家引論
天下顯赫的法家——彪炳史冊者有九人——皋陶——法家昭焯者有二:理論切世——功業(yè)赫赫——綜而論之——分而言之——從管仲、子產(chǎn)、鄧析,到李悝、吳起、申不害、商鞅——慎到與韓非——法家人物:兩個時期或三個階段——法家何以中絕?——治法的“基因”——中國法治的本原——科技不振與制度失范——執(zhí)法與“總有例外”——民情腐敗——先秦法家群體與古羅馬法學家群體
第二章 管仲:集“三不朽”于一身的春秋第一相
一、不同史籍中的管仲及其傳奇
管仲簡介——《史記》:“管鮑之交”——“鮑子遺風”——內(nèi)核與真意——杜甫的“貧交”——《管子》中的“管鮑之交”——“五不如”——蘇格拉底與德爾菲神廟——“民之父母”的意涵——一箭之仇——春秋時代的天作之合——詭異的彭生:死與輪回——君位之爭
二、圖霸之路:事件、人物與功效
由魯返齊——不同典籍的載述——內(nèi)政與外交——襲蔡伐楚——前因與后果——寢席之戲與伐人之國——曹沫之約——何以信立于諸侯——霸業(yè)頂峰:葵丘會盟——“尊王”帶來的功效——攘夷之功——伐山戎救燕——齊人救邢——封衛(wèi)于楚丘——衛(wèi)懿公好鶴——召陵之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第三章 言行軼事:管仲的功過與評說
一、不同典籍中的管仲軼事與言行 第一章 作為中國法制之源的治法——先秦法家引論
天下顯赫的法家——彪炳史冊者有九人——皋陶——法家昭焯者有二:理論切世——功業(yè)赫赫——綜而論之——分而言之——從管仲、子產(chǎn)、鄧析,到李悝、吳起、申不害、商鞅——慎到與韓非——法家人物:兩個時期或三個階段——法家何以中絕?——治法的“基因”——中國法治的本原——科技不振與制度失范——執(zhí)法與“總有例外”——民情腐敗——先秦法家群體與古羅馬法學家群體
第二章 管仲:集“三不朽”于一身的春秋第一相
一、不同史籍中的管仲及其傳奇
管仲簡介——《史記》:“管鮑之交”——“鮑子遺風”——內(nèi)核與真意——杜甫的“貧交”——《管子》中的“管鮑之交”——“五不如”——蘇格拉底與德爾菲神廟——“民之父母”的意涵——一箭之仇——春秋時代的天作之合——詭異的彭生:死與輪回——君位之爭
二、圖霸之路:事件、人物與功效
由魯返齊——不同典籍的載述——內(nèi)政與外交——襲蔡伐楚——前因與后果——寢席之戲與伐人之國——曹沫之約——何以信立于諸侯——霸業(yè)頂峰:葵丘會盟——“尊王”帶來的功效——攘夷之功——伐山戎救燕——齊人救邢——封衛(wèi)于楚丘——衛(wèi)懿公好鶴——召陵之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第三章 言行軼事:管仲的功過與評說
一、不同典籍中的管仲軼事與言行
《左傳》二則——管仲僅受下卿禮——以德、禮使鄭伯乞盟——崇德——魯連致書燕將——高士高論——亂世奇才——奇人以奇文評高人高行——詠田橫——《韓非子》十二則——管仲待鮑叔之助——泰侈逼上——管仲禁厚葬——齊桓公好服紫——隰朋治內(nèi),管仲治外——桓公患索官——著名的“五人論”——考據(jù)與史實——桓公醉酒遺冠——齊桓公成霸業(yè),是誰之力——管仲以公而國人謗怨——為君易與不易——桓管猜隱語——《國語》:管仲教桓公親鄰國——王道的一抹殘退的亮光
二、對管仲的評價
諸葛亮的極度推崇——孔子對管仲的四處評價——辨“三歸”——孟子對管仲的評價——反觀孟子——荀子對管仲的評價與定位——《淮南子》的名論——蘇洵的評說——梁任公評管仲——管仲研究者的評說——經(jīng)略家——典范品質(zhì)與治世才略
第四章 讀書論世:管仲的時代與《管子》的作者和主旨
一、管仲身處的時代
讀其書而論其世——必求其“真”乎——管子身處的時代背景——與其身處時代精神相契合的思想特質(zhì)——綜治
二、《管子》的作者與成書年代
質(zhì)疑的起始——《管子》作者——全部遺著說——部分系管仲所作——由多到少的代表——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否定說——后人掇輯說——附會說——不知何人所作——偽書——推測系何人所作——羅根澤:《管子探源》——依托論——“管子學派”的論文總集——成書年代——非一人一時所編成——擱置論——取向與價值
三、《管子》的主旨與歸屬
今本《管子》何以分八大類別?——不可解——張固也的分析——《管子》內(nèi)容宏博精深,包羅甚廣——百家思想之源——“雜燴”?——以道家為主說——以法家為主說——道、法折中說——歸之于“雜家”——歸于法家的理由
第五章 哲思論:《管子》的萬物本原說
第六章 哲思論:《管子》靜因之道的認識論
第七章 哲思論:《管子》趨利避害的人性論
第八章 治法論:《管子》所見法的內(nèi)涵與作用
第九章 治法論:《管子》的道法觀與立法論
第十章 治法論:《管子》的執(zhí)法論和其他治法思想
第十一章 治道論:《管子》的綜治思想
第十二章 治道論:《管子》的政治思想(上)
第十三章 治道論:《管子》的政治思想(下)
第十四章 治道論:《管子》的經(jīng)濟思想(上)
第十五章 治道論:《管子》的經(jīng)濟思想(中)
第十六章 治道論:《管子》的經(jīng)濟思想(下)
第十七章 “古之遺愛”的子產(chǎn)及其治世大略
第十八章 “事斷于法”與鄧析之死
第十九章 李悝的治國之道
第二十章 吳起傳奇
第二十一章 政論合一:商鞅的治世理論與實踐(上)
第二十二章 政論合一:商鞅的治世理論與實踐(中)
第二十三章 政論合一:商鞅的治世理論與實踐(下)
第二十四章 申不害的“術(shù)”與法
第二十五章 稷下先生
第二十六章 出道入法:慎到的尚法與“勢”
第二十七章 中國“尊無二上”與西方早期圖景
后記
齊桓公飲酒醉,遺其冠,恥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國之恥也,公胡不雪
之以政?”公曰:“善!币虬l(fā)倉團,賜貧窮;論囹圄,出薄罪。處三日而民歌之曰:“公乎,公乎,胡不復遺其冠乎!”由于這是辯難文章,有無其事,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借此闡發(fā)的思想。韓非眼中的管仲,會以桓公遺冠而行寬政,但在韓非看來,這雖然在小人中洗刷了恥辱,卻在君子中滋生了恥辱。尤其是打開糧倉把糧食分賜給貧窮的人,是賞無功;審查獄中囚犯而放出罪輕的人,是不誅過!胺蛸p無功則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誅過則民不懲而易為非,此亂之本也,安可以雪恥哉?”這就是韓非的觀點。
。9)齊桓公成霸業(yè),是君之力,還是臣之力?韓非引出此一話頭,很有意味:晉平公問叔向曰:“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識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qū)υ唬骸肮苤偕浦聘,賓胥無善削縫,隰朋善純緣,衣成,君舉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師曠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師奚笑也?”師曠對曰:“臣笑叔向之對君也。凡為人臣者,猶炮宰和五味而進之君,君弗食,孰敢強之也。臣請譬之:君者,壤地也;臣者,草木也。必壤地美,然后草木碩大。亦君之力也,臣何力之有?”
在這一段中,有意思的是叔向與師曠對管仲等人的不同比喻。在叔向看來,管仲善于裁剪,賓胥無善于縫紉,而隰朋善于裝飾衣邊。齊桓公呢,等衣服做好了,拿起來穿就是了。因之認為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是臣之力。而師曠則認為,君主好比土地,臣子好比草木,只有土壤肥美,草木才能茂盛。所以,認為此乃君之力。
韓非以“或曰”,通過引述史典與事典,闡發(fā)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叔向和師曠皆一偏之辭,之所以成就霸業(yè),“必君臣俱有力焉”。
此論對于一向偏激的韓非而言,則是公允持平之論。但一般而言,均認為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如司馬遷所說,乃“管仲之謀也”。事實上,韓非也不止一次地認為:“桓公得管仲,立為五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孝公得商君,地以廣,兵以強!痹陧n非看來,用人固然重要,但關(guān)鍵是要有法術(shù)賞罰,對此,他申述了法術(shù)的功效并做了一個著名的比喻:“治國之有法術(shù)賞罰,猶若陸行之有犀車良馬也,水行之有輕舟便楫也,乘之者遂得其成。伊尹得之,湯以王;管仲得之,齊以霸;商君得之,秦以強。此三人者,皆明于霸王之術(shù),察于治強之數(shù),而不以牽于世俗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