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教程作品選(中冊)(第三版)/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教材》選注了隋唐到宋遼金時代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并兼顧了不同流派和風格,每一個時期內的作品按照體裁分類編排。書中對入選的作家都作了簡要介紹,每篇作品之后又有“注釋”和“提示”,解釋選篇中的疑難字句,扼要分析其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便于自學。此次修訂,又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修訂了個別選篇的內容,文字上也略有改動。
《中國古代文學教程作品選(中冊)(第三版)/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教材》可作為普通高校中文專業(yè)課程教材與教育學院等成人高校中文專業(yè)課程教材使用,亦可獨立作為古代文學作品的普及讀本,供文學愛好者使用。
于非主編的這本《中國古代文學教程作品選(第3版)》選注了隋唐五代和宋遼金時期的詩、詞、散文、傳奇、話本、宮調等古典文學作品。每篇作品都包含作者簡介、作品、注釋和提示四部分內容。本書可作為普通高校中文專業(yè)課程教材與教育學院等成人高校中文專業(yè)課程教材使用,亦可獨立作為古代文學作品的普及讀本,供文學愛好者使用。
隋唐五代部分
詩歌
楊素詩(一首)
山齋獨坐贈薛內史
王績詩(一首)
野望
王勃詩(一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盧照鄰詩(一首)
長安古意
駱賓王詩(一首)
在獄詠蟬
楊炯詩(一首)
從軍行
張若虛詩(一首)
春江花月夜
宋之問詩(一首)
度大庾嶺
沈儉期詩(一首)
獨不見
陳子昂詩(二首)
感遇 登幽州臺歌
孟浩然詩(三首)
過故人莊 宿建德江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王維詩(四首)
渭川田家 山居秋暝 觀獵 送元二使安西
王之渙詩(二首)
涼州詞 登鸛鵲樓
王昌齡詩(二首)
從軍行 出塞
李頎詩(一首)
古從軍行
高適詩(一首)
燕歌行(并序)
岑參詩(二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王翰詩(一首)
涼州詞
李白詩(九首)
古風(其二十四) 蜀道難 行路難(其一) 夢游天姥吟留別
丁督護歌 宣州謝胱樓餞別校書叔云 秋浦歌 望天門山
早發(fā)白帝城
杜甫詩(十首)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望岳 月夜 春望 石壕吏
春夜喜雨 兵車行 登高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劉長卿詩(一首)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元結詩(一首)
舂陵行
韋應物詩(一首)
滁州西澗
李益詩(一首)
夜上受降城聞笛
孟郊詩(二首)
游子吟 寒地百姓吟
韓愈詩(三首)
山石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聽穎師彈琴
柳宗元詩(二首)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江雪
……
宋遼金部分
王昌齡詩(二首)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他出身寒微,開元十五年(727)中進士,授秘書監(jiān)校書郎,曾游西北邊塞。后又中博學鴻詞科,改授汜水尉。后接連貶為江寧丞、龍標尉。安史亂起,王昌齡自龍標返回家鄉(xiāng),途經毫州,為刺史間丘曉所殺。王昌齡是盛唐著名詩人,詩歌題材以邊塞、官怨為主,詩歌形式以絕句為主。尤工七絕,明人王世貞認為他的七絕可與李白爭勝,所以后來有人稱他為“詩家天子”“七絕圣手”,存詩一百八十余首,《全唐詩》錄存其詩四卷。
從軍行(1)
烽火城西百尺樓(2),黃昏獨坐海風秋(3)。更吹羌笛《關山月》(4),無那金閨萬里愁(5)。
注釋
(1)從軍行:這組詩共七首,這是第一首。
。2)樓:即置烽火的戍樓。
。3)海風:指青海湖上吹來的寒風。
。4)《關山月》: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漢橫吹曲》。歌辭大都寫征戍離別之情。
。5)“無那”句:無那,無奈。金閨,華麗的閨房,這里借指妻子。此句意謂因笛聲而引起思鄉(xiāng)之情。
提示
王昌齡的邊塞詩,往往采用組詩的形式,側重描繪征戍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情。這首小詩委婉細膩地刻畫了邊關將士久戍盼歸、思鄉(xiāng)懷親的真摯感情。詩的前三句寫環(huán)境:詩人首先捕捉住烽火臺、戍樓、黃昏、海風等景象,著力渲染蒼茫寂寞的環(huán)境氣氛。然后一句引出抒情結語,抒寫征人的思鄉(xiāng)深情。但詩人并不從征人這邊寫起,而是從萬里之外的閨婦寫起,寫她的無限愁思,以反襯出征人自己的思想波瀾,加強了詩的感染力量。
出塞(1)
秦時明月漢時關(2),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3),不教胡馬度陰山(4)。
注釋
。1)《出塞》:樂府舊題,漢武帝時辛延年據西域樂曲改編,屬《相和歌辭·橫吹曲辭》。本題共二首。
。2)“秦時”句:句中秦和漢、明月和關,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以來明月就照臨關塞,也就是說秦漢以來邊關戰(zhàn)爭不斷。
。3)龍城飛將:龍城,又作盧城,指盧龍,為唐北平郡治所,此處泛指邊關。飛將,指漢朝右北平太守李廣。他英勇善戰(zhàn),威震龍城,被匈奴稱為“飛將軍”。
。4)“不教”句:胡,泛稱西北少數民族。胡馬,在這里指當時常來擾邊的匈奴。陰山,昆侖山脈北支,西起河套,綿亙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東與小興安嶺相接,是古代中國北方的天然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