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江位于云南省中緬邊界北段,與兩岸高山構成自然封閉的峽谷地理空間,大約有四千獨龍族人生活在此。18世紀以來,隨著國家權力對邊疆社會的滲透,獨龍族人通過滇藏地方土司而與中央王朝發(fā)生聯(lián)系。與此同時,獨龍江河谷地帶的人群遭遇了權力的邊緣化和經(jīng)濟貧困化,在地方勢力的夾縫中艱難生存。20世紀下半葉,隨著國境線和民族身份的確定,獨龍族人迎來了新的生存和發(fā)展機遇。張勁夫編著的《獨龍江文化史綱--俅人及其鄰族的社會變遷研究/艽野東南的民族叢書》作者通過人類學田野調(diào)查,結合歷史文獻和前人研究成果,從生計活動、社會身份、族群關系等方面來闡述獨龍族人與周邊民族、中央政府建立和維持的多重動態(tài)關系。在峽谷內(nèi)外互動聯(lián)系的歷史脈絡下,獨龍族人通過生存策略——與鄰族建立一套互惠共生的交換體系以及利用地理、政治因素,獲得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各種資源與空間。《獨龍江文化史綱--俅人及其鄰族的社會變遷研究/艽野東南的民族叢書》描繪的獨龍江區(qū)域歷史,呈現(xiàn)了一個邊界民族群體為把握自己的歷史命運而做出的種種努力,從而揭示了邊界族群社會變遷的復雜性。
張勁夫編著的《獨龍江文化史綱--俅人及其鄰族的社會變遷研究/艽野東南的民族叢書》描述了俅人的社會文化,主要內(nèi)容為族源、語言、生計(狩獵、采集、農(nóng)牧業(yè))、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貿(mào)易(交易圈、輸入品和輸出品、交易單位)、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社會秩序、婚姻與親屬、教育與娛樂,以及與周邊民族的關系。
導論 獨龍族生存的動力模式
第一節(jié) 峽谷中的獨龍族
第二節(jié) 生存的動力學:一個可操作的研究模式
第三節(jié) 田野工作與資料來源
第一章 食物的生產(chǎn)及技能的調(diào)適
第一節(jié) 食物的供給與技能習得
第二節(jié) 以政府為主導的技能培訓
第三節(jié) 技術改良與發(fā)展干預
第二章 流動中的秩序:親屬與村落組合的原則
第一節(jié) 親屬分類法則
第二節(jié) 克恩:土地與血親組合的村落
第三節(jié) 領土權與村落邊界的流變
第三章 交換與分享:獲取資源的途徑
第一節(jié) 交換的類型和特點
第二節(jié) 內(nèi)部交換系統(tǒng)與遠距離貿(mào)易 導論 獨龍族生存的動力模式
第一節(jié) 峽谷中的獨龍族
第二節(jié) 生存的動力學:一個可操作的研究模式
第三節(jié) 田野工作與資料來源
第一章 食物的生產(chǎn)及技能的調(diào)適
第一節(jié) 食物的供給與技能習得
第二節(jié) 以政府為主導的技能培訓
第三節(jié) 技術改良與發(fā)展干預
第二章 流動中的秩序:親屬與村落組合的原則
第一節(jié) 親屬分類法則
第二節(jié) 克恩:土地與血親組合的村落
第三節(jié) 領土權與村落邊界的流變
第三章 交換與分享:獲取資源的途徑
第一節(jié) 交換的類型和特點
第二節(jié) 內(nèi)部交換系統(tǒng)與遠距離貿(mào)易
第三節(jié) 稀缺與分享:交換的社會動力學
第四章 信仰與儀式:村落社會整合的宗教因素
第一節(jié) 神靈信仰中的互惠性、禁忌及其實踐
第二節(jié) 基督教精英的角色及教堂活動
第三節(jié) 適應的困境:信仰的理由在哪
第四節(jié) 社會秩序的維系與整合:觀念、實踐與調(diào)適
第五章 精英的角色:內(nèi)外溝通的行動者
第一節(jié) 家族長、祭司和頭人:擅長溝通的地方精英
第二節(jié) 作為國家與地方的中介:地方精英的行動
第三節(jié) 村干部的生存角色
第六章 邊緣政治:從多邊關系到一體化進程
第一節(jié) 邊疆社會的族群與政治
第二節(jié) 夾縫中的生存政治
第三節(jié) 民族國家進程中所依賴的生存條件
結論互動、交換與適應產(chǎn)生的動力學詮釋
附錄
附錄1 獨龍江迪政當新生代的生存經(jīng)歷
附錄2 獨龍江鄉(xiāng)技能培訓計劃(2012_2013年)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