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從方法論角度入手,選擇自認為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心得堪為示范的篇什,以便讀者不但可從中讀出作者對作家作品、文學思潮和文學史的個性闡述,也能夠窺得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所需要的一些入門路徑和基本方法。
張志忠,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主講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和美國圣迭戈州立大學訪問教授。
發(fā)現(xiàn)“摩登”之美(自序)/001
文本細讀
曖昧的啟蒙曖昧的自我——《狂人日記》《沉淪》新論/003
恢復感覺理解含混體貼文本——文學教學與文本闡釋的實證研究/016
關鍵詞分析追憶
逝水年華——王蒙“季節(jié)”系列長篇小說論/039
從意象解讀詩歌
“所有的生命都張開了翅膀”——李瑛詩歌近作談片/053
鏡中之像像外之旨——洛夫詩作中的鏡像研究/067
心靈探秘
讀奇文,話奇人——張承志《心靈史》贅言/087 發(fā)現(xiàn)“摩登”之美(自序)/001
文本細讀
曖昧的啟蒙曖昧的自我——《狂人日記》《沉淪》新論/003
恢復感覺理解含混體貼文本——文學教學與文本闡釋的實證研究/016
關鍵詞分析追憶
逝水年華——王蒙“季節(jié)”系列長篇小說論/039
從意象解讀詩歌
“所有的生命都張開了翅膀”——李瑛詩歌近作談片/053
鏡中之像像外之旨——洛夫詩作中的鏡像研究/067
心靈探秘
讀奇文,話奇人——張承志《心靈史》贅言/087
現(xiàn)代“巫女”的“蝴蝶夢”——徐小斌小說論/099
美在形式
論莫言的藝術感覺/107
強化文學評論的審美品格/115
鋒芒所向
賈平凹創(chuàng)作中的幾個矛盾——以《高老莊》和《廢都》為例/123
也談“當前文學創(chuàng)作癥候”之根源/134
誤讀的快樂與改寫的遮蔽——論《啟蒙時代》/140
時潮追蹤
領異標新二月花——對小說創(chuàng)作新潮的思索/159
試論90年代文學的文化視野/168
懷疑與追問——新世紀長篇小說的一種思想氣質(zhì)/177
拷問靈魂
抗拒遺忘/197
歷史之謎和青春之誤——從近年文藝作品中的紅衛(wèi)兵談開去/203
此岸與彼岸:苦難如何化為甘泉/214
論從史出
剪不斷,理還亂——“莎菲”形象與作者丁玲之間的糾纏辨析/237
強化史料意識穿越史料迷宮——關于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料問題的幾點思考/255
全球視野
何處“偷”來《白輪船》——艾特瑪托夫在中國之一/271
遠行人必會講故事——“文學與現(xiàn)實”的關系一解/286
聚焦“九三年”/296
發(fā)現(xiàn)“摩登”之美(自序)
我自認為是一個笨人,歷來奉行的是笨鳥先飛,以勤補拙,在中國當代文學思潮研究的領域中打拼多年,近些年又非常謹慎地把學術的觸角伸向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領域,對魯迅、郁達夫、瞿秋白、丁玲、趙樹理等文學大家,都做了一些邊邊角角的發(fā)掘和闡述。在歷年發(fā)表的文字中,編選出一個30萬字的集子,似乎不是難事,單單是在刊物上發(fā)表而經(jīng)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轉載的就有60篇左右,遠遠超出編選篇幅的要求。但是,如何著手,我還是頗費躊躇。若是要選一部代表作,我覺得為時還早,在我的下意識里,代表作選集至少還要再過10年再行考慮;若是接續(xù)前幾年的做法,按照時間順序把近作編為一集,固然省心省力,卻也覺得意思不大。為了有個緩沖,我先安排我的幾個學生幫我收集和初選有關文字,心中還在琢磨如何編一部讓讀者更為受益的論文集。沉吟再三,在初選的基礎上,我自己操刀,想定了一個編選原則,就是從方法論的角度入手,選擇自認為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心得的篇什,分為10個專題,平行羅列,又互相應和,以便使讀者能夠得到更多的啟迪,不但能從中讀出我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思考和闡述,也能夠窺得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所需要的一些入門路徑和基本方法。當然,最直接的考慮,還是針對正在讀碩士、博士的學生的,方法論的問題,是他們亟待解決而又一時無處著手的難題。相對而言,我自己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進入學術研究的行列,忽忽30余年,恰逢其時地先后經(jīng)歷了方法論的革新和理論視野的開拓的文壇熱浪,而且,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一直都在追隨著文學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論的拓展深化,盡力擴大學術研究的空間和樣式,一路走來,體會頗深。能夠借用這次編選論文集的機會,和年輕的讀者和學人進行相關論題的切磋交流,也頗感欣慰。
發(fā)現(xiàn)的眼睛
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游學北美,我在洛杉磯、紐約、費城等地幾度邂逅羅丹的雕塑作品,對羅丹的這一名言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大腹便便、神態(tài)慵懶的“巴爾扎克”,表情各異卻都在走向死亡的“加萊義民”,沉甸甸的思想緊張地壓迫著每一塊肌肉的“思想者”,以及在衰朽和枯萎中往事不堪回首的“盧米埃爾”(“老妓女”),都不是那種恬美媚俗之作,而是通過個性展現(xiàn)非常態(tài)的人生景觀。回到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中來,我們所需要的,同樣是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發(fā)現(xiàn)它的個性,發(fā)現(xiàn)它的魅力,發(fā)現(xiàn)它的優(yōu)長和不足。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的閱讀和評論,是絕對開放的,它沒有入門的門檻,天高地闊,無限自由。學人、讀者和傳媒,各自以其力量參與建構和修正既有的文學史定位,實例屢見不鮮。如果說,沈從文、張愛玲在文學史上的復出,是搭上了時代轉軌的快車,兼得金介甫、夏志清之助,那么,金庸、古龍為代表的新武俠小說,從“街邊書攤”登上文學殿堂,卻是托了無數(shù)“金迷”“古迷”的擁戴,和嚴家炎、陳平原等學者的推舉。記得洪子誠先生講過一件趣事,他和各位專家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討論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講到各自的學科,他人都難以置喙;一講到中國當代文學,各路專家都是以“外行”自謙,但都不甘沉默地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評價。無獨有偶,陳平原教授也不無戲謔地說,“30年前那個時候我到北大念書,我在廣州到北大來念書,每回坐火車的時候大概有36個小時,火車上總是會有人跟你聊天。于是我特別擔心人家跟我聊天,因為我不太會說假話。人家問我做什么的、學什么的,我跟他說學文學。這下子亂套了,所有人都跟你聊天。每個人都讀過文學,告訴你昨天晚上在火車上買了一本雜志,你跟我說。前天晚上看了電視,你怎么看,諸如此類的!笔堑,君是當代人,應知當代事,而以表現(xiàn)當代人生活為主的文學作品,也要經(jīng)受社會大眾的指指點點、說長道短。而文學的尺度,又是最難以取得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