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容博大守正日新——我眼中的北京大學(精)》由郭建榮著,主要內容:百多年來,北京大學謹記 歷史使命,與時偕行,秉持 涵容、博大、守正、日新之風,因此大師云集、人才 輩出,堪稱中國第一學府。
作者是北京大學校史館研究員,長期從事北大校 史整理工作,積累了大量資料。本書所收諸篇涉及北京大 學校 史的方方面面,如從管學大臣、總監(jiān)督、校長到辦學 理念、歷史地位,從學科溯源、專業(yè)設立、課程體系演 變到 學術研究、人才培養(yǎng),從校園變遷到校名、;蘸托 訓考證,從出國留學、政治運動到招收女生入學等,既有 史實 考證、客觀描述,也有概括評論、答疑釋惑。
《涵容博大守正日新——我眼中的北京大學(精)》各篇文章主旨縱橫交錯,勾勒出了一幅北京大學 校史的立體畫面。讀者可從所選文章的細微之處,一 點一滴地觸摸到一個真實的北京大學。
《涵容博大守正日新——我眼中的北京大學(精)》由郭建榮著,郭先生這本書所選的文章,涉及北京大學的創(chuàng)建、發(fā)展和貢獻等方方面面,從校園的變遷到校名、;蘸托S枺瑥墓軐W大臣、總監(jiān)督、校長到辦學理念和歷史地位,從學科溯源、專業(yè)設立、課程體系演變到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從對外交流、出國留學到政治運動、社團活動和招收女生等,既有史實考證、客觀描述,也有概括評論、解疑釋惑,文章主旨縱橫交錯,勾勒出一幅北京大學校史的立體畫面。
郭建榮1942年生,河北隆堯人。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畢業(yè),北京大學校史館研究員。長期從事自然辯證法、科技史、教育史的教學與研究,發(fā)表《元代科技文化發(fā)展管窺》《“人定勝天”的變遷》《中國文化是解決生態(tài)問題的鑰匙》《張伯苓教育思想研究》《蔡元培美育思想探析》《兩南聯(lián)大辦學理念初探》等文章百余篇;編著、主編、合主編出版《中國科學技術紀事》《中國科學技術年表》《北京大學史料》《北京大學紀事》《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史料》《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圖史》《北大的大師們》《北大的學子們》《北大的才女們》《一清如水——徐光憲”等著作
引言
北大紀聞
管學大臣ABC
第一次吶喊:拒俄運動
北大校長說大學
中國地質學家的搖籃
“顏公館”與全國之冠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北大二“平”
北大人關心支持香山慈幼院
勤雜工調任文書
蔡元培為《新潮》辯護
“五大使”出洋與“棉紗大王”
愛因斯坦與北京大學的遺憾
驅彭挽蔡運動
引言
北大紀聞
管學大臣ABC
第一次吶喊:拒俄運動
北大校長說大學
中國地質學家的搖籃
“顏公館”與全國之冠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北大二“平”
北大人關心支持香山慈幼院
勤雜工調任文書
蔡元培為《新潮》辯護
“五大使”出洋與“棉紗大王”
愛因斯坦與北京大學的遺憾
驅彭挽蔡運動
索薪斗爭與教育獨立運動
九個與六個半
西北科學考查團從北京大學出發(fā)
李大釗被通緝之后
徐寶璜:中國新聞學開山祖
單丕:不接聘書的北大教授
北大校園的變遷
說大講堂
說未名湖
說北大校徽
陸平校長與拼搏的年代
北大方正集團公司的崛起
下輩子還選體操
燕東園32號
北大探尋
張百熙會跪請吳汝綸嗎
誰是北京大學首任校長
楊銓是楊杏佛嗎
北大地質學系(門)建于何時
北大史學系成立于何時
清華教授陳寅恪的北大助手
中國最早的民俗學研究機構
——北大歌謠研究會
北京大學國學研究八十年(1918~1998)
北大經(jīng)濟學科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北京大學在中國現(xiàn)代化歷程中
老北大出版物述略
北京大學理科課程體系演變的考察(A)
北京大學英文名的變遷
北大無校訓
名師剪影
《北大的大師們》前言
《北大的學子們》前言
《北大的才女們》前言
欽命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張百熙
京師大學堂首任總監(jiān)督張亨嘉
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復
蔡元培校長
陳百年先生在北京大學
秉志:中國動物學研究的主要奠基人
從務虛到務實的蔣夢麟
錢玄同:漢字革命的旗手
江紹原與迷信研究
疾步人生的曾昭掄
明清史大家鄭天挺
江澤涵:將拓撲學引人中國第一人
物理學大師吳大猷
郭永懷:永遠值得懷念的人
凡人智者金克木
嚴倚云:仁愛的化身
用生命譯著的趙蘿蕤
高小霞:平凡的人生,非凡的探求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徐光憲
快樂曹宗巽
健美喜勛
石青云笑靨人生
校史雜談
編修高等學校志芻議
關于校史體例與寫法的思考(提綱)
發(fā)揮校史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
《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史料》編纂記
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塵
——《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圖史》前言
西南聯(lián)大辦學理念初探
關于西南聯(lián)大研究的思考
什么值得“北京大學萬萬歲”的歡呼
——讀李大釗《本校成立第二十五年紀念感言》
自省自勵,致大致遠
——讀《國立北京大學卅一周年紀念刊》
一德立而百善從之
競爭與競賽
中庸調和是大智慧
——關于李大釗等“調和論”的思考(論綱)
附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