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 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 修訂版)(套裝上下冊)
定 價:168 元
叢書名:培文書系·人文科學系列
- 作者:(美)斯塔夫里阿諾斯(L. S. Stavrianos)著
- 出版時間:2012/2/1
- ISBN:9787301204689
- 出 版 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K10
- 頁碼:0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7
- 開本:16K
作者在《全球通史》中采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tǒng)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從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qū)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qū)人類文明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把研究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諸歷史運動、諸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本書一經(jīng)問世,受到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和巴勒棵拉夫高度評價,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甚廣,影響很大。本書上起人類的起源,下迄21世紀初多極世界相待時期,上下數(shù)十萬年,一氣呵成。除了政治、經(jīng)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shù)、人口、移民、種族關(guān)系、道德風尚、思想意識等各個方面。讀來頗覺新穎爽朗,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感。從文字內(nèi)容來看,作者對龐雜的史料取舍恰當,對各種歷史事件著筆簡要,邊敘邊議,文字生動;從編寫技巧來看,每章前冠以簡明提要,承上啟下,便于掌握線索,每章末附有選讀書目,便于進一步研究。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這部潛心力作——《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修訂版)(中文版)(上下冊)》自1970年初版問世以來,贊譽如潮,被譯成多種語言流傳于世,可謂經(jīng)典之中的經(jīng)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華的基礎(chǔ)上,融入了時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數(shù)百幅生動珍貴的圖片和脈絡清晰的地圖,使這部名著在內(nèi)容和體系上更加完善。作者文筆雋永,筆力深厚,才思橫溢,整部著作風格前后一貫,令您在頗具歷史韻律的行文中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每個時代都要編寫它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編寫得不對,而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產(chǎn)生新的疑問,探求新的答案。這在變化速度成指數(shù)級增長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問并給出新的答案的新歷史。
例如,我們這一代人是在以西方為導向的歷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我們自然也生活在一個由西方居支配地位的世界中。19世紀和20世紀初葉是一個由西方享有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霸權(quán)的時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接著發(fā)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結(jié)束了這種霸權(quán),世界地圖上一些龐大的歐洲帝國的消失便證明了這一點。地圖上許多地方的名字和顏色都從根本上起了變化,從而反映了已在20世紀中葉以前出現(xiàn)的這一新世界。
我們漸漸不情愿地認識到,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tǒng)的以西方為導向的歷史觀已不合時宜,且具有誤導性。為了理解變化了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盡管伴有種種精神求索的陣痛,但世界卻完成了自己從舊到新的轉(zhuǎn)變。到20世紀60年代,世界歷史協(xié)會的出現(xiàn)、《世界歷史雜志》的問世以及本書第l版的出版,皆證實了這種轉(zhuǎn)變。
這又使我們回到原先的問題上:為什么本書第1版問世才幾十年就又要出版面向21世紀的新版本呢?答案與出版第1版的理由是相同的,還是那句話:新世界需要新史學。20世紀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種新的全球歷史成為必需;今天,20世紀90年代以及21世紀的新世界,同樣要求我們有新的史學方法。20世紀60年代的新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殖民地革命的產(chǎn)物,而20世紀90年代的新世界則正如教皇保羅六世所言,是“科技的神奇影響”的結(jié)果。這種影響的無處不在,顯見于它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引起的“種種巨大的問題”中。例如,20世紀末葉的學生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一臉困惑地趴在木制書桌上想,如果這時遭到核彈的襲擊,這些脆弱的木制東西如何抵擋得住呢?
地球母親已產(chǎn)生人類生命;這一代的學生不僅要面對威脅人類生命的新危險,還要面對前所未有的威脅地球母親的危險。海洋地理學家雅克·庫斯托(Jaques Coust.eau)已發(fā)出警告:“人類在20世紀中對地球造成的傷害也許比在先前全部人類歷史中造成的還要多!蓖瑯,環(huán)境保護組織“世界觀察機構(gòu)”也于1989年下結(jié)論說:“到1999年,真正決定人類命運的時刻將要到來。隨著世界進入21世紀,國際社會要么團結(jié)起來共同扭轉(zhuǎn)危機,要么陷入環(huán)境惡化和社會解體的惡性循環(huán)!薄
由于物種與星球毀滅的黯淡前景,題有諸如《美國世紀的終結(jié)》、《世界的終結(jié)》、《未來的終結(jié)》和《歷史的終結(jié)》之類書名的一系列著作已相繼出版。如果我們認為自己不過是長長物種鏈上的小小一環(huán),那么這些令人沮喪的書名也許是對的,F(xiàn)在地球上大約有4000萬個不同的植物和動物物種,而在此前的不同時期曾經(jīng)有50億到400億個物種。也就是說,只有1‰的物種存活了下來,而99.9%的物種都滅絕了。這一紀錄似乎為目前上述“終結(jié)”系列著作的熱銷提供了統(tǒng)計學上的支持。
不過,這種統(tǒng)計卻具有誤導性,因為在人類和所有滅絕了的物種之間存在著根本的不同。后者的滅絕主要是因為它們不能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例如冰川世紀中發(fā)生的那些變化。相反,被賦予高級智能的人類則能夠通過使用火種、縫制衣物、建造房屋等方法來讓環(huán)境適應自己的需要。因此,人類是能夠使環(huán)境適應自己的需要,從而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而不是奴仆的獨一無二的物種。
主人和奴仆之間的決定性差別,可以用人類和天花之間的關(guān)系變化來予以戲劇性的說明。天花病毒是所有疾病中最令人恐懼的一種,它最初出現(xiàn)在至少2000多年前的遠東,8世紀時被傳播到歐洲,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后又散布到美洲。隨著歐洲人往其他大陸遷移,天花病毒殺死了無數(shù)缺乏免疫力的海外居民。美洲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以及波利尼西亞和加勒比海諸島的島上居民都因此而遭遇到了種族滅絕的慘禍。其實,天花病毒也曾在歐洲肆虐,并最終吞噬了歐洲大陸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其破壞程度與瘟疫相當。
對天花病毒的征服始于1796年;那一年,英國醫(y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Jenne)發(fā)現(xiàn)接種或感染了牛痘的病人對天花有免疫力。如今,若干種類的天花病毒被隔離在美國和俄國科學家的實驗室里,所以,天花與人類的關(guān)系給完全顛倒過來了。已知的最后一個天花病例出現(xiàn)在1977年的索馬里。1980年,人類宣布天然的天花病毒已被根除。
科學家們一度建議把實驗室中余留的若干種類的天花病毒樣本也徹底毀掉,以防止它們傳播開來。但是人們延遲了做出這一最后決定的時間,因為這些病毒可能會對將來的研究有用,F(xiàn)在,科學家們已制造出無害的天花DNA片段,并有完整的基因草圖可供研究,這樣,天花病毒的樣本存留與否也就無關(guān)緊要了。1996年1月,聯(lián)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執(zhí)行董事會一致同意將1999年6月30日定為銷毀全部殘存的天花病毒的日期。至此,這一長期以來折磨人類的病毒殺手已被鐐銬鎖牢,等待它從前的受害者確定一個日子來處決(和消滅)它。由此可見,人類已儼然成為生物和非生物世界的最高統(tǒng)治者。
物理學家沃納·海森伯格(Werner Heisenberg)總結(jié)說:“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在世界上只面對自己,而不再有其他任何伙伴或敵人!钡,對我們這個時代來說,極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類的這種首要地位乃我們當今全球性隱憂與恐懼的根本原因。在消除了所有可能的對手之后,人類不再面對任何敵人,我們面對的只有自己。
這種與我們的內(nèi)我而不是外部世界的新的對抗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它不僅僅要求人類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術(shù);事實證明,我們在這方面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同時,它還要求用正確的倫理導向來確保知識被運用于正確的方向和目的。在科學革命興起的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曾提到過科學革命的潛力,也警告過它可能帶來的危險。他熱情洋溢地贊美通過科學追求“知識與技能”,但他同時也提到,這種追求需要用“人性和慈善”來加以引導,而且這種追求不應該是“為了自得其樂、爭強好勝、高人一等、追逐名利、爭奪權(quán)位,或其他任何類似的卑微目的,而應該是為了改善生活”。
我們可以在每天的電視節(jié)目以及福特罕姆大學(I~~ordham)的年度報告《社會健康指數(shù)》中痛苦地發(fā)現(xiàn),我們對于培根的警告忽視到了何種程度。上述報告是在青少年自殺率、失業(yè)率、吸毒率、高中學生輟學率以及住房占有率等統(tǒng)計數(shù)字的基礎(chǔ)上做出的,它反映了美國社會的基本狀況。結(jié)果表明,美國社會健康指數(shù)從1970年的75點降到1991年的36點——就連該年度報告的主編都稱這一下降是“可怕的”。
社會健康狀況中的這種“可怕的”惡化并不只限于美國。海洋地理學家雅克·庫斯托從早7點到晚7點在巴黎散步的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他散步時帶了一個計數(shù)器,“每當我遇到人們向我推銷我不需要的東西的時候我就按一下計數(shù)器,結(jié)果一天下來我總共按了183次。”
類似庫斯托的這種經(jīng)歷俯拾皆是。無論是在巴黎、雅典,還是在洛杉磯、墨西哥,都會遇到這種情況。但是,作為一個勤于思考的科學家,庫斯托由此開始探究這種個人經(jīng)歷的社會意義。他在調(diào)查中總結(jié)出:“控制這種破壞性的消費主義不是個人的義務,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我不是生態(tài)治國論者,絕不是。但是當你在街上開車看見紅燈的時候,你會停下來。你不會認為紅燈試圖限制你的自由,相反你知道它是在保護你。那么為什么在經(jīng)濟學中不會有同樣的事情?責任要靠社會機制而不是個人美德來維系!薄
庫斯托在《消費者社會是我們的敵人》一文中得出的這一結(jié)論是很重要的,因為消費者社會正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例如在中國,當毛澤東于1949年開始執(zhí)政時,社會上流行的是“四大件”:自行車、收音機、手表、縫紉機。后來,消費者所期望的物品逐步上升到“八大件”,增加了彩電、冰箱、摩托車等。如今,這一單子還在不斷變長,近來增加的大件是汽車。汽車在第三世界億萬“貧苦人民”中已成了社會地位的標志。在1990—2000年之間,印尼的汽車擁有量從272524輛增長到675000輛左右,印度從354393輛增長到1100000輛,而中國則從420670輛增長到2210000輛。
L.S. 斯塔夫里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過古根海姆獎、福特天賦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shù)榮譽。雖然他以《全球通史》聞名全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作品為學術(shù)界所稱道。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其他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干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已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州拉荷拉去世,本書不但是斯氏《全球通史》的最新版本,也成了其最后版本。
致讀者: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紀的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第7版推薦序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樂觀與躊躇
(上冊)
第一編 史前人類
第1章 人類——食物采集者
第2章 人類——食物生產(chǎn)者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人性的本質(zhì)
第二編 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
第3章 最初的歐亞大陸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
第4章 古典文明使歐亞大陸趨于整體化(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
第5章 希臘一羅馬文明
第6章 印度文明
第7章 中國文明
第8章 古典文明的終結(jié)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
第三編 歐亞大陸的中世紀文明,公元500-1500年
第9章 中世紀文明使歐亞大陸實現(xiàn)整體化
第10章 伊斯蘭教的興起
第11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第12章 傳統(tǒng)的拜占廷文明
第13章 傳統(tǒng)的儒家文明
第14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發(fā)展中的社會與“受到阻滯的領(lǐng)先”
第四編 1500年以前的非歐亞大陸世界
第15章 非洲
第16章 美洲和澳大利亞
第17章 歐洲擴張前夕的世界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歷史上的種族
(下冊)
第五編 公元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qū)的世界
第18章 西方擴張時的穆斯林世界
第19章 西方擴張時的儒家世界
第20章 擴張中的西方文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第21章 西方文明的擴張:經(jīng)濟增長和國家建設(shè)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歷史與關(guān)于歷史的流行理論
由于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臘文化普及到整個中東,形成一個新 文明;希臘化時代一詞就來源于這一新文明(見第4章第3節(jié))。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繼承其父親腓力二世的王位后,首先嚴厲地鎮(zhèn)壓了底比斯的反抗,使其他希臘城邦只好默認他的統(tǒng)治;接著,于公元前334年,他率領(lǐng)馬其 頓士兵向東方的波斯人發(fā)動進攻。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后,首先侵占小亞細亞,然后攻占敘利亞、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公元前330年,占領(lǐng)大流士的國 都波斯波利斯,征服整個波斯。第二年,征服者繼續(xù)東進至興都庫什山和大 夏,再從那里向印度進發(fā),深入旁遮普。只是由于士兵們拒絕再前進,亞歷 山大才不得不從印度退回巴比倫,公元前323年他在那里患惡性瘧疾病逝,終年33歲。亞歷山大病逝后,他的部將為爭奪對龐大帝國的控制權(quán)而長期彼此征戰(zhàn) ;到公元前3世紀初,形成三個王國。一是馬其頓王國,它回復原狀,成為 一個疆域不大、希臘化的民族王國,雖未能直接統(tǒng)治其南面的希臘諸城邦,但基本上控制了這些地區(qū)。另外一個是托勒密王朝統(tǒng)治下的埃及王國,它自 然資源豐富,又有大海和沙漠作堅固的屏障,是三個王國中維持最久的一個。最后一個是塞琉西王朝統(tǒng)治下的王國,它由帝國的亞洲諸行省組成,是三 個王國中疆域最廣的一個。正因為這些王國擁有大量土地物產(chǎn),它們只得跟 周圍許多敵人進行連續(xù)不斷、難以取勝的戰(zhàn)爭。它們先把在印度的行省割讓 給印度國王旃陀羅笈多,接著又將小亞細亞割與凱爾特族入侵者,將波斯和 美索不達米亞割與帕提亞人。最后,公元前1世紀,羅馬征服了地中海沿岸 舊帝國遺留下來的行省,征服了馬其頓和埃及,從而結(jié)束了希臘化時代,開 始了羅馬時代。雖然亞歷山大的帝國是短暫的,但繼其而起的諸王國卻完整程度不等地 生存了三個世紀;在這期間,中東也希臘化了。埃及和亞洲諸行省土地富饒,提供了種種前所未有的機會;成千上萬的希臘商人、行政官員、教師、專 門職業(yè)者和雇傭兵受這些機會的吸引,從各自的城邦移居那里。從而,為新 的希臘化文明——一個實際上各方面都與其前身古典文明不同的混合創(chuàng)造物——奠定了基礎(chǔ)。由于城邦遭到破壞,日漸衰微,所以政治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希臘 城邦為了生存下去,試行建立同盟。亞該亞同盟包括除斯巴達以外伯羅奔尼 撒半島的各城邦,埃托利亞同盟包括除雅典以外幾乎整個希臘中部。雖然它 們常給描繪成聯(lián)邦組織,但實際上只是些中心權(quán)力機關(guān)沒什么權(quán)力的同盟。它們過于軟弱,建立得也太晚,使諸城邦在羅馬軍團到來之前,只能在鄰近 一個或另一個帝國的勢力范圍內(nèi)活動。就后起諸王國的城市來說,它們與古典時代的希臘城邦完全不同。它們 內(nèi)部由于希臘移民與土著民族間的差別而分裂。而且,它們總是完全從屬于 一個或另一個帝國。如果城市居民由于暴虐的國君,或者更壞,由于懦弱的 國君而遭難,城市無能為力。實際決定不是由公民大會做出的,而是在法庭 或戰(zhàn)場上做出的。因而,可以理解,城市居民都全力以赴地積聚財富,貪圖 享受,讓貧民和奴隸自己設(shè)法謀生。于是,舊城邦的公民精神和社會內(nèi)聚力 為自私自利和階級斗爭所取代。經(jīng)濟狀況和經(jīng)濟制度也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希臘本土不僅政治晦暗,而且 經(jīng)濟衰落。過去,它依靠出口酒、油和各種制造品來換取海外殖民地的各種 糧食和原材料。但是,到公元前4世紀時,這些殖民地已扎根下來,發(fā)展了 自己的工業(yè)、葡萄園和橄欖園。雖然希臘本土經(jīng)濟衰微,但許多希臘人卻因移居此時向他們開放的中東 而致富。他們以冒險精神和先進的商業(yè)、金融方法做出許多貢獻。他們發(fā)現(xiàn) 了波斯王朝積蓄的大量金銀財寶,使之流通;采用或更廣泛地使用諸如空吸 式活塞泵、水車、螺絲鉆子和水壓機等技術(shù)發(fā)明。希臘人還掌握大規(guī)模的公 共工程和國有企業(yè),包括灌溉系統(tǒng)、礦山、采石場、鹽田、“皇田”和制造 華美織物和陶器的工場。結(jié)果,地區(qū)經(jīng)濟一體化發(fā)展,地區(qū)貿(mào)易和生產(chǎn)率獲 得相應增長。不過,收入的分配極為不當。雖然投機商利用收益的增長大發(fā) 其財,但奴隸數(shù)目增加,自由勞動者的地位下降?傊@是一個不僅生產(chǎn) 率不斷提高,而且經(jīng)濟不平等和社會沖突也日漸加劇的時期。P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