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讀庫2403
《幸福的積分》的作者王健飛曾在《讀庫》發(fā)表過三篇文章,探討過一個共同的話題:我的工作和為此付出的人生是否真的有意義。本次帶來的主題是,在一個不斷加速的世界中,如何在個體層面找到一個可執(zhí)行的、幸福的、不被內卷的人生框架。他從幸福的定義入手,用通俗的例子結合生活場景來解讀現(xiàn)代城市生活,可能會讓很多“打工人”找到共鳴。
夏鼐被譽為中國考古學之師,大約一百年前,他在國內和西方高等學府接受頂級教育,擁有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精深學問,執(zhí)掌中國考古學至少二十年?梢哉f,夏鼐以學霸之能力、嗜書之本色、求真之態(tài)度、君子之品性,完成了時代交給他的使命。郭靜超采訪夏鼐的學生、同事及家人,撰寫了這篇《夏鼐:塑造中國考古學》,總結他的考古人生。
2015年,趙斐通過河南省考成為一名監(jiān)獄警察,同時也開始了他的高墻觀察,并思考自己與犯人的關系!丢z中人》里記錄了三個服刑人員的故事,包括影響他成為一名什么樣警察的阿旺,悄悄糾正人生的錯誤的“渣男”夢龍,以及讓很多獄警印象深刻、會寫些東西的阿喜。獄警和服刑人員,這對“原本在制度上設計為對立的群體,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水火不容’,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024年3月,電影《沙丘2》上映,引發(fā)觀眾熱議。其實《沙丘》的原著小說摻雜了很多深層的西方歷史、哲學、宗教甚至科學要素,沒有好的解讀,很難看明白。小西的這篇《看懂〈沙丘〉》從《沙丘》小說原始背景設定的來源講起,除了對故事主線和主要人物關系做梳理,還挖掘其背后的生態(tài)學構思,讓讀者透過初看時“軟科幻”的印象深入了解內里的硬核邏輯。
德國哲學家本雅明在論述攝影術時,曾把凝結在作品中的藝術家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稱為“光暈”。藝術家的“光暈”能夠照射到的地方,人工智能無法染指,但在“光暈”消失之處可能已是人工智能的天下。董舒在《仿像的光暈》里展現(xiàn)不同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現(xiàn)代電影產業(yè)各個工種里發(fā)揮的效用,一次又一次的技術迭代也讓人類認清,真正會被時代淘汰的,永遠是模仿者而不是創(chuàng)造者。
克韓老師曾在《那些最奇怪的大腦》(刊于《讀庫2003》)里用豐富的案例串聯(lián)起大腦奇妙而復雜的各種機關、功能和運行機制,《“覺醒”是非常罕見的》則以特朗普參選的策略技巧為例,再次聚焦大腦的運作,人類為何更容易被視覺圖像、情緒、重復、簡潔、充滿活力的身姿等要素說服,而不是細節(jié)和事實?杀氖牵谛畔⑦^載時代,“真理越辯越明”可能不一定成立了。
據載,自十六世紀始,就有西班牙銀元經由菲律賓等地流入中國,被稱為“本洋”;十九世紀初,又有墨西哥銀元流入,被稱為“鷹洋”,很快取代本洋,成為中國境內流通量最大的外國銀元,以至于清廷不得不開始考慮生產自己的機制幣。楊津濤的《“袁大頭”誕生記》詳細回顧了清末民初歷屆政府實施幣制改革,鑄造制錢的進程和細節(jié)。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