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內外學界對《會飲篇》的研究汗牛充棟,但由于這部經典作品在文體和內容方面的多重性和豐富性,在當下高度專業(yè)化的研究局面中,各學科之間壁壘森嚴,缺乏建設性的對話,容易導致學術成果的割裂化、碎片化!稅塾谋矂。喊乩瓐D的<會飲篇>》力圖進行溝通和融匯,彌補學界缺憾。
本書是對柏拉圖《會飲篇》的一份詳細、綜合的哲學解讀,在文本闡釋與論證重構之基礎上,結合古代歷史與法律等領域的多種文獻,同時吸納人類學、歷史學、古典學、修辭學的相關研究,系統(tǒng)而深入地闡述了《會飲篇》的愛欲哲學,并以此為框架和載體,探討柏拉圖對欲與愛、同性與異性、身體與靈魂、人性與政治、詩歌與哲學、自然與文化、生成與存在等一系列重要問題的思考。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成果,對柏拉圖《會飲篇》的一份詳細、全面、綜合的哲學解讀
★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結項成果,是對《會飲篇》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原創(chuàng)學術專著。
★ 本書基于國內外多學科文獻,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做到了跨學科溝通與對話,彌補了國際學界對《會飲篇》研究的割裂化、碎片化之缺憾。
★ 作者認為,從某種現(xiàn)象以及圍繞該現(xiàn)象的種種意見出發(fā),逐漸上升到現(xiàn)象背后的人性根據和深層真理,同時并不徹底拋棄現(xiàn)象的表層特質與關于現(xiàn)象的俗常觀念,而是盡可能將散亂的真理之碎片統(tǒng)合為整全的智慧之視野,這正是柏拉圖對話錄這種獨特的文體所蘊含的思想意義。
本書是對柏拉圖對話錄《會飲篇》(The Symposium)的一份哲學解讀!稌嬈返闹黝}是愛欲,尤其是古希臘社會流行的男童戀愛欲。盡管隨著對話的展開,柏拉圖闡述的愛欲觀念將逐漸擺脫男童戀色彩,直至普遍化為人性對于不朽的渴求,但是這部對話的主題畢竟是以男童戀愛欲為出發(fā)點的,即便是蘇格拉底講的愛欲也仍然帶著男童戀色彩,甚至可以說著名的愛之階梯也仍然是對男童戀愛欲的某種升華與改造,而且整部對話的最后一幕和最后一篇講辭以最顯白的方式回到了男童戀主題。筆者認為,像《會飲篇》這樣,從某種獨特的習俗現(xiàn)象以及圍繞該現(xiàn)象的社會意見出發(fā),逐漸上升到現(xiàn)象背后深層的人性根據和自然真理,同時并不徹底拋棄現(xiàn)象的表層特質與關于現(xiàn)象的俗常觀念,而是盡可能將散亂的真理碎片統(tǒng)合為整全的智慧視野,這正是柏拉圖對話錄的典型書寫方式,也是柏拉圖式辯證法的思想意義之所在。因此,為了充分理解《會飲篇》關于愛欲的哲學論述,我們有必要從古希臘社會的男童戀風尚出發(fā)。本書的第一章即旨在提供這樣一個歷史和文化的背景。
從第二章開始,本書正式進入對《會飲篇》的詮釋與研究。第二章是對開場情節(jié)和講辭順序的解讀,涉及的文本范圍是從對話的緣起(人們關于多年前一場會飲的追憶)到主題的提出(那場會飲的參與者決定輪流發(fā)表對于愛欲的贊美)。第三、四、五章按照兩兩分組的方式,依次解讀六篇主要的愛欲贊詞。筆者認為,柏拉圖在《會飲篇》中考察的核心問題是愛欲如何展現(xiàn)自然和習俗的張力,沿著這條思想線索,對話的主體論述從男童戀之于古希臘城邦的政治意義出發(fā),逐漸深化至愛欲之本質如何滿足人類最內在的靈魂需求。在愛欲的具體表現(xiàn)中,自然和習俗的張力又落實為哲學與政治的張力:政治生活的愛欲根據在于,由于自身的不完整,每個人和命定的同伴相互需要,歸屬于一個共同體,從而盡可能接近完整;哲學生活的愛欲根據在于,人基于自身的必死性而渴望不朽,為實現(xiàn)這種渴望,人需要從變動不居的個別之美升華至永恒不變的普遍之美,通過對永恒之美的觀看來接近不朽。政治愛欲是屬己之愛,體現(xiàn)為人與人之間充滿張力的橫向聯(lián)合;哲學愛欲是善好之愛,體現(xiàn)為人性符合自然秩序的縱向上升。在柏拉圖筆下,阿里斯托芬是詩人的代表,他講的愛欲神話為政治做出了最深刻的辯護,而蘇格拉底是哲學家的代表,他在言辭上批評詩人的觀點,闡述了一種超越城邦的哲學愛欲,同時又在行動上遵從詩人的教導,一生忠實于自己的城邦。在這個意義上,《會飲篇》的自然和習俗之爭是詩歌與哲學的古老爭執(zhí)在愛欲問題上的展現(xiàn)。筆者試圖證明,柏拉圖并未簡單地贊同哲學、批判詩歌,他對這場爭執(zhí)的呈現(xiàn)是復雜而公允的。
在對話的末尾,阿爾喀比亞德闖入會飲的現(xiàn)場,代表狄奧尼索斯仲裁蘇格拉底與阿里斯托芬的爭執(zhí);他沒有發(fā)表對愛欲的贊美,而是發(fā)表了一篇對蘇格拉底的混雜著抱怨與責備的贊美,讓整部對話以極為戲劇性的方式收尾。筆者認為,如果說男童戀是《會飲篇》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那么蘇格拉底和阿爾喀比亞德之間極具愛欲色彩的師生關系、阿爾喀比亞德的政治抉擇和雅典對蘇格拉底的審判,就是柏拉圖探討男童戀與愛欲問題的現(xiàn)實背景。在輸掉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之后,雅典人控訴蘇格拉底敗壞了阿爾喀比亞德,導致后者背叛城邦。面對這場不公正的審判,柏拉圖并沒有簡單地為蘇格拉底正名,而是以喜劇的語言書寫了蘇格拉底和阿爾喀比亞德之間的愛欲悲劇,以剖析哲學家與政治家不可調和的天性差異如何導致愛欲教育的失敗。從這個角度看,《會飲篇》實際上在個體的層面呼應了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中對西西里遠征與雅典帝國愛欲的政治分析。本書第六章將借助于《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與柏拉圖的另一篇對話《阿爾喀比亞德前篇》,并結合阿爾喀比亞德的政治生涯和愛欲經歷,仔細考察柏拉圖筆下的他在《會飲篇》中對蘇格拉底的刻畫,力圖準確還原柏拉圖對阿爾喀比亞德和雅典民主制的診斷以及對蘇格拉底的辯護與反思。
本書的寫作思路和一些個人思考,最初是筆者在多年前留學英國期間與好友樊黎討論時產生的。筆者希望借此機會向他表達感謝,也紀念我們在異鄉(xiāng)結成的友愛。附錄文章原是筆者在就讀博士期間完成的一篇英文論文(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he Timaeus),這篇論文的主題亦與本書相關。感謝段奕如將它譯為中文。
陳斯一,四川人,1986年1月生,北京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劍橋大學古典學博士,現(xiàn)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倫理學教研室長聘副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山東大學古希臘思想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古希臘羅馬哲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外國文學學會古典學研究分會理事,著有《從政治到哲學的運動:<尼各馬可倫理學>解讀》《荷馬史詩與英雄悲劇》《存在與試探: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幸福與德性: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十講》等。
前 言1
第一章 古希臘男童戀1
第二章 《會飲篇》的情節(jié)與結構12
第三章 斐德羅與包薩尼亞22
第四章 厄里克希馬庫斯與阿里斯托芬33
第五章 阿伽通與蘇格拉底49
第六章 阿爾喀比亞德92
附錄:《蒂邁歐篇》的政治哲學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