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自從上一本自選論文集《海風文思集》出版,十年匆匆而逝。不少詩句浮上心頭,如十年一覺揚州夢,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十年伊洛路漫漫,十年總是一個重要的時間段落和人生節(jié)點。檢視書箱,論文、文章,已有數十萬字,于是編成這本《天下人心--百年巨變與兩岸關系論集》。如果再算上未公開出版的大量內部建議和報告,個人的研究成果可謂差強人意,不負韶華。不負韶華多用于年富力強的中青年,鮮少形容我等已退休者。數年前就有朋友對我說,同代的學者中,大部分人已輟筆,他們可能盡享天倫之樂,或者培養(yǎng)愛好自得其樂。但是,筆者選擇留在學術園地耕耘不休,責任使命和求索酷愛像陽光雨露滋潤身心,哪怕所得微薄,也因寶貴的收獲而歡欣鼓舞。
這十年國際形勢的變化翻天覆地,前所未有。全世界的領袖哲人專家學者公認,人類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巨變。越是紛繁復雜、晦暗不明,越吸引人去探幽索微、撥霧求真,這是研究者最有興趣之時。更令人振奮的是,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逐漸改變國際體系的實力對比,西方國家的絕對主導權正在減弱。中國成為新興國家群體的領頭羊、世界一切變化中的重要變量。近年來美國和西方國家視中國為主要戰(zhàn)略對手,把地緣政治斗爭升級至新高,真實原因蓋源于此。美國從奧巴馬總統的重返亞洲,至特朗普和拜登的印太戰(zhàn)略,都主要針對崛起的中國。歐盟也將中國的定位從合作者更改為經濟上的合作者、科技上的競爭者以及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對手。西方國家的遏阻戰(zhàn)略給中國外交造成了巨大壓力,但也恰恰反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世所矚目的輝煌成就,已經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大國之一。歷經金融危機、自然災害、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緣政治的打擊,中國仍傲然挺立,不僅使新興國家群體和發(fā)展中國家增強了信心,而且也讓全世界有識之士認識了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和中華文明的選擇。
總覽全書,筆者不揣淺陋,提出了以下主要觀點。
第一,美國和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博弈是全方位的,從政治、經濟、科技、金融、軍事到社會、文化,從全球、地區(qū)到國家,從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到各種多邊組織,從政府政要到非政府組織,從實體網絡到虛擬網絡……方方面面犬牙交錯、互相滲透,并非割裂分開、截然不同。因此,只從地緣政治一個側面看待中美關系和中國與西方的關系,是遠遠不夠的。中國外交必須以全新的思路、戰(zhàn)略和措施,應對新情況和新挑戰(zhàn)。
第二,只有把握世界發(fā)展的未來趨勢,才能順應大勢、前瞻思考、預作綢繆、占盡先機。新興國家群體的崛起從總體上看將是和平的、漸進的。其未來走向不是中國替代美國霸權(G1),或中美共治(G2),或多極化(GX),而是走向多元多邊多層的復雜局面。多元包括多極化,涵蓋大中小各類國家,還有非國家行為體;多層則包括國際、地區(qū)、國家和國內的城市區(qū)域。未來全球化和國際秩序的變化,主要應對國內和國際對于和平發(fā)展、開放合作與公平正義的要求,其進程將是各國合力作用的結果。中國必須超越中美爭霸或中美共治的傳統思想,成為順應世界潮流的新型大國。
第三,亞太地區(qū)(廣義上也包括印度和南亞)的重要性怎么估計都不為過。30余年來它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眾多新興國家聚集于此,使不少專家驚呼亞洲世紀將至。中國的崛起與地區(qū)的興盛呈水漲船高之勢,中國應深度融入地區(qū),苦心經營地區(qū),奠定全球性大國的根基。地區(qū)國家希望中國承擔責任,發(fā)揮作用,但不支持一國來主導。中國的地區(qū)定位應是地區(qū)共同體的參與者、推動者和貢獻者。中國應在參與多種地區(qū)組織的過程中,與各國探索地區(qū)合作的機制和規(guī)則,促進地區(qū)更加全面自主健康地成長。
第四,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美國和西方鼓吹的傳統意識形態(tài)之爭是個偽命題,未來意識形態(tài)之爭的焦點是國際和平發(fā)展合作與狹隘民族主義、激進民粹主義、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的斗爭。美國和西方宣揚的民主與專制之爭實際上是借口與說辭,目的要把中國等國家打入另類。中國吸取一切人類文明成果,無論其來自東方、西方、南方還是北方。中國支持國際交流和相互學習,但決不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制度。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的制度弊端更加凸顯,它不僅不反思,反而強制推廣美國民主制度和價值觀,使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敘利亞等國都陷于內戰(zhàn)、動蕩和痛苦之中。在未來阻礙世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四個壞主義中,狹隘民族主義最為危險。美國和西方國家不甘心失去其在國際體系中的絕對主導權,要維護其民族主義的主導地位、國家利益和西方中心論。新興國家在崛起過程中,也必須防止狹隘民族主義的膨脹。
第五,臺灣問題涉及中國主權領土的完整,中國必須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盡管兩岸關系是中國內政問題,但又具有強烈綜合的國際因素,不得不將它置于百年巨變的世界大背景下對待。美國和西方國家欲下臺灣棋制約中國,因其最廉價實用。以蔡英文為首的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倚美抗中、親美哈日,妄圖實現其抗拒統一的夢想。然而,從發(fā)展的大趨勢看,作為美國和西方主要對手的中國處于國際斗爭的中心和樞紐,也意味著占有破解全局的地位和作用。從力量消長來看,中國大陸不僅已經遠超臺灣,而且也在臺海力壓美國。中國力量越強,對于臺獨的威懾越大,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就越高。如果外部勢力或臺獨勢力敢冒險推出法理臺獨,《反分裂國家法》的鐵拳必定會予以嚴懲。
第六,幫助臺灣人民正確認識兩岸關系,是爭取祖國統一的重中之重。由于李登輝、陳水扁和蔡英文的臺灣當局去中國化的教育和宣傳,使不少臺灣中青年愈益偏離兩岸同屬一中的理念,并對大陸產生偏見與歧視。通信技術的發(fā)達無法改變政治態(tài)度,有些人只相信他們喜歡的信息,進入舒適的信息繭房。這使一些大陸人認為寄望于臺灣人民已無可能。這種看法顯然是片面的。臺灣的民心民意一直在變化之中,臺灣當局的執(zhí)政無能、倒行逆施,美國和西方的自私自利、利用和犧牲臺灣人,事實會教育臺灣人民。從長遠來說,臺灣人的血緣、民族、文化、信仰等與大陸一脈相承,根基深厚。今后必須加強兩岸人民共同參與的實踐,創(chuàng)造新的集體記憶,通過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的融合,達到新的認同。同時大陸也必須改善對于臺灣人民的說服方法和手段,更有針對性,去贏取人心。
第七,美國和西方的惡意輿論借由媒體優(yōu)勢,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精英和民眾,特別是青年。中國必須用官方外交、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等多種方式,傳播正確的理念和認識,增強話語權,爭取天下人心。由于中國現代化的提升,目前中等收入人群估計約4億,每年出國旅游者超過1億,企業(yè)、社會組織和公民的國內外活動如火如荼,民間外交已進入了新時代。中國民間外交的主要對象是外國的民間機構、組織和個人,更前瞻地說,應主要交往國外中產階級,以便與官方外交形成更大的互補。在發(fā)達國家中,中產階級占人口半數以上,在發(fā)展中國家中,中產階級也在迅速增長。中產階級其實包含許多階層,有些代表了高科技和新產業(yè)的發(fā)展方向,有些與媒體、教育、醫(yī)療、文藝等相關,對民意有較大影響。中產階級既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石,也可能成為社會動蕩或暴力的根源。為了開拓對中產階級的工作,民間外交需要去結交新朋友,即新精英、草根精英和青年精英,如網絡領袖、社區(qū)領導、非政府組織創(chuàng)始人、中小學教師、中小企業(yè)主、律師、演藝界人士等。民間外交的健康繁榮必定會對中國軟實力的升級做出貢獻。
第八,積極探索政府與民間互動的新模式,才能促進民間外交健康成長。目前民間外交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自覺配合中國官方外交,即由各級政府委托民間組織、機構和個人,從事對外溝通交流活動;另一種是民間組織、機構和個人的自發(fā)行動,符合中國外交的趨勢,被納入民間外交。新時代民間外交的特點之一是兩種形式都蓬勃發(fā)展。中國人民參與民間外交的熱情高漲,各種活動如井噴式涌現,但各級政府認識與準備不足,領導乏力。特別是國內外大量的自發(fā)的民間外交行動,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新課題。政府應當敏銳地發(fā)現它們、充分地肯定它們,并在法治條件下給以適當的精神鼓勵和物質支持。當民間外交發(fā)展到隊伍龐大、領域眾多、涉及各國之時,必須以更大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去進行引導、管理和支持,以便中國外交體系全面綜合發(fā)展,適應全球性大國強國地位的需求。
創(chuàng)新是學術研究的靈魂,也是筆者孜孜不倦的追求。論文集內容豐富,以上八點只是大致概括,許多新觀點的提出既求教于同行方家,也愿與廣大讀者共同探索。論文集分為三編,即第一編百年巨變中國豹變,第二編臺海風浪撥霧探光,第三編天下縱論 爭取人心。每編內的文章大致按發(fā)表的時間順序排列,以便讀者可以把握筆者的思想脈絡的進展。例如2012年發(fā)表的論文《美國對沖政策的新特點與中國的應對》,指出美國重返亞太戰(zhàn)略,已經對中國實行全方位的制度約束,雖然未否定中美合作,但合作與沖突的界線愈益模糊,甚至可能互相轉化。而在2016年之后的論文中,針對美國和西方把中國作為主要競爭對手,對中國的戰(zhàn)略應對也提出了新的思路。在2008年至2016年以馬英九為首的國民黨在臺灣執(zhí)政時,兩岸關系進入了大交流、大發(fā)展、大合作的嶄新階段,筆者總結兩岸在涉外領域合作的實踐經驗,并進一步進行理論探討。2014年臺灣爆發(fā)的太陽花學運標志了國民黨和藍營由盛轉衰,民進黨和綠營暴戾恣睢爭奪權位,筆者對此專門作了分析。2016年以蔡英文為首的民進黨執(zhí)政后,全面實行倚美抗中去中國化的政策,兩岸關系全面惡化。筆者對于美國與民進黨當局勾連的深層原因,以及如何推動祖國統一的戰(zhàn)略與舉措提出了新的思考。除個別例外,本書中的文章均已發(fā)表,其中大多得到轉載和引用。
面對百年巨變,人們的思想紛繁復雜,全世界陷入認同危機。美國和西方強調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分歧,其實認同危機遠遠超過了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分歧。美國的白人和少數族裔價值觀類似,但是認同撕裂,使美國從合眾國變?yōu)榉至褔Sc歐洲各國價值觀相仿,但是英國人不認同歐盟,堅決脫歐。發(fā)展中國家本來在文化背景和現代化程度上千差萬別,難以認同不足為奇。更嚴重的是,原來聯合國所確定的國際準則被美國破壞殆盡,也被西方的雙重標準所扭曲毀壞,使國際秩序失序失范,人們的思想更加混亂。在認識混沌不清時,民粹主義反智反理性的邪風日盛,對認同危機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暗夜需以理性的光芒照亮,分歧要通過健康理念的傳播來彌合,知識界應當承擔起促進思想認同的職責。個人的力量盡管微薄,但集思廣益、論辯撞擊、激濁揚清、兼容并蓄,定能尋找到更為前瞻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貢獻于社會。古人云,立德立功立言。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永遠以此自勵。
本書的問世得到了同行專家、親朋好友的鼓勵和支持,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專門資助了部分出版經費,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付出了辛勞心血,在此一并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