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對后世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是我國的根文學。其中采用的賦、比、興寫作手法,亦成為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的范式。楚辭也稱騷體、楚辭體,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詩人所創(chuàng)的一種文體。楚辭句式錯落而有韻律,兮字頻現(xiàn)。本書選取了《詩經》108首、《楚辭》15篇進行賞析,主要依據(jù)由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編纂的《先秦詩鑒賞辭典(新一版)》版本,力求貼近詩歌本義。讀罷此書,定使讀者加深對《詩經》《楚辭》的體悟和理解。
《詩經》《楚辭》,乃中華文學之源,源遠流長,歷久而彌香。于此喧囂之世,何不暫且駐足,留一寸光陰給自己,將韻美的詩歌誦讀,任古人緩緩走來,心也隨之馳向遠方……
一
孔子刪《詩》之說,世多疑之,但由于《詩》三百篇,周人皆以入樂,其必經太師或樂官剪裁調整以合樂律,則必屬實!对姟贩从沉藦奈髦艹跄甑酱呵镏腥~約五百年的中原地區(qū)的社會風貌。《詩》中所含詩歌,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但絕大部分詩歌的作者已無法考證,只能籠統(tǒng)地歸之為集體智慧的結晶。漢武帝時期,官方用《詩》強化朝廷的統(tǒng)治思想,尊其為經!对娊洝钒L、雅、頌三大部分。其中《風》按地區(qū)分為15國風,共160篇!堆拧饭105篇,分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古釋為正,周王畿一帶宮廷和貴族的樂歌要配以正樂。據(jù)考證,原周王畿一帶有一種名為雅的樂器,它碩大而笨重,為正樂所用。后來此樂器受土樂的影響,該樂器被改進得小巧靈活,產生了新的雅樂,便稱舊的為大雅,新的為小雅!俄灐穭t是由大鐘伴奏,配以舞蹈的祭祀樂歌!俄灐饭40篇,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秦始皇焚書坑儒,《詩經》自然也難幸免。后來漢代政府鼓勵獻書,先后有四個版本的《詩經》問世。韓、魯、齊三家詩先后失傳,清代王先謙的《詩三家義集疏》是對三家詩的輯佚之作。毛版出現(xiàn)得最晚,但流傳至今。毛亨與毛萇為每首詩作了序,相當于導讀,稱《毛詩序》。東漢末年鄭玄以《毛詩》為本,加以箋注,簡稱《鄭箋》。唐代孔穎達等在鄭玄的箋注下加疏,作《毛詩正義》。宋代學者研讀《詩經》時主張據(jù)文求義,因而提出了許多不同于漢唐學者的見解,代表作如朱熹的《詩集傳》。今天看來,很多古人的注釋是為了宣傳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推行教化,這樣就難免對《詩經》進行強解,乃至曲解。民國以來,聞一多等學者對《詩經》的很多篇目給出了新的注解,這對于《詩經》的研讀可謂大有裨益。
《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對后世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是我國的根文學!对娊洝坊疽运难皂嵨牡男问絼(chuàng)作而成,這種形式直到魏晉時期一直是中國文人創(chuàng)作的主流。《詩經》采用的賦、比、興寫作手法,亦成為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的范式。簡單地講,賦者直陳其事,比者以物比物,興者觸物興詞。我們在欣賞《詩經》時不難發(fā)現(xiàn),詩歌中的興多是連興帶比,如《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既是起興,又喻新嫁娘有如初放之桃花般的美好的生命狀態(tài)。此外,一詠三嘆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在《國風》中有著普遍的應用,究其原因應是反復歌詠所需。
二
楚辭也稱騷體、楚辭體,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詩人所創(chuàng)的一種文體。楚辭句式錯落而有韻律,兮字頻現(xiàn)。西漢劉向將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集,并名之為《楚辭》,共16篇。至此,楚辭既為一種文體,又為文集名!冻o》中以屈原的作品居多,其成就也最高。東漢末年王逸博采諸家、斷以己見,作《楚辭章句》。宋代學者對《楚辭》的詮釋亦有重要貢獻,代表作有洪興祖的《楚辭補注》,朱熹的《楚辭集注》。五四以來,對《楚辭》的研究更是進入了繁榮期,建樹頗多。
《楚辭》有三個主要的藝術源頭。第一是《詩經》?鬃釉徊粚W詩,無以言,《詩經》在當時各國的精英階層已廣為流傳,甚至成為社交必修,楚國自然也不例外。從《橘頌》的四言句式可見,屈原對《詩經》的熟悉及傳承。第二是楚地民歌。楚地民歌句多參差,猶近口語,兮字的使用則更顯其吟謳本色,《楚辭》的句式應是直接導源于此。例如,春秋晚期《越人歌》中的名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第三是巫祝文化。楚國所在的南方區(qū)域巫祝文化盛行,神話體系遠較北方發(fā)達,這樣的土壤為《楚辭》注入了浪漫內核,使之成為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楚辭》的哀愁底色。第一是哀國。《史記·楚世家》記載:熊繹當成王之時,文、武勤勞之后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于此可見西周初期楚國之弱小。篳路藍縷的楚之先人自強不息、不斷開拓,至楚莊王時已擴地千里成為一時之霸主。因此,屈原作為楚國王族的后裔,有著強烈的國家認同感。但他偏又生逢楚國削弱、頻遭秦國侵略之時,故哀其國。第二,哀自己的懷才不遇。面對楚國的困局,屈原選擇迎難而上,他想通過變法使楚國強大,但反遭流放。于此逆境之時,屈原展現(xiàn)出了高潔和堅韌的品格,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寧可投江,也不愿去國,不愿與小人同流。第三是哀時間之流逝。屈原有美人遲暮之傷時,宋玉有草木搖落之悲秋。
三
本書選取了《詩經》108首、《楚辭》15篇進行賞析,主要依據(jù)由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編纂的《先秦詩鑒賞辭典(新一版)》版本,力求貼近詩歌本義,然詩無達詁,歧義疏漏在所難免,望各位讀者朋友不吝雅正。
曉波,本名張志波,1977年11月生,籍貫:內蒙古赤峰。復旦大學碩士,江蘇省昆山市緊缺產業(yè)人才,中國詩歌學會會員。
已有著作:《唐詩 宋詞 元曲賞析》,多篇詩歌作品發(fā)表于《詩刊》等文學刊物。
《詩經》賞析
周南·關雎……………………………………………………… 003
周南·卷耳……………………………………………………… 005
周南·桃夭……………………………………………………… 007
周南·漢廣……………………………………………………… 008
召南·草蟲……………………………………………………… 010
召南·甘棠……………………………………………………… 012
召南·殷其雷…………………………………………………… 013
召南·摽有梅…………………………………………………… 014
召南·野有死麕………………………………………………… 015
邶風·柏舟……………………………………………………… 016
邶風·綠衣……………………………………………………… 018
邶風·燕燕……………………………………………………… 020
邶風·擊鼓……………………………………………………… 022
邶風·凱風……………………………………………………… 024
邶風·匏有苦葉………………………………………………… 026
邶風·式微……………………………………………………… 028
邶風·靜女……………………………………………………… 029
鄘風·墻有茨…………………………………………………… 031
鄘風·桑中……………………………………………………… 033
鄘風·相鼠……………………………………………………… 035
鄘風·載馳……………………………………………………… 036
衛(wèi)風·淇奧……………………………………………………… 039
衛(wèi)風·碩人……………………………………………………… 041
衛(wèi)風· 氓 ……………………………………………………… 044
衛(wèi)風·竹竿……………………………………………………… 047
衛(wèi)風·伯兮……………………………………………………… 049
衛(wèi)風·木瓜……………………………………………………… 051
王風·黍離……………………………………………………… 052
王風·葛藟……………………………………………………… 054
王風·采葛……………………………………………………… 055
鄭風·將仲子…………………………………………………… 056
鄭風·遵大路…………………………………………………… 057
鄭風·女曰雞鳴………………………………………………… 058
鄭風·有女同車………………………………………………… 060
鄭風·褰裳……………………………………………………… 061
鄭風·風雨……………………………………………………… 062
鄭風·子衿……………………………………………………… 063
鄭風·揚之水…………………………………………………… 064
鄭風·出其東門………………………………………………… 065
鄭風·野有蔓草………………………………………………… 066
鄭風·溱洧……………………………………………………… 067
齊風·雞鳴……………………………………………………… 069
齊風·東方未明………………………………………………… 070
齊風·敝笱……………………………………………………… 071
齊風·猗嗟……………………………………………………… 072
魏風·園有桃…………………………………………………… 074
魏風·陟岵……………………………………………………… 076
魏風·伐檀……………………………………………………… 078
魏風·碩鼠……………………………………………………… 080
唐風·蟋蟀……………………………………………………… 082
唐風·山有樞…………………………………………………… 084
唐風·綢繆……………………………………………………… 086
唐風·葛生……………………………………………………… 088
秦風·蒹葭……………………………………………………… 090
秦風·無衣……………………………………………………… 092
陳風·防有鵲巢………………………………………………… 093
陳風·月出……………………………………………………… 094
陳風·澤陂……………………………………………………… 095
檜風·羔裘……………………………………………………… 096
檜風·隰有萇楚………………………………………………… 097
曹風·蜉蝣……………………………………………………… 098
曹風·候人……………………………………………………… 099
曹風·鸤鳩……………………………………………………… 101
曹風·下泉……………………………………………………… 103
豳風·七月……………………………………………………… 105
豳風·鴟鸮……………………………………………………… 111
豳風·東山……………………………………………………… 113
小雅·鹿鳴……………………………………………………… 116
小雅·常棣……………………………………………………… 118
小雅·采薇……………………………………………………… 121
小雅·湛露……………………………………………………… 124
小雅·菁菁者莪………………………………………………… 126
小雅·鴻雁……………………………………………………… 128
小雅·庭燎……………………………………………………… 130
小雅·沔水……………………………………………………… 132
小雅·鶴鳴……………………………………………………… 134
小雅·祈父……………………………………………………… 135
小雅·白駒……………………………………………………… 136
小雅·黃鳥……………………………………………………… 138
小雅·我行其野………………………………………………… 140
小雅·斯干……………………………………………………… 142
小雅·無羊……………………………………………………… 146
小雅·小宛……………………………………………………… 149
小雅·谷風……………………………………………………… 152
小雅·蓼莪……………………………………………………… 154
小雅·大東……………………………………………………… 156
小雅·四月……………………………………………………… 160
小雅·北山……………………………………………………… 163
小雅·無將大車………………………………………………… 165
小雅·信南山…………………………………………………… 166
小雅·青蠅……………………………………………………… 169
小雅·都人士…………………………………………………… 170
小雅·瓠葉……………………………………………………… 173
小雅·苕之華…………………………………………………… 174
小雅·何草不黃………………………………………………… 175
大雅·文王……………………………………………………… 177
大雅·綿………………………………………………………… 181
大雅·生民……………………………………………………… 186
周頌·天作……………………………………………………… 191
周頌·我將……………………………………………………… 192
周頌·思文……………………………………………………… 193
周頌·臣工……………………………………………………… 194
周頌·噫嘻……………………………………………………… 196
周頌·豐年……………………………………………………… 197
周頌·武………………………………………………………… 198
周頌·閔予小子………………………………………………… 199
周頌·敬之……………………………………………………… 201
商頌·玄鳥……………………………………………………… 203
《楚辭》賞析
楚辭·離騷……………………………………………………… 207
九歌·東皇太一………………………………………………… 233
九歌·東君……………………………………………………… 235
九歌·湘君……………………………………………………… 238
九歌·湘夫人…………………………………………………… 242
九歌·云中君…………………………………………………… 245
九歌·河伯……………………………………………………… 247
九歌·大司命…………………………………………………… 249
九歌·少司命…………………………………………………… 252
九歌·山鬼……………………………………………………… 255
九歌·國殤……………………………………………………… 258
九歌·禮魂……………………………………………………… 260
楚辭·天問……………………………………………………… 261
九章·橘頌……………………………………………………… 287
楚辭·九辯……………………………………………………… 290
參考文獻…………………………………………………………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