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做研究和做研究者
萬維鋼
你想不想做個研究者?你不一定非得在學術界,現(xiàn)在各行各業(yè)都需要人搞研究,研究能力是一種很稀缺的能力。但我說的也不是把研究僅僅作為一項技能或者一份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而是把研究者作為你的一個身份認同。
研究者是現(xiàn)代社會最酷的身份之一,因為你要探索未知,你要生產知識。當人們發(fā)生爭論的時候,他們會重點參考你的結論。你的名字可能會跟一個新發(fā)現(xiàn)一起被人記住。這不比在某個小單位擁有一點小權力、吃過很多美食、去過很多地方旅游高級多了嗎?
我是從讀書開蒙那時候起就打定主意做個研究者,但我是當上研究者之后才學會了做研究。酷的職業(yè)就是這樣,它自帶入門吸引力,然后需要你不斷修行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門道,正如你只有先成為足球運動員才能學會踢球。
那到底怎么做研究呢?
你手里這本《研究的方法》,就是寫給新手的指南。對中國讀者來說,這本書的一個有意思之處是兩位作者都是專門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海外漢學家:墨磊寧是斯坦福大學歷史學教授和古根海姆研究員,雷勤風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教授。
如你所能想見,這本書說的不是自然科學研究的技術這里沒講怎么設計實驗、推導公式、使用統(tǒng)計方法那些,也沒怎么談論科學方法。此書最初的目標讀者是墨磊寧和雷勤風在大學帶的學生,他們是未來的人文學科研究者。但是正如兩位作者所說,書中各種觀點和各項練習,都可以應用在商業(yè)、新聞、藝術、設計、工程、社區(qū)建設和創(chuàng)業(yè)等各個領域,可以說是一套通用的攻略。
而在我看來,此書最大的價值還不是它講出了研究者的成長路線圖,而是描繪了一套自內而外的心法。這套心法將決定你研究水平的高度和研究成果的分量,所以對理工科的研究者也很有幫助。
做研究也是一場修行,你得有悟性才行。
你最需要領悟的一個東西,在這本書里叫難題(problem)。這個概念在中國學術圈有個更別致的說法,叫問題意識。
以我之見,只有抓住問題意識,你做研究才算是開悟了。
墨磊寧和雷勤風這本書最值得贊賞的地方,就是它強調要自內而外,從追問自己的內心出發(fā),去做真正的難題。它的核心指導思想叫作以自我為中心的研究(Self-Centered Research)。
前方的路線圖大約可以分為五步:話題 問題 難題 項目 入圈。
其實這是一套心法而不只是技法。抓住了心法,技法都只不過是細節(jié)問題。你可以自己從書中學習技法,我這里重點講講心法。
一切的出發(fā)點,我以為,可以用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寫在他的自傳開頭的一段話概括:
在我的生命中,有三種簡單而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探求,以及對人類苦難難以忍受的憐?憫。[1]
這是智識分子的三個驅動,也是我們做研究的動力。這是赤子之心。
因為你渴望愛和被愛,你就要成為一個可愛的人,所以你要提升自己。而做研究,恰恰就是擴大自身內核、一邊自我發(fā)現(xiàn)一邊自我實現(xiàn)的好辦法。
因為你天生就有好奇心,所以你自動就想要尋求知識。這里有個謎題,大家都不知道答案,這就是你的挑戰(zhàn)和召喚。
而人文學者做研究要想做出高水平來,要想抓住問題意識,那就必須有第三個驅動,對人類苦難難以忍受的憐憫。我們?yōu)槭裁捶堑醚芯拷洕鷮W、政治學和社會學這些?因為世界上有人在受苦。這個世界不應該就這樣了,我們得研究怎么改變它。
你看這跟中國張載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一個意思。這些話聽起來有點中二,等你成了真正的研究者之后你應該很不好意思談論這些,但恰恰是這個赤子之心才能讓你做出好研究來。
第一步是話題(topic)。話題是設定的研究領域。
想象你是個穿越小說的主角,話題就是你的開場環(huán)境設定。你出于一個可能非常偶然的原因穿越到這里,看看周圍的人和事都覺得挺新鮮,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不喜歡,但你打算在這里生活一段時間。
比如你上了一門講信息學的課,你要做個跟信息學有關的研究,這就是話題。話題是個非常寬泛的東西,信息學包羅萬象,你該做哪一點研究呢?
這時候先不要急于確定研究項目,也就是你的選題。你都不知道這里是怎么回事兒,怎么做研究?墨磊寧和雷勤風的一個警告是不要陷入縮小范圍陷阱,也就是不要隨便選擇一個小話題就開干。
你要做的不是縮小范圍,而是四處探索。
第二步是問題(question)。提問題是你探索的方式。
比如你的話題是二戰(zhàn)后盟軍對德國戰(zhàn)犯的紐倫堡審判,為了充分了解這個話題,你需要問很多很多問題
哪些國家參與了審判?這些國家派誰作為代表出席?這些代表是如何選出來的?他們在審判期間各自的角色是什么?有人拒絕參加嗎?誰是評審?
這些問題大多你隨便搜索一下就有答案,這些不是研究對象。這是你對知識的探求。這是主角在充分解鎖新地圖。你問得越多,了解就越多,你就更有可能問出高明的問題來。
問了一大堆問題之后,主角意識到眼前有個大麻煩:自家的家業(yè)屢屢受到一個強大對手的打擊,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主角決心為家族做點事。
這就引出了第三步,難題(problem)。
這是全書最不容易理解的一步。
二流研究者寫論文和經費申請報告都會例行公事地談論一番他那個研究項目的重大意義。其實你非要說的話,什么項目都可以有重大意義。剛果民主共和國發(fā)行郵票的歷史也有重大意義,可你感興趣嗎?
難題很可能不是你真正的研究對象,而是你為什么要選那個對象。難題是刺激你孜孜不倦地在這個領域思考的那個東西。
穿越主角被人打壓的感覺很不好受。為什么對手的實力那么強,你家的實力那么弱呢?像這樣讓你不想都不行、百爪撓心的問題,就是你研究的出發(fā)點。
咱們中國學者把它稱為問題意識。這個詞最初來自法語problématique,中國學者用得比美國人和法國人都順溜。問題意識的字面含義是一系列問題的集合,研究者用它的意思則是,是什么,讓你非得做這些研究的?
華東師范大學的蕭延中教授,2018年給研究生開了一門課叫《如何寫好一篇學術論文》,其中重點講了問題意識[2]。他說:
我們所說的問題意識通常是在骨子里關涉全局性的某種深度焦慮和切膚感悟。
蕭延中舉了幾個例子:
- 韋伯問題:為什么資本主義最早發(fā)生在歐洲,而不是其他一些地方?
- 錢學森問題:1949年以后中國為什么罕有培養(yǎng)出國際一流的頂尖人才?
- 林毓生先生說自己一生的研究都是基于這個問題意識:自由主義為什么在中國沒能扎下根來?
這些是無數學者窮盡一生想要回答的問題。你要問一個真懂行的人,可能會把他給問哭的。
問題意識往往都比較大,不適合作為一篇論文的選題。但你的研究項目一定要是某個問題意識的一部分,它才有生命力。
比如你是研究明史的,你的一個選題是晚明工商業(yè)到底有沒有資本主義萌芽,這就非常有意思,因為它明顯跟韋伯問題有關系。如果你能證明晚明有資本主義萌芽,那也許資本主義發(fā)生在歐洲就只不過是個偶然事件;如果你發(fā)現(xiàn)晚明雖然工商業(yè)挺發(fā)達,但是不能叫資本主義萌芽,那就說明中國跟歐洲可能有一些系統(tǒng)性的差異。像這樣的論文發(fā)表出來,大家肯定都感興趣。
對比之下,蕭延中講了一則趣聞,說有個歷史系學生的畢業(yè)論文選題是洪秀全究竟有沒有胡子,這似乎就是個沒有問題意識的無聊問題。
墨磊寧和雷勤風說難題是分散的小問題背后,藏著的一個驅動你研究的深層動力其實也就是問題意識。
有了問題意識,你的研究才有了根,你才是個立得住的人。
[1].
這段話的一個流行的翻譯版本把 love 譯成了愛情,結合上下文可知,那是一個錯誤的譯法。
[2].
蕭延中:《什么是問題意識?如何培養(yǎng)問題意識?》,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644.html,2023年9月4日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