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中國傳統(tǒng)色彩為入手,以故宮博物院官方授權館藏的220多張高清清代宮廷服飾圖庫為載體,同時提取220個中國傳統(tǒng)色配色色環(huán),以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色彩文化和服飾文化之美。
一
故宮博物院藏品多達180萬件以上,大多為清官遺留,宮廷特色鮮明。在門類眾多的藏品里,服飾織繡類近18萬件,約占十分之一。這么多的衣服、冠履、配飾、絳帶及服飾材料等,原本就是宮廷定制的。
在數量巨大、種類齊全的宮廷服飾及衣料中,最重要的是16000余件成衣和40000余件衣料。成衣大部分為帝后專用,不少是帝后用過的,有些衣服領口處掛有黃紙墨書的標簽,好像現在衣服的商標。有的黃簽上寫有“世祖”“圣祖”“高宗”的字樣,一看就知道是順治、康熙、乾隆皇帝用過的。
在40000余件衣服材料中,依圖定制的專用袍料褂料10000余件,匹料30000余件。所謂袍料褂料,即嚴格按照皇帝審閱的款式、紋樣、色彩、尺寸的圖樣織造,到時裁剪縫合即可,如同現代產品的零部件組合。如果把30000余件匹料換算成現在的度量,1匹等于10丈,1丈等于10尺,1尺約等于0.33米,那么30000件匹料等于多少米?宮廷檔案記載,康熙元年(1662年),杭州織造織辦緞、綢、綾、羅、紗4000多匹;康熙五十年(1711年),江寧織造織辦緞、綢、紗3700多匹,蘇州織造織辦2700多匹,杭州織造織辦6000多匹,三處合計16400多匹?梢妼m廷所用、所藏匹料數量之巨;蕦m里有內務府,內務府下有廣儲司,廣儲司里僅存放成衣及各種衣料的庫房就有六處。
二
至于一般公私收藏,服飾織繡類較為稀缺。衣服為日常實用消耗品,除了皇帝,誰會藏而不穿或穿過了再收藏起來呢?除了皇帝,誰會織造這么多穿不完、用不盡的衣服和衣料呢?且服飾材質又與青銅、玉石、陶瓷等完全不同,不論在地下還是地上,均不易保存。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絲綢和服飾的歷史已有5000多年,但極難看到原初的樣貌,尤其是難以尋覓到色澤的原狀。在這種情況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么多原模原樣的宮廷服飾就極其珍貴了。
不過,故宮博物院的服飾織繡藏品也有很大的局限。曾經的故宮既是明朝皇宮,又是清朝皇宮,但宮廷遺留服飾不僅沒有明朝以前的,明朝的也少之又少,絕大部分為清官的。好在任何物質生產,總是一個繼承、累積、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何況宮廷服飾與最高的權力中樞、最大的財富集團、最好的織造機構的聯系更加緊密,與服飾織繡相關的蠶桑、染織、制作、服飾制度、款式、紋樣、材質、色彩等內容很豐富,即使只是清代的織造,也一定內含千百年來服飾歷史的傳承和變化。因此,故宮博物院所藏種類齊全、數量巨大、保存完好的清官服飾織繡,依然具有特殊的價值。
郭浩,文化學者,文創(chuàng)投資人。前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訪問學者,現正從事中國傳統(tǒng)色彩美學的研究和普及、中國美學的新創(chuàng)作,已出版的著作包括《中國傳統(tǒng)色:故宮里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tǒng)色:色彩通識100 講》《中國傳統(tǒng)色(青少版)》《中國傳統(tǒng)色:國民版色卡》《中國傳統(tǒng)色:國色山河》《中國傳統(tǒng)色:敦煌里的色彩美學》等。 李文儒,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歷任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司長,中國文物報社社長、總編輯,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已出版的著作包括《故宮院長說故宮》《紫禁城六百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