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炎熱干燥的熱帶沙漠,到大洋深處的荒涼島嶼,鳥類忙碌而自由的身影無處不在。在覓食、社交、求偶、育兒,乃至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它們表現出多樣化的行為與高度的靈活性,為人類提供了理解進化、反觀自身的新途徑。本書在進化論的語境中繪制出全球鳥類私生活的豐富圖景,收錄150幅彩色照片、科學圖例和水彩插畫,為我們呈現了鳥類各種獨特行為的含義。與此同時,作者也記錄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觀鳥愛好者觀察、研究鳥類的故事,以及人們?yōu)榱苏萨B類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鳥類以其豐富多樣的行為和驚人的適應性,不斷刷新我們對地球生命的認知。它們會制造工具、給伴侶贈送禮物、幫親戚照料后代,也會偷竊、綁架、相互欺騙。它們的種種行為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含義?
《怎樣理解一只鳥》是一部聚焦于鳥類行為的精彩科普圖文書,它從覓食、環(huán)境適應能力、求偶、繁殖、社交等方面,全景式地描繪了全球鳥類的復雜生活。作者童文菲博士具有扎實的專業(yè)背景,她不僅以簡明通俗的科學語言介紹相關領域的經典知識,還為我們揭示了世界各地的鳥類學家,特別是女性學者的前沿研究成果。書中包含大量攝影作品和科學圖例,以及多幅刻畫鳥類行為細節(jié)的水彩插畫。
本書幫助讀者從進化的角度理解鳥類,并鼓勵身在城市的我們觀察鳥類,從而為科學研究積累更多的基礎數據和案例。
乍一看,鳥類似乎是一種活生生的適應性悖論。與其他類群的動物相比,它們的種間區(qū)別極小。無須耗費太多力氣,我們就可以輕松地掌握鳥類的概念 :它們都有兩條腿、一對翅膀(盡管有些種類的翅膀很小且失去了飛行功能)、一支用來解決所有飲食需求的喙,以及羽毛。我們不妨將鳥類的身體構造相似性與哺乳動物或其他脊椎動物展示出來的多樣性進行對比。在形態(tài)學的其他方面,鳥類的種間差異也是極小的。從體型上看,zui小的吸蜜蜂鳥(Mellisuga helenae)和zui大的鴕鳥(Struthio)似乎差距很大,但與哺乳動物中的鼩鼱(Soricidae)和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 或魚類中的侏儒蝦虎魚(Trimmatom nanus)和鯨鯊(Rhincodon typus)比起來,那可就是微不足道了。同樣,鳥類產卵的方式也幾乎是千篇一律,而爬行類、魚類、兩棲類,甚至是哺乳類都具有多樣的繁殖系統。
盡管多樣性有限,但鳥類在生物圈中的活動范圍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要廣。它們造訪北極和南極,遍布于世界上所有的海洋,在zui偏遠的島嶼上繁殖,也能出現在zui炎熱和zui干燥的沙漠之中。有記錄顯示,在喜馬拉雅山脈,黃嘴山鴉(Pyrrhocorax graculus)在超過 6 000米的海拔繁殖;而在英國約克郡的一座煤礦,與全球人類居住區(qū)密切相關的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靠著礦工提供的面包屑,在地下640米處繁殖。據報道,帝企鵝(Aptenodytes forsteri)可在南極海域下潛到550米的深度,而黑白兀鷲(Gyps rueppelli)能在超過11 000米的高度飛行,比任何一架飛機都要高。
人們認為,雖然所有鳥類的身體結構基本相同,但它們獲得成功并廣泛分布的關鍵在于羽毛的進化給早期鳥類帶來了非凡的靈活性。盡管這是一種普遍的觀點,但形態(tài)適應只是鳥類故事的一部分,而且是有限的一部分。我們還需要用行為適應來進一步理解它們。鳥類與我們有許多共同的特點,這使它們成為理解進化、多樣性和行為適應的絕佳對象。許多物種總是十分惹眼,并且在白天zui為活躍;視覺和聽覺是鳥類進行交流的主要感官模式,與人類一樣。不僅如此,大多數鳥類還有類似于人類的繁殖過程:一對親鳥建造一個鳥巢(家),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共同養(yǎng)育一個家庭。在某些情況下,鳥類甚至還有離婚和婚外情的狀況。
這本書融合了許多有趣的故事,講述了鳥類行為的多種方式,引導我們理解適應性。童文菲的文字活潑生動,穿插著奇聞逸事和親身經歷,將經典的案例和zui新的研究結合在一起,繪制出一幅引人入勝的精彩畫卷,并且將繼續(xù)加深我們對鳥類行為多樣性和豐富性的認識。這里所描述的杰出適應性既來自奇特而極端的環(huán)境,也來自世界各地的城市觀鳥愛好者所熟悉的那些鳥類。我希望,這種多樣性和可及性能夠激勵該領域的新一代研究。(本?謝爾頓/文)
童文菲(Wenfei Tong),美國生物學家、保護工作者。出生于新加坡,自12歲開始觀鳥。先后就讀于普林斯頓大學和牛津大學,后獲哈佛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目前在該校任助理研究員。著有《怎樣理解一只鳥》《鳥類之愛:鳥兒的家庭生活》,通過寫作、繪畫、攝影、教學、演講及自然導賞,與公眾分享她對大自然和科學的熱愛。
引言
1? 尋找食物
2? 社交的鳥類
3? 求偶
4? 家庭生活
5? 應對危險
6? 應對氣候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