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建筑史》介紹了20世紀眾多的著名建筑物,其豐富多元的建筑風格,從新藝術運動和包豪斯到后現代主義和當下最新趨勢,可謂絢麗多彩。書中探討了工業(yè)化如何為建筑帶來了新任務、新技術、新建造者和新思維,以及現代建筑風格如何在技術、建造者和社會風貌的影響中形成和發(fā)展;介紹了格羅皮烏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賴特、阿爾托等最舉足輕重的建筑大師們,他們開創(chuàng)性的建筑作品至今仍散發(fā)歷久彌新的魅力。
百科全書會讓人迷失在知識的叢林,而這部簡明的建筑史是幫助讀者走出知識迷宮的一條紅繩。
URBANUS都市實踐 王輝
1. 著名的德國貝克通識文庫精選之作,一部簡明而沉甸甸的建筑史。
2. 帶你領略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圣家族大教堂、希爾住宅、包豪斯校舍、朗香教堂、威利茨住宅、流水別墅、西格拉姆大廈、布里翁墓園、里約熱內盧城市規(guī)劃……
3. 帶你讀懂五花八門的建筑流派及其風格:從歷史主義到新藝術運動和包豪斯,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從高技派到自然的建構主義。
4. 栩栩如生的歷史,格羅皮烏斯、柯布西耶、賴特、密斯·凡·德·羅、賴特、阿爾托……,建筑大師們相互爭論、影響、公開較量,用各自的建筑作品書寫新時代背景之下的人類新需求。
導論節(jié)選:
這本書非常簡短,但提綱挈領地為我們21世紀的讀者總結了20世紀15個至今仍然有用的話題。以首尾兩章為例,20世紀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面對歷史范式,20世紀的最后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面對技術帶來的可能性。這難道不是在我們21世紀初依然在糾結、21世紀末更要找到答案的問題嗎?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這個世紀似乎又要重新走一遍書中15個章節(jié)的歷程。這也應對了歷史雖然有驚人的相似,但絕不是簡單的重復的老生常談。在此意義上,這本歷史小書的首要價值是它能夠帶給我們關于當下的思考。
德國知名出版社選擇這本書作為通識讀物,除了考慮作者的學術地位的可信度,還離不開對作者寫作功底的認可,這點即使是透過中文翻譯也能體會到。以有機建筑一章為例,首先它的出場被安排在二三十年代的城市理念之后,而在上一章的結尾正好講到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廣畝城市,這樣在新的一章中賴特率先登場就自然而然。這種像導演拍戲式的安排其實在上一章中就出現了,因為上一章的開始是柯布西耶那個令人詬病,非常機械地破壞了巴黎的規(guī)劃,而在它與賴特的反城市的廣畝城市之間,作者又插入了柯布西耶貌似很有機的阿爾及爾規(guī)劃。這樣雖然在這一章中只字未提有機,卻已為下一章埋下了伏筆。而在下一章中,20世紀建筑史中的有機理念也絕不為賴特獨有,作者很有技巧地先讓一位歐洲的賴特崇拜者賽維出場,然后引出一系列歐洲的實踐:安東尼·高迪(Antoni Gaudí)、凡·德·維爾德、雨果·哈林(Hugo Haring),最后落筆在漢斯·夏。℉ans Scharon)和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兩個重量級人物,筆墨雖然不多,但這不僅僅能把一個學理脈絡講得非常清楚,還把建筑師之間在細微之處的區(qū)別(例如夏隆和阿爾托對材料使用的不同方法)寫了出來。這樣的寫法,對于已經比較了解20世紀建筑史的讀者而言,還是有新的信息的。
另一方面,歷史也會隨著新的信息的不斷涌現而有意無意地掩埋掉許多當年的紅人。例如同樣出現在有機建筑這章中的哈林,是國際現代建筑協(xié)會(CIAM)和20世紀20年代柏林表現主義建筑團體指環(huán)(Der Ring)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的有機建筑理論在當年很突出,但后來在英語的建筑史中逐漸失去了聲音。這次他在德國人寫的史書中又復活了,而且還用了近一頁的篇幅引用了他的《通往形式之路》(Wege zur Form)中的一個段落。在這本體量極小的書中,經常會出現類似這樣的原文引用,作者直接把歷史的當事人推到臺前,讓讀者來判別。這種在小體量中對高信息容量的寫作把控力,使口袋書有了沉甸甸的歷史。
作為一套通識圖書中的一本,面向的還是沒有多少建筑知識的普羅大眾,這本書是否高深了些?即使答案是是,也不會妨礙對它的閱讀。因為它所涉及的內容算是現代建筑的基本知識點,如果連這些基礎都不太具備,也很難進入理解現代建筑的下一個進階。好在胡澤教授的簡明寫法使這個門檻并不難邁,因為他把每一個門檻設得都不是很高,甚至還可以說,沒有門檻,只有門牌。對于沒有任何建筑史基礎知識的讀者而言,只要遇到門牌就可以了,完全可以借助互聯網工具,找到文中所涉及的建筑的海量圖片信息,粗略地領會這些圖片的內容,幾乎不需要再看這本書以外的任何文字。在這個意義上,這本書可以被理解為一個比較系統(tǒng)化的詞條,但不是百科全書,因為百科全書會讓人迷失在知識的叢林,而一部簡明的建筑史則是幫助讀者走出知識迷宮的一條紅繩。
URBANUS都市實踐 王輝
【德】諾伯特·胡澤(Norbert Huse, 1941-2013年),慕尼黑工業(yè)大學藝術史教授,2001年榮獲德國歷史遺跡保護最高獎申克爾戒指金獎(Karl-Friedrich-Schinkel-Ring )。主要著作有:《1918-1933年新建筑:魏瑪共和國時期的現代建筑風格》(1975年),《勒·柯布西耶》(1976年),《慕尼黑藝術簡史》(2004年)和《威尼斯:水下之城的建造藝術》(2005年),等等。
第一章 走出歷史主義
第二章 新藝術運動
第三章 世紀之交的芝加哥
第四章 從德意志制造聯盟到包豪斯
第五章解放的居住
第六章國際風格
第七章 現代主義之困
第八章 二三十年代的城市理念
第九章有機建筑
第十章19451960年
第十一章CIAM奧特洛會議
第十二章后現代主義
第十三章參與VS獨立
第十四章現代主義中的歷史
第十五章技術作為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