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書由中醫(y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shù)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2.所選醫(yī)籍,多為醫(y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jīng)典醫(yī)籍,占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地位。3.所選醫(y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yán)謹(jǐn)?,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4.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diào)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dǎo)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本書據(jù)明·嘉靖辛丑年(1541)木刻本整理。全書共15卷,全面介紹了張子和汗、吐、下三法的學(xué)術(shù)見解和各科多種病癥的臨床實踐,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論述和創(chuàng)見,并附較多驗案。本書內(nèi)容實用性強,對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有啟發(fā)。本次整理新增方劑索引,便于讀者查閱。
張子和,名從正,字子和,號戴人,約生于公元1151年(金·天德三年),卒于公元1231年(金·正大八年),享年約80歲。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蘭考縣)人。張子和是金代大醫(yī)學(xué)家,在醫(yī)學(xué)理論上有很多創(chuàng)見,對后世有很大影響,為金元四大家之一,是攻邪派的開山。
卷一 / 1
儒門事親一 / 3
七方十劑繩墨訂 一 / 3
指風(fēng)痹痿厥近世差玄說 二 / 9
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 三 / 16
瘧非脾寒及鬼神辨 四 /20
小兒瘡皰丹癮疹舊弊記 五 /23
證婦人帶下赤白錯分寒熱解 六 /26
霍亂吐瀉死生如反掌說 七 /29
目疾頭風(fēng)出血最急說 八 / 31
過愛小兒反害小兒說 九 /34
服藥一差轉(zhuǎn)成他病說 十 / 37
卷二 / 41
儒門事親二 /43
偶有所遇厥疾獲瘳記 十一 /43
攻里發(fā)表寒熱殊途箋 十二 / 46
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 十三 /49
凡在上者皆可吐式 十四 /52
凡在表者皆可汗式 十五 /56
凡在下者皆可下式 十六 /60
推原補法利害非輕說 十七 /65
證口眼斜是經(jīng)非竅辨 十八 /69
疝本肝經(jīng)宜通勿塞狀 十九 /72
五虛五實攻補懸絕法 二十 /78
卷三 / 81
儒門事親三 /83
喉舌緩急砭藥不同解 二十一 /83
五積六聚治同郁斷 二十二 /85
斥十膈五噎浪分支派疏 二十三 /89
飲當(dāng)去水溫補轉(zhuǎn)劇論 二十四 /92
嗽分六氣毋拘以寒述 二十五 /94
九氣感疾更相為治衍 二十六 /98
三消之說當(dāng)從火斷 二十七 /104
蟲之生濕熱為主訣 二十八 /109
補論 二十九 / 113
水解 三十 / 117
卷四 / 119
治病百法一 / 121
風(fēng) 一 / 121
暑 二 / 121
濕 三 /122
火 四 /122
燥 五 /122
寒 六 /123
解利傷寒 七 /123
風(fēng) 八 /125
痹 九 /125
痿 十 /125
厥 十一 /126
十二 /126
瘧 十三 / 127
泄利 十四 /127
疳利 十五 /128
臟毒下血 十六 /128
下利膿血 十七 /128
水泄不止 十八 /128
痔漏腫痛 十九 /129
霍亂吐瀉 二十 /129
大便滯 二十一 /130
五種淋瀝 二十二 /130
酒食不消散 二十三 /130
酒食所傷 二十四 / 131
沉積水氣 二十五 / 131
諸積不化 二十六 / 131
骨蒸熱勞 二十七 / 131
虛損 二十八 /132
上喘中滿 二十九 /132
一切涎嗽 三十 / 133
咳嗽 三十一 / 133
咳逆 三十二 / 133
風(fēng)痰 三十三 / 133
咯血衄血嗽血 三十四 /133
消渴 三十五 /134
雷頭 三十六 /134
頭痛不止 三十七 /134
兩目暴赤 三十八 /135
目腫 三十九 /135
病目經(jīng)年 四十 /135
風(fēng)沖泣下 四十一 /135
風(fēng)蛀牙疼 四十二 /135
口瘡 四十三 /136
喉閉 四十四 /136
癭 四十五 /136
背疽 四十六 /136
瘰疬 四十七 / 137
便癰 四十八 / 137
惡瘡 四十九 / 137
下疳 五十 /138
卷五 / 139
治病百法二 / 141
瘡癤瘤腫 五十一 / 141
瘡腫丹毒 五十二 / 141
凍瘡 五十三 /142
金瘡 五十四 /142
誤吞銅鐵 五十五 /143
魚刺麥芒 五十六 /143
蛇蟲所傷 五十七 / 144
杖瘡 五十八 / 144
禁蝎 五十九 / 144
落馬墜井 六十 / 144
婦人月事沉滯 六十一 /145
血崩 六十二 /145
腰胯疼痛 六十三 /145
頭風(fēng)眩運 六十四 / 146
經(jīng)血暴下 六十五 / 146
赤白帶下 六十六 / 146
月事不來 六十七 / 146
婦人無子 六十八 /147
小產(chǎn) 六十九 /147
大產(chǎn) 七十 /148
產(chǎn)后心風(fēng) 七十一 /148
乳汁不下 七十二 /148
產(chǎn)后潮熱 七十三 /148
乳癰 七十四 /149
雙身大小便不利 七十五 /149
雙身病瘧 七十六 /149
雙身傷寒 七十七 /149
身重喑痖 七十八 /150
懷身入難 七十九 /150
眉煉 八十 /150
牙疳 八十一 /150
夜啼 八十二 / 151
丹瘤 八十三 / 151
疳眼 八十四 / 151
身瘦肌熱 八十五 / 151
大小便不利 八十六 /152
久瀉不止 八十七 /152
通身浮腫 八十八 /153
發(fā)驚潮搐 八十九 /153
拗哭不止 九十 /153
身熱吐下 九十一 /154
風(fēng)熱涎嗽 九十二 /154
水瀉不止 九十三 /154
瘡疥風(fēng)癬 九十四 /154
甜瘡 九十五 /154
白禿瘡 九十六 /155
瘧疾不愈 九十七 /155
腰痛氣刺 九十八 /155
赤瘤丹腫 九十九 /156
瘡皰癮疹 一百 /156
卷六 / 157
十形三療一 /159
風(fēng)形 /159
因驚風(fēng)搐 一 /159
風(fēng)搐反張 二 /160
飧泄 三 /160
因風(fēng)鼻塞 四 /160
風(fēng)痰 五 / 161
癩 六 / 161
手足風(fēng)裂 七 /162
胃脘痛 八 /162
搐搦 九 /162
面腫風(fēng) 十 /163
驚風(fēng) 十一 /163
風(fēng)溫 十二 /163
風(fēng)水 十三 / 164
小兒風(fēng)水 十四 / 164
腎風(fēng) 十五 /165
勞風(fēng) 十六 /166
中風(fēng) 十七 /166
暑形 /166
中暑 十八 /166
瘧 十九 /167
火形 /167
馬刀 二十 /167
項瘡 二十一 /168
代指痛 二十二 /168
瘰疬 二十三 /169
咽喉腫塞 二十四 /169
舌腫 二十五 /169
腰胯痛 二十六 /170
狂 二十七 /170
痰厥 二十八 / 171
滑泄乾嘔 二十九 / 171
笑不止 三十 /172
隔食中滿 三十一 / 173
目盲 三十二 / 173
小兒悲哭不止 三十三 / 173
小兒手足搐搦 三十四 / 173
目赤 三十五 /174
沙石淋 三十六 /174
膏淋 三十七 /176
二陽病 三十八 /176
小兒面上赤腫 三十九 /176
頭熱痛 四十 / 177
勞嗽 四十一 / 177
勞嗽咯血 四十二 /178
吐血 四十三 /178
嘔血 四十四 /178
因藥燥熱 四十五 /179
肺癰 四十六 /179
痿 四十七 /180
口瘡 四十八 /180
虛勞 四十九 / 181
心痛 五十 / 181
傷寒極熱 五十一 /182
失笑 五十二 /182
赤目 五十三 /182
目 五十四 /182
皰后嘔吐 五十五 /183
熱厥頭痛 五十六 /183
產(chǎn)前喘 五十七 /184
血崩 五十八 /184
婦人二陽病 五十九 /185
月閉寒熱 六十 /185
惡寒實熱 六十一 /185
遇寒手熱 六十二 /186
嘔逆不食 六十三 /186
痤癤 六十四 /187
牙痛 六十五 /187
淋 六十六 /187
口臭 六十七 /187
濕形 /188
疝 六十八 /188
水疝 六十九 /188
留飲 七十 /188
黃疸 七十一 /189
黃病 七十二 /190
病發(fā)黃 七十三 /190
水腫 七十四 /190
涌水 七十五 /190
停飲腫滿 七十六 / 191
濕痹 七十七 / 191
屈膝有聲 七十八 /193
白帶 七十九 /193
濕嗽 八十 /194
瀉兒 八十一 /194
濕癬 八十二 /195
濕瘡 八十三 /195
泄瀉 八十四 /196
洞泄 八十五 /196
大便少而頻 八十六 /198
暑泄 八十七 /198
腹?jié)M面腫 八十八 /198
卷七 / 199
十形三療二 /201
燥形 /201
臂麻不便 八十九 /201
大便燥結(jié) 九十 /201
孕婦便結(jié) 九十一 / 202
偏頭痛 九十二 / 202
腰胯痛 九十三 / 203
寒形 / 205
因寒腰強不能屈伸 九十四 / 205
寒疝亦名水疝 九十五 / 205
感風(fēng)寒 九十六 /206
凍瘡 九十七 / 207
寒痰 九十八 / 207
瀉利惡寒 九十九 / 207
內(nèi)傷形 / 208
因憂結(jié)塊 一百 / 208
病怒不食 一百一 / 208
不寐 一百二 / 209
驚 一百三 / 209
兒寐不寤 一百四 /210
孕婦下血 一百五 /210
收產(chǎn)傷胎 一百六 /210
懷恐脅痛 一百七 / 211
背疽 一百八 /212
肺癰 一百九 /212
咽中刺塞 一百十 /212
誤吞物咽中 一百十一 /213
腸下血 一百十二 /213
水腫睪丸 一百十三 /213
伏驚 一百十四 /214
外傷形 /215
孕作病治 一百十五 /215
杖瘡 一百十六 /215
落馬發(fā)狂 一百十七 /216
太陽脛腫 一百十八 /216
足閃肭痛 一百十九 /217
膝肭跛行 一百二十 /217
杖瘡入水 一百二十一 /217
卷八 / 219
十形三療三 /221
內(nèi)積形 /221
傷冷酒 一百二十二 /221
心下沉積 一百二十三 /221
茶癖 一百二十四 /221
腹脹水氣 一百二十五 / 222
痃氣 一百二十六 / 222
胸膈不利 一百二十七 / 222
冷疾 一百二十八 / 223
積塊 一百二十九 / 223
肥氣積 一百三十 / 224
伏瘕 一百三十一 / 224
停飲 一百三十二 / 224
積氣 一百三十三 / 225
沉積疑胎 一百三十四 / 225
是胎非積 一百三十五 /226
外積形 / 226
瘤 一百三十六 /226
膠瘤 一百三十七 / 227
癭 一百三十八 / 227
痔 一百三十九 / 227
卷九 / 229
雜記九門 /231
誤中涌法 /231
嗽 /231
疥 /231
赤目 /231
感風(fēng)寒 /231
誤中寒涼 / 232
經(jīng)閉 / 232
下血 / 232
痢 / 232
臨變不惑 / 232
涌法 / 232
涌嗽 / 233
當(dāng)禁不禁 病愈后犯禁而死 / 234
不忌反忌 / 234
不忌口得愈 / 234
不可忌口 / 235
高技常孤 / 235
群言難正 / 236
謗吐 / 236
謗三法 / 236
謗峻藥 / 236
病人負德,愈后吝財 / 237
同類妒才,群口誣戴人 / 238
卷十 / 239
撮要圖 /241
風(fēng)木郁之病 / 243
暑火郁之病 / 243
濕土郁之病 / 243
燥金郁之病 / 243
寒水郁之病 /244
初之氣 / 244
二之氣 / 244
三之氣 / 244
四之氣 / 244
五之氣 / 245
終之氣 / 245
風(fēng)木肝酸 達針 / 245
暑火心苦 發(fā)汗 / 245
濕土脾甘 奪針 / 245
燥金肺辛 清針 / 246
寒水腎咸 折針 / 246
大寒子上初之氣 / 246
春分卯上二之氣 / 246
小滿巳上三之氣 / 247
大暑未上四之氣 / 247
秋分酉上五之氣 / 247
小雪亥上終之氣 / 248
肝之經(jīng)足厥陰風(fēng)乙木 / 248
膽之經(jīng)足少陽風(fēng)甲木 / 248
心之經(jīng)手少陰暑丁火 / 248
小腸經(jīng)手太陽暑丙火 / 249
脾之經(jīng)足太陰濕己土 / 249
胃之經(jīng)足陽明濕戊土 / 249
心包絡(luò)手厥陰為母血 / 249
三焦經(jīng)手少陽為父氣 / 250
大腸經(jīng)手陽明燥庚金 / 250
肺之經(jīng)手太陰燥辛金 / 250
腎之經(jīng)足少陰寒癸水 / 250
膀胱經(jīng)足太陽寒壬水 /251
六門病證藥方 / 252
風(fēng)門獨治于內(nèi)者 / 252
暑門獨治于外者 / 252
濕門兼治于內(nèi)者 / 252
火門兼治于外者 / 253
燥門先治于內(nèi)后治于外者 / 253
《內(nèi)經(jīng)》濕變五泄 / 253
胃泄風(fēng)濕 / 253
脾泄暑濕 / 254
大腸泄燥濕 / 254
小腸泄熱濕 / 254
大瘕泄寒濕 / 254
金柜十全之法 / 254
金柜十全五泄法后論 / 256
卷十一 / 259
治病雜論 /261
風(fēng)論 /261
論火熱二門 / 264
濕熱門 / 268
風(fēng)門 / 269
濕門 / 276
寒門 /277
內(nèi)傷 /277
外傷治法 / 278
婦人風(fēng)門 / 279
火類門 / 280
濕門 / 282
寒門 / 282
半產(chǎn) / 283
小兒風(fēng)門 / 283
二火類 / 284
卷十二 / 289
三法六門 /291
吐劑 /291
三圣散 /291
瓜蒂散 /291
稀涎散 /291
蔚金散 /291
茶調(diào)散 / 292
獨圣散 / 292
碧云散 / 292
常山散 / 292
青黛散 / 292
汗劑 / 292
防風(fēng)通圣散 / 292
雙解散 / 293
浮萍散 / 293
升麻湯 / 293
麻黃湯 / 293
桂枝湯 / 293
下劑 / 294
導(dǎo)水丸 / 294
禹功散 / 294
通經(jīng)散 / 294
神丸 / 294
琥珀丸 / 295
益胃散 / 295
大承氣湯 / 295
小承氣湯 / 295
調(diào)胃承氣湯 / 295
桃仁承氣湯 / 295
玉井散 / 295
水煮桃紅丸 /296
無憂散 /296
泄水丸 /296
牛黃通膈丸 /296
四生丸 /296
內(nèi)托散 / 297
藏用丸 / 297
神芎丸 / 297
進食丸 / 297
牛黃白術(shù)丸 / 297
玉燭散 / 297
三和湯 / 297
丁香化癖散 / 297
抵當(dāng)湯 / 298
抵當(dāng)丸 / 298
十棗湯 / 298
除濕丹 / 298
利膈丸 / 298
三一承氣湯 / 299
大陷胸湯 / 299
小陷胸湯 / 299
握宣丸 / 299
風(fēng)門 / 299
防風(fēng)通圣散 / 299
防風(fēng)天麻散 / 300
防風(fēng)湯 / 300
祛風(fēng)丸 / 300
排風(fēng)湯 / 300
小續(xù)命湯 /301
消風(fēng)散 /301
川芎散 /301
搜風(fēng)丸 /301
當(dāng)歸川芎散 /301
愈風(fēng)餅子 / 302
疏風(fēng)丸 / 302
通頂散 / 302
胃風(fēng)湯 / 302
香芎散 / 302
鐵彈丸 / 302
暑門瘧附 / 303
白虎湯 / 303
桂苓甘露散 / 303
化痰玉壺丸 / 303
益元散 / 303
玉露散 / 304
石膏散 / 304
辰砂丹 / 304
溫脾丸 / 304
溫脾散 / 304
濕門嗽附 / 304
五苓散 / 304
葶藶?zāi)鞠闵?/ 305
白術(shù)木香散 / 305
大橘皮湯 / 305
神助散 / 305
桂苓白術(shù)丸 / 305
桂苓白術(shù)散 / 306
白術(shù)調(diào)中湯 / 306
寧神散 / 306
寧肺散 / 306
人參補肺散 / 306
白術(shù)湯 / 307
薏苡仁湯 / 307
益黃散 / 307
香連丸 / 307
火門 / 307
涼膈散 / 307
黃連解毒湯 / 307
瀉心湯 / 308
八正散 / 308
調(diào)胃散 / 308
三黃丸 / 308
芍藥皮丸 / 308
大金花丸 / 308
清涼飲子 / 309
黃連清心湯 / 309
犀角散 / 309
黃連木通丸 / 309
燥門 / 309
神功丸 / 309
脾約丸 /310
麻仁丸 /310
潤體丸 /310
寒門 /310
姜附湯 /310
四逆湯 /310
二姜湯 / 311
術(shù)附湯 / 311
大已寒丸 / 311
理中丸 / 311
平胃散 / 311
養(yǎng)脾丸 /312
兼治于內(nèi)者 /312
大柴胡湯 /312
小柴胡湯 /312
柴胡飲子 /312
防風(fēng)當(dāng)歸飲子 /312
白術(shù)湯 / 313
兼治于外者 / 313
桂苓湯 麻黃湯 升麻湯 /313
五積散 / 313
青衿散 / 313
獨治于內(nèi)者 / 313
陷胸湯 / 313
大黃丸 /314
備急丸 /314
枳殼丸 /314
蓮殼散 /314
木香檳榔丸 /314
導(dǎo)飲丸 /314
五香連翹散 /315
四物湯 /315
當(dāng)歸散 /315
又當(dāng)歸散 /315
葛根散 /315
定志丸 /316
檳榔丸 /316
小檳榔丸 /316
瞿麥散 /316
治氣積方 /316
獨治于外者 /316
青金散 /316
拔毒散 /316
水澄膏 / 317
魚膽丸 / 317
金絲膏 / 317
生肌散 /318
赴筵散 /318
麝香玉線子 /318
化癭丹 /318
通氣丸 /318
消毒散 /319
煮肝散 /319
枯瘤方 /319
小黃膏 /319
刀箭藥 /319
木香檳榔散 /319
陽起石散 / 320
鉛白霜散 / 320
雄黃散 / 320
化斑湯 / 320
調(diào)治 / 320
無比山藥丸 / 320
當(dāng)歸丸 /321
香薷湯 /321
石韋散 /321
妙功丸 /321
積水丸 /321
人參散 /321
茴香丸 / 322
七宣丸 / 322
人參調(diào)中湯 / 322
烏金散 / 322
沉香降氣丸 / 322
枳術(shù)丸 / 323
卷十三 / 325
劉河間先生三消論 / 327
神白散 /337
豬肚丸 /337
葛根丸 /337
胡粉散 /337
三黃丸 / 338
人參白術(shù)散 / 338
人參散 / 339
卷十四 / 341
治法心要 / 343
扁鵲華佗察聲色定死生訣要 / 343
診百病死生訣 第七 / 346
病機 / 350
標(biāo)本運氣歌 /351
辨十二經(jīng)水火分治法 /351
治病 / 352
六陳 / 352
十八反 / 352
運氣歌 / 352
五不及 / 353
斷病人生死 / 353
四因 / 353
五苦六辛 / 354
卷十五 / 355
世傳神效名方 / 357
瘡瘍癰腫 第一 / 357
口齒咽喉 第二 / 370
目疾證 第三 / 372
頭面風(fēng)疾 第四 /377
解利傷寒 第五 / 380
諸腰腳疼痛 第六 /381
婦人病證 第七 /381
咳嗽痰涎 第八 / 384
心氣疼痛 第九 / 386
小腸疝氣 第十 / 387
腸風(fēng)下血 第十一 / 388
小兒病證 第十二 /391
破傷風(fēng)邪 第十三 / 393
諸風(fēng)疾證 第十四 / 395
水腫黃疸 第十五 / 398
下痢泄瀉 第十六 / 400
諸雜方藥 第十七 / 400
辟谷絕食 第十八 / 403
儒門事親后序 跋 / 407
方劑索引 / 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