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孟加拉國,全稱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是誕生于一九七一年的年輕國家,同時也是擁有悠久歷史、獨特地理環(huán)境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南亞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目前排在世界人口大國的第八位(二〇一九年的人口統(tǒng)計為一億六千六百萬)。孟加拉地區(qū)曾在古代絲綢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當今我國提出共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倡議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中,孟加拉國更是重要參與者。
孟加拉國地處由喜馬拉雅山脈的水流向南沖積而成的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東、西、北三面與印度毗鄰,東南與緬甸接壤,南瀕孟加拉灣。自古以來孟加拉不是一個界定清晰的地區(qū),廣義的孟加拉地區(qū)包括目前孟加拉國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在內的以孟加拉民族為主要居民的區(qū)域,F(xiàn)代孟加拉人屬于歐羅巴人種,其主體是印度雅利安人一個分支的后裔。孟加拉民族的特征隨著孟加拉語自八世紀的產生而逐漸形成并顯現(xiàn)出來。受領土、語言、文化和宗教等多重因素影響,特別是伊斯蘭教興盛的作用,產生了穆斯林孟加拉人和非穆斯林孟加拉人兩種身份認同。英殖民時期(一七五七年至一九四七年),尤其是一九〇五年至一九一一年對孟加拉實施東西兩省分治,導致了整個孟加拉地區(qū)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成為明晰的政治類別,最終導致了一九四七年英殖民統(tǒng)治結束后的印巴分治,以及一九七一年孟加拉國的誕生。孟加拉民族現(xiàn)在大體一分為二,其中近三分之二以穆斯林為主的孟加拉人居住在孟加拉國,約三分之一以非穆斯林為主的孟加拉人居住在毗鄰的印度西孟加拉邦等地。
作為孟加拉國國語的孟加拉語(Bengali)是南亞印度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二〇一九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孟加拉語的使用人口在三億以上,按母語人口排序是世界第六大語種。除了孟加拉國,它也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約一億人)和特里普拉邦(四千萬人)的官方語言。孟加拉語屬于印歐語系印度雅利安語支的東部分支,為該分支從古吠陀語演變發(fā)展出的四種方言之一。孟加拉語成為孟加拉三角洲主要語言的過程長達數(shù)個世紀,原因之一是孟加拉三角洲的統(tǒng)治權力長時期內是由外來的非孟加拉人所掌控,社交、商貿、禮儀等社會活動所使用的語言多為外來語。孟加拉語作為一門通用語,在波羅王朝時期(約七七八年至一〇一八年)開始逐漸規(guī)范文字和語法,形成固定的語言和文字,成為孟加拉人的母語。孟加拉語在成為成熟語言后曾在使用上有文言文與白話文的不同,在十九世紀孟加拉文藝復興時期,孟加拉語的書面語言逐漸與口語一致,形成生機勃勃、詞匯豐富、擁有強大表現(xiàn)力的優(yōu)美語言,同時產生出豐富的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孟加拉文使用拼音文字,其字體由古印度婆羅米字母演化而來,稱為孟加拉體,對于受過教育的孟加拉人而言,手寫體的美感是一種視覺享受。
孟加拉曾是南亞次大陸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fā)達、文化最繁榮的地區(qū),多元包容的孟加拉文學和文化在南亞學以及印度近現(xiàn)代各民族語言文學的發(fā)展歷史進程中有著重要和特殊的地位,詩歌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孟加拉語文學具有悠久的詩歌傳統(tǒng),最早的孟加拉文學作品是《品行歌》(又譯作《佛歌集》),成書于公元一千至一千二百年間,是佛教僧侶創(chuàng)作的唱誦詩。勝天的《牧童歌》成書于十二世紀末,被認為是孟加拉詩歌的源頭。自十三世紀開始的幾個世紀中,先后出現(xiàn)了毗濕奴派和虔信派印度教詩人以及穆斯林詩人,他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頌神、抒情與敘事等題材的孟加拉語詩歌。
近代孟加拉語文學始于十九世紀中葉。由于孟加拉地區(qū)是英殖民統(tǒng)治的中心,因而受過英語教育且富有民族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也早于印度其他地區(qū)出現(xiàn)。這一階段的文學與詩歌是與反封建、反殖民主義的斗爭聯(lián)系在一起的。邁克爾·默圖蘇丹·德特(一八二四年至一八七三年)的詩歌嘗試用歐洲十四行詩體創(chuàng)作孟加拉語詩歌并取得成功,體現(xiàn)了英國文學對孟加拉文學的影響。比哈利拉爾·查克拉博蒂(一八三五年至一八九四年),是十九世紀下半葉孟加拉文壇上首次用民歌形式抒發(fā)個人情感的詩人,借助于個人靈感和歌韻的表現(xiàn)力來創(chuàng)作詩歌,他給孟加拉詩歌帶來清新活力,被譽為孟加拉詩歌之林的晨鳥。
現(xiàn)代孟加拉語文學的標志性人物是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一八六一年至一九四二年),他通過其創(chuàng)作的詩歌、小說、戲劇等使孟加拉語文學超出地域和國家的界限,開辟了印度文學史上一個嶄新的時代。一九一三年他憑借詩作《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亞洲第一位獲此殊榮者。他的作品對印度現(xiàn)代文學乃至整個東方文學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卡齊·納茲魯爾·伊斯拉姆(一八九九年至一九七六年),是繼泰戈爾之后出現(xiàn)的現(xiàn)代孟加拉語文學的代表人物。他于一九二一年創(chuàng)作的長詩《叛逆者》引起了社會的極大反響,轟動了當時的印度文壇,并被譯成多種印度文字廣為傳播,伊斯拉姆也由此得名叛逆詩人。他一生共出版了《毒笛》等二十三部詩作,曾被孟加拉國政府授予代表最高榮譽的二十一日獎章。
查希姆烏。ㄒ痪农柸曛烈痪牌吡辏┦桥c伊斯拉姆同時期的又一位現(xiàn)代孟加拉語文學的代表,因擅長在詩中表現(xiàn)鄉(xiāng)村風貌和村民生活被稱為田園詩人,是二十世紀孟加拉田園文學的關鍵人物。他因敘事詩《墓》的發(fā)表而一舉成名,長篇敘事詩《錦繡原野》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詩作格調清新、語言生動并充滿鄉(xiāng)土氣息,被譯成英、俄、德、西等多國文字,在詩壇上獨樹一幟。
一九四七年的印巴分治使孟加拉地區(qū)一分為二分屬于兩個不同國家,穆斯林孟加拉人主要居住區(qū)的東孟加拉歸屬于巴基斯坦聯(lián)邦。分治后的東、西巴基斯坦圍繞孟加拉語的國語地位的民族矛盾趨于尖銳,一九五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在東孟加拉爆發(fā)為爭取使孟加拉語成為巴基斯坦國語之一的語言運動,使孟加拉成為世界上罕有的一個為捍衛(wèi)本民族語言而不惜獻出生命的民族。懷有強烈語言情感與自信的東孟加拉人紛紛投身語言運動,使孟加拉文化成為孟加拉人跨越階級、區(qū)域、宗教界限而緊密團結的共同精神源泉,并最終爭得民族國家孟加拉國于一九七一年的誕生。二月二十一日這一特殊日子,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第三十屆一般性大會上宣布從二〇〇〇年起設定為國際母語日。孟加拉國的誕生,使歷史上始終統(tǒng)一的孟加拉語文學的歷史進程也走上了以加爾各答(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和達卡(孟加拉國首都)兩個中心分別發(fā)展的道路。雖然受到地緣政治以及宗教、經濟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以達卡為中心的孟加拉語文學的發(fā)展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遭遇了困擾,但在孟加拉國的土地上仍孕育出比印度西孟加拉邦更多的孟加拉語詩歌,出現(xiàn)了一批數(shù)量可觀的優(yōu)秀詩人及其作品。其中的主要代表有:
薩義德·阿里·阿赫桑(一九二二年至二〇〇二年),著名現(xiàn)代孟加拉詩人、教育家和文學評論家。出版詩集有《許多天空》《春天孤單的黃昏》《吶喊》等,他的詩歌《我的東孟加拉》被認為是孟加拉語文學中最優(yōu)秀的愛國詩歌之一。除了詩集,他還出版多部論著及譯著。曾獲孟加拉研究院文學獎、二十一日獎章、獨立日獎等。
沙姆蘇爾·拉赫曼(一九二九年至二〇〇六年),被認為是二十世紀下半葉最杰出的孟加拉語詩人之一。一九六一年他出版第一部詩集《第二次死亡前的第一支歌》,之后相繼出版了六十六部詩集。他通曉詩歌韻律,早期作品以情感抒發(fā)為主,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和現(xiàn)代生活氣息,之后的題材逐漸廣泛,對人道主義、宗教、民主以及民族解放等主題都有所表現(xiàn),曾獲得孟加拉研究院文學獎等多個重要文學獎項。
薩義德·沙姆蘇爾·豪克(一九三五年至二〇一六年),著名孟加拉國詩人、詞作家和作家,在詩歌、小說、戲劇、短篇小說和翻譯等領域都有建樹,被稱作全能作家,對孟加拉語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主要詩集包括《無休止的節(jié)日》《回聲》等。三十一歲時獲得孟加拉研究院文學獎,成為該獎項獲得者中最年輕的一位,也曾獲二十一日獎章與獨立日獎。
法塞爾·沙哈布。ㄒ痪湃曛炼栆凰哪辏,孟加拉語詩人、文學編輯、記者。在四十余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發(fā)表了二十七部作品,包括《饑餓的烈火中孤身一人》《空中的森林》《無光無暗》等多部詩集,其詩歌風格獨特,內容豐富,被翻譯成不同語言出版。曾獲孟加拉研究院文學獎和二十一日獎章。
阿勒·馬赫穆德(一九三六年至二〇一九年),孟加拉語詩人和小說家,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孟加拉詩人之一。著有詩集《歲月之罐》《金色嫁妝》等,詩歌創(chuàng)作主題與底層民眾生活息息相關,還有不少以鄉(xiāng)村生活為題材,詩句清麗,通俗易懂,別具風格。曾獲得孟加拉研究院文學獎、胡馬雍·格比爾紀念獎和二十一日獎章。
羅菲克·阿薩德(一九四二年至二〇一六年),孟加拉國詩人、編輯和作家,被認為是后孟加拉獨立戰(zhàn)爭時代最高產的年輕詩人之一,著有《自然與愛情的詩》等四十五部詩集。他在詩歌語言和形式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不僅描繪愛情與浪漫、貧窮與痛苦,也展現(xiàn)城市與農村的景致與生活,并揭示社會不公。曾獲著名自由戰(zhàn)士獎、孟加拉研究院文學獎、二十一日獎章。
此外,還包括阿薩德·喬杜里(一九四三年至今)、穆罕默德·羅菲克(一九四三年至今)、阿布爾·哈桑(一九四七年至一九七五年)、路德羅·穆罕默德·沙希杜拉(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九一年)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詩人及其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自古以來孟加拉的詩與歌常能融為一體,詩不僅被誦讀,還可以用來吟唱,不少詩人同時也是作曲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和卡齊·納茲魯爾·伊斯拉姆,他們不僅是孟加拉語詩人、文學家,也是音樂家、作曲家。印度國歌《人民的意志》和孟加拉國國歌《我金色的孟加拉》的詞和曲都是由泰戈爾創(chuàng)作的;而孟加拉國的軍歌《進行曲》的詞和曲皆由伊斯拉姆所作,這為世界詩歌史中所罕見。
根據國別,本詩選所選詩作,皆為孟加拉現(xiàn)代文學中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且作者生活和工作在今天孟加拉國的孟加拉語詩人的作品,不包括泰戈爾等按地域歸屬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孟加拉語詩作。入選的十二位詩人的七十二首代表作中,除了直接選錄已發(fā)表過的卡齊·納茲魯爾·伊斯拉姆等詩人的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譯作,其余大部分皆為我國首次中文譯介,且均譯自詩作者的孟加拉語原作。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和文學藝術,由此構成了世界語言文化和文學藝術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和遺產。詩歌作為語言和文學的特殊工具和載體,在促進各國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共同構建人類的精神家園中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價值。這也是這次編譯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意義所在。
孟加拉語文學被公認為是南亞地區(qū)最為成熟和豐富的文學,孟加拉地區(qū)的一分為二給年輕的孟加拉國的文學包括詩歌發(fā)展帶來挑戰(zhàn)和機遇。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孟加拉國已步入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的新時期,我們相信,孟加拉國的作家和詩人一定能讓孟加拉文學及詩歌在自己的國度得到新的繁榮。希望通過我們的譯介,在讓我國讀者對孟加拉文學和文化提升興趣的同時,為增進兩國間相互了解帶來幫助,對中孟傳統(tǒng)友誼的發(fā)展和中孟文化交流的促進有所裨益。
張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