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深度調研:改革大潮掀巨浪、行走江河:兩岸猿聲啼不住、漫步湖泊:輕舟已過萬重山、群星璀璨:風流人物看今朝、你說我記:領導專家訪談錄、為民直言:代表委員勤議政、行業(yè)觀察:問渠哪得清如許、聚焦熱點:為有源頭活水來、關注創(chuàng)新:大江東去浪淘沙。
記得1983年經濟日報創(chuàng)刊時,我還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讀書。對這份隨改革開放大潮應運而生的中央級經濟大報,大家都十分關注和傾慕。報紙上刊登的關注改革開放、關注經濟發(fā)展新思潮、新現象的《關廣梅現象》《醒來吧,銅陵》《青藏鐵路三人行》《開封何時能開封》《大連小機斗大機》等文章,經常成為全社會熱議的話題,很多文章也自然聞學課堂上學論的案例。
如今,我自水利部調入經濟日報社工作已有年。這年的歲月,是我從一名行業(yè)報記者、水利系統公務員轉型為經濟大報記者的學過程,也是我在新聞一線崗位上繼續(xù)為水利改革發(fā)展鼓與呼的難忘工作過程。
十分感謝組織對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的關心和支持,給找這個出版自己新聞作品集的機會。為此,我開始收集整理自1987年以來在中國水利電力報、中國水利報和經濟日報工作期間的報道稿。
重溫這些報道,心中無比感慨!中國的水利事業(yè)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發(fā)生了多少日新月異的變化,取得了多少造福人類的成就。
重溫這些報道,仿坐上了時光穿梭機,又回到了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窗桑洈嗔鞯哪赣H河—黃河不再斷流,1991年開始興建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起到了重要的調蓄作用。我曾站在小浪底水庫開建前的庫底深處采訪水利專家,也曾親眼看到黃河大江截流的恢弘場景,知道這個由國際商施工,匯集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中外建設者參與的工程,克服了多少的困難,創(chuàng)造了多少蔭庇后輩的技術奇跡。親身參與中央電視臺小浪底工程大江截留現場直播的經歷,令人終生難忘。
看吧,南水北調世紀工程讓長江水自商向,有多少缺水的北方人喝上了甘甜的長江水。我曾多次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河南浙川陶岔取水口和丹江口水庫采訪,知道當地群眾為保一江清水向北流,付出了多少代價,退出了多少可以增收致富但對江水有污染的工農業(yè)產業(yè)而斷臂求生,令人感佩。
看吧,高峽出平湖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為解決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防洪、發(fā)電和航運立下了勞,當真是“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浀迷谌龒{水庫實施大江截流之前,多入三峽庫區(qū)的四川萬縣、云陽等地的田間地頭、工廠車行采訪,曾被庫區(qū)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打動。知道了庫區(qū)人民為大家舍小家,一再搬遷后撤離了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園。親眼看到庫區(qū)老漢手捧故鄉(xiāng)黃土,眼含熱淚一步一回頭的場景,令人唏噓。
記得在采訪中無數次看到,從東北的黑土地到南方的綠野上,灌溉水渠四通八達,節(jié)水設備噴酒甘霖;更多老少邊窮地區(qū)的老百姓用上了自來水,再也不用喝苦咸水和高氟水,民展的腳步跟上了全面脫貧、全面小康的步伐,令人欣喜。
記得每年召開時,圍繞涉水大事,我和同事們積極地邀約參會的水利系統代表、委行采訪,將代表、委員們?yōu)樗母锕呐c呼的聲音及時傳遞出去,以期引發(fā)、引導全社會的共識,為水利事業(yè)發(fā)展凝聚更多人的力量。
記得1998年長江大水時“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驚濤駭浪;更記得令全國人民揪心的是否啟用荊江蓄滯洪區(qū)的8月16日那個不眠之夜,有上百名記者通宵達旦守候在國家防汛抗指揮部門外,等待是否分洪的消息。“嚴防死守人在堤在”的抗洪將土們的吼聲似乎仍在耳邊回響。舉世矚目的98抗洪斗爭取得了全面勝利,但有幾十名官兵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令人淚目。
波瀾壯闊的水利改革大戲連臺,造福千秋的水利成就數不勝數,作為一名跑水利報道的記者,生逢其時,何其有幸!就如同探礦者發(fā)現了高含金量的金礦資源,倍感幸運,收獲滿滿。
時光如流水,思緒如江河。重溫這些報道,當年眾多的采訪對象歷歷在目。無論是典型,還是普通勞動者,無論是技術專家,還是管理者,他們憂國憂民的情懷會深深地觸動你,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會深深地感動你,他們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成就會深深地打動你。是水利人身上那種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水利精神和不爭名利、寬容厚道的“上善若水”的胸襟氣度,一直在激勵著我,讓我不再懼怕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
收入此書的這些作品或長或短、或深或淺,但都凝結著我對水利事業(yè)的熱愛,凝結著我對水利報道工作的深情,凝結著我的青春歲月。
謹以此書向所有為中國的水利事業(yè)做出貢獻的人們致敬!
李力,1965年6月生,內蒙古赤峰市人。1987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先后就職于中國水利電力報社、中國水利報社、水利部辦公廳。曾先后任經濟日報社農村部主任、綜合采訪部主任,現任經濟日報社副秘書長兼人事部主任。策劃、主筆和參與的多篇新聞作品獲得全國性獎項,曾分別獲得中國新聞獎一、二、。先后獲得“全國水利系統工作者”、“全國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全國新聞出版行業(yè)領才”、“中央直屬機關優(yōu)秀員”等稱號,連續(xù)多年獲得經濟日報“記者”稱號,享受特殊津貼。
自序/001
第一章深度調研:改革大潮掀巨浪/001
第二章行走江河:兩岸猿聲啼不住/053
第三章漫步湖泊:輕舟已過萬重山/087
第四章群星璀璨:風流人物看今朝/111
第五章你說我記專家訪談錄/139
第六章為民直言:代表委員勤議政/179
第七章行業(yè)觀察:問渠哪得清如許/193
第八章聚焦熱點:為有源頭活水來/229
第九章關注創(chuàng)新:大江東去浪淘沙/277
后記/334
碧水向深圳訴說
水的警告
一夜之間,“斷水緊急告示”出現在大街小巷。
拎著紅色塑料桶的深圳市民四處找水。
1991年11月1日,一個令深圳焦渴而惶恐的日子。
這座干渴的城市,有60多萬居民“巧婦難為無水之炊”,其中連續(xù)7天以上滴水未見的有10多萬人。部分地區(qū)低層樓在子夜或凌晨有半個小時的自來水供應,無論是市政府,還是工廠工人,都得半夜從瞌睡中爬起來接那涓涓細流。
市政府緊急動用消防車送水,小小消防車前排起人和桶的長龍,但這也不過是杯水車薪。一時間,深圳市各大商場紅A牌塑料桶脫銷。
很多居民被迫一日三餐都得扶老攜幼到飯店酒樓吃飯,很多居民買礦泉水煮飯菜,買“可樂”當茶喝,這種高消費,在深圳能維持得了幾天?更何況人們再無法奢侈到買礦泉水“沖涼”,這每晚“鐵的生活秩序”被打破了。身上黏膩,心情煩躁。中廚企業(yè)集團30個打工妹將30套內衣褲摔經理辦公桌上,憤然聲明:我們已7天沒沖涼了,渾身發(fā)臭,從今天起我們不上班了,但你不能算我們曠工。
全市的食品、飲料、紡織印染行業(yè)大部分工廠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tài)。中廚公司華利食品廠、奧林飲料廠全部停產。電子工業(yè)大戶賽格日立公司從11月1日下午3時起,兩條彩電顯像管生產線停產。
有40多名外商向特區(qū)外辦寫信,狀告市政府不履行供水合同,甚至狀告到中央。有許多外商喝了幾天礦泉水后離開深圳,還有一些外商在考慮撤走投資項目。深圳的投資環(huán)境急速惡化。
鄭良玉市長的專線電話4天接到396次“要水”電話。
剛剛走馬上任3個月的水利局局長梁明甚至接到了恐嚇電話:如果再不供水,小心你們全家的腦袋。
深圳嚴重缺水的11、12兩個月,不僅損失產值個億,而且社會出現了不安定因素。港臺一些報紙對此大肆渲染。
市政府向廣東省政府發(fā)了缺水危機的特急電報。
水的
其實,早在1985年,有識之士就已經預見到了深圳必將受缺水的困擾。但是,卻沒有料到會來得這么快,正如沒有料到深圳的經濟發(fā)展速度會如此之快,深圳的人口增長速度會如此之快一樣。
1979年成立深圳市。建立特區(qū)以前的深圳不過是一個邊陲小鎮(zhèn)。
深圳10年間一躍成為一個初具規(guī)模的現放城市,一切都發(fā)生了幾乎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請看這一串跳躍數字吧:
1979年,人口31萬,工業(yè)產值6000萬元;
1990年發(fā)展規(guī)劃,人口70萬,工業(yè)產值60個億;
1990年實際情況,人口突破0萬,工業(yè)產值達到165個億。
原定的“七五”規(guī)劃指標只是1990年的零頭,實際數字翻了一番還轉3個彎。
隨著眾多的外商蜂擁而至投資辦廠,農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建廠房,農民紛紛放下鋤工廠,深圳農村已逐漸城市化。原來能夠滿足農業(yè)灌溉用水和人畜飲水的水利工程已遠遠滿足不了工業(yè)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需要,而人們卻存在著這么一個認識誤區(qū):城市何需搞水利?尤其是這屬于亞熱帶多雨氣候的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