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的先鋒跨界與動力--從文學性勘界到后文學本體轉向/閩派批評新銳文集
定 價:58 元
叢書名:閩派批評新銳文集
- 作者:陳開晟著
- 出版時間:2022/12/1
- ISBN:9787555029311
- 出 版 社:海峽文藝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I206.7
- 頁碼:329
- 紙張:
- 版次:1
- 開本:16開
本書中的文章無論是經(jīng)驗色彩濃郁的作品解讀,還是那些在美學、形而上學維度跋涉的文字,看似散逸卻也無非圍繞這樣的問題:文學、文學世界(文學本體及其所統(tǒng)攝的經(jīng)驗層面的廣義文學),何為?又為何?
作者在探問文學性、文學本體或文學奧秘過程中,文學世界借助形式、形象、語言等美學維度的顯現(xiàn)而得以從庸俗文學社會學的遮蔽中還原、釋放。
后人文時代:閩派批
評再出發(fā)
文集的面世有些“偶然
”,遴選大多已刊發(fā)的論
文匯集成冊,我一直都覺
得還沒準備好。此書的緣
起應是響應號令、奉命起
意的。2015年鄭家建先
生告之福建文藝理論界要
推出系列“閩派批評”叢書
,讓我準備準備。我欣然
“接旨”“認領”,這是老師
對學生的扶持。自然不敢
怠慢就忙乎起來,甚至來
不及在意或多想我與“閩
派”或“批評”之間的關聯(lián)
。事實上,在此之前我總
讓為自己的學術宗趣在于
普遍性領域而非地域性研
究(盡管我也知道閩派批
評的全國性視野及其作為
公共崛起的影響力),且
重心一直放在自以為更具
深度的理論美學而非批評
,何況將我所涉足的那些
美學、文論與批評混搭、
強制成冊似乎也有些齟齬
不入。不過,待成稿之后
,出版一事卻因一些客觀
原因擱淺了。今天看來,
這一暫停未嘗不是一種幸
運,幾年來文集論題輻輳
及意脈貫通隨著時光沉淀
、文學及批評環(huán)境的變化
越發(fā)清晰并噴薄欲出。
正是在文稿輯錄過程
的反復中,我看到將它們
收攝到同一主旨框架下的
可能及其當代性。這些文
字雖談不上有事先規(guī)劃的
自覺或系統(tǒng)而為之,但無
論是經(jīng)驗色彩濃郁的作品
解讀,還是那些在美學、
形而上學維度跋涉的文字
,看似散逸卻也無非圍繞
這樣的問題:文學、文學
世界(文學本體及其所統(tǒng)
攝的經(jīng)驗層面的廣義文學
),何為?又為何?而這
完全同自己對文學奧秘的
眷注、探尋及由此引出的
困惑密切關聯(lián),很大程度
上也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
文學理論界的關注相交疊
;赝斈,在探問文學
性、文學本體或文學奧秘
過程中,文學世界借助形
式、形象、語言等美學維
度的顯現(xiàn)而得以從庸俗文
學社會學的遮蔽中還原、
釋放?墒,文學剛獲文
學性的澄明與自足,就接
連遭遇去文學化、反文學
化、非文學化。泛文學化
的潮流,先有市場、資本
、消費圍堵,后有新媒介
、網(wǎng)絡技術、虛擬空間的
卷入。流俗的相對主義、
歷史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
泛意識形態(tài)權力論,則不
斷制造“文學沒有本質”的
神話。一時間,文學死亡
、理論死亡、批評死亡等
各種結論塵囂日上;文學
性,文學的神秘、神圣、
靈暈,瞬間消失,文學動
力急遽衰竭。大批文學研
究者、批評家也信以為真
,紛紛逃離或投誠文化領
域;而仍堅守文學研究陣
地、為文學辯護一下變得
不合時宜,昔日之先鋒不
再,文學批評墮落為老調
重彈,顯得大而無當,或
暮氣十足,或遠低于現(xiàn)實
。正當終結論者與反終結
論者在人文學科范式內廝
殺、對決或者以一種淡漠
,疏離心態(tài)不屑于這種二
元對立框架下任一選項的
時刻,文學、文學研究、
文學理論遭到了以數(shù)字技
術;蚬こ、生命科學
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yè)革命
的降維打擊。人工智能
3.0、工業(yè)革命4.0顛覆了
現(xiàn)實、客觀性、真實性,
內在意識的外化、物質化
、現(xiàn)實化不斷成為可能,
而堅固現(xiàn)實、當下生活則
同樣可能通過媒介的虛擬
、有機化而不斷內化走到
意識內面。虛擬與現(xiàn)實、
虛構與生活被篡改、顛倒
、模糊了,其界限也隨之
灰飛煙滅。這對于整個文
類而言,幾乎是滅頂之災
,文學、文學理論被高度
解密了,從先鋒性、前沿
性的最高層面看,它們沒
有未來。
正是文學內外及其周
邊環(huán)境的變化,文學、文
學研究所遭遇的一系列誤
解、挑戰(zhàn)以及它們何去何
從問題的縈繞、造訪,我
內心深處已允許,甚至祈
望書稿在束之高閣多年之
后能夠重新獲得亮相。在
這種情況下,文集命意所
及關鍵詞“文學性”“本體”“
后本體”“先鋒”“跨界”“動
力”“批評”等作為司空見
慣的能指,顯然已無法自
明,而另有其特定內涵、
所指,這里有必要對此作
些申說與引發(fā)。
“本體”作為本人對文
學奧秘探問所趨以及治學
之基,也是文集的主旨所
在,“文學性”“后本體”“先
鋒”“跨界”“動力”“批評”這
些關鍵詞的解釋都當從這
里出發(fā)、激活。從“文學
性”到“后本體”是從文學
本體、到本體自身以及本
體與文學疊合的探尋過程
。當然,在發(fā)生學意義上
,整個過程并非高度自覺
,文學性無論是雅各布遜
的原初用法,即“使文學
作品成為文學作品的東西
”還是我最初在顯性層面
的使用,當時主要是基于
認識論層面,更多地用它
強調文學的自主性、獨特
性。待后來我通過康德學
說達到本體的自覺時,也
曾想從雅各布遜那里找到
更多同本體學說的關聯(lián)或
者它同康德物自體之間的
聯(lián)系,從目前我所能掌握
的資料以及所作的努力來
看還是失敗了。不過,這
一過程卻讓我明白,即便
對文學性探尋之初我的潛
意識已悄然指向了主體哲
學框架之外的本體,或者
說已時不時地從隱喻層面
在文學自身與世界本體之
間作相應類比。對于康德
學說的探問,我也經(jīng)歷了
從主體哲學框架下的理解
到最后擺脫這個框架回到
自在本體這一康德學說的
緣起、收攝支點的過程。
物自體不可知以及人類對
它的沖動。為神話、文學
、藝術、哲學、宗教、科
幻留下了空間與地盤。物
自體及其諸多后形而上學
本體變體,是一個美學
陳開晟,福建大田人,1974年生,2007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F(xiàn)為閩江學院人文學院中文系系主任,教授,閩都學者·拔尖人才,著有《超越審美現(xiàn)代性的困境——緣起與轉義:從康德到韋爾默》等,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美學、文藝理論與批評。
第一輯 文學性探尋與批評
文學本體論的探尋、堅守與反思——重讀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
經(jīng)典細讀與速寫篇
“一代人”的“詩歌化石”
民族性與現(xiàn)代性的張力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性與政治維度
“活著就是一切”的旨趣
《懺悔錄》與“替補”現(xiàn)象
“人民公敵”:話語與權力
主體的凸顯與消解
文學批評關鍵詞二篇
從敘述話語角度論荒誕審美——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荒誕小說”的話語分析
理論的“墻”與“橋”——論孫紹振文藝理論思想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第二輯 現(xiàn)代性視域與審美批判
論康德美學的現(xiàn)代性意義
超越審美現(xiàn)代性的困境——論法蘭克福學派的審美現(xiàn)代性思想
“綜合創(chuàng)新論”的系譜反思與場域批判——以文論的知識狀況為考察中心
理論城堡、美學能量與細讀大義——通往孫紹振文學理論一文本解讀學的解釋之路
審美中介與現(xiàn)代性批判——緣起與轉義:從康德到哈貝馬斯
功能主義批判的美學高度——西奧多·阿多諾晚期美學思想再發(fā)掘
第三輯 后形而上學美學先鋒與動力
康德美學:批判美學與先鋒派的后現(xiàn)代脈動
德里達后文學性接受的批判與發(fā)掘
“本質”與“歷史”——雅克·德里達文學觀辨正
敘事的突圍與界限——卡爾維諾《寒冬夜行人》的文本理論解讀
后文學性及言說方式的規(guī)范——德里達《在法的面前》的跨越批判與發(fā)掘
第四輯 后文學本體轉向與跨界
空間轉向與空間的文本表征——以卡爾維諾《寒冬夜行人》的解讀為中心
“后文學性”論爭迷誤辨正——遵循“文學性蔓延”的邏輯與建構方式
“幻象”的表征與規(guī)范——齊澤克后本體電影理論的批判性構建
元電影、后電影與后人類藥理學——貝爾納·斯蒂格勒電影理論的跨越性批判與發(fā)掘
理論之后,理論何為——兼論后電影本體轉向及其當代性
科幻文類的本體轉向及其可能——昆汀·梅亞蘇形而上學批判與科幻虛構機制發(fā)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