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guī)X文化是長江中游地區(qū)史前時期代表性文化。文化層面上,屈家?guī)X文化結(jié)束了以往多個文化系統(tǒng)林立的局面,實現(xiàn)了文化統(tǒng)一,并對外擴張,深刻影響了周邊地區(qū)的文化格局。聚落與社會層面上,屈家?guī)X文化時期遺址數(shù)量、密度和規(guī)模遠超以往時期,大量興建古城、人口空前膨脹、人群分化、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達、宗教意識進一步發(fā)展,表明屈家?guī)X文化已達到較高的社會復(fù)雜化程度,是長江中游史前文明進程的高峰。 《BR》本書致力于構(gòu)建屈家?guī)X文化的時空框架和譜系結(jié)構(gòu),將屈家?guī)X文化分為兩期四段,七個地區(qū)類型。在廣域文化背景下,以文化分期的尺度來揭示屈家?guī)X文化的形成、發(fā)展、轉(zhuǎn)化或瓦解的動態(tài)變遷過程,并將區(qū)域文化互動關(guān)系與模式融入文化變遷動因解釋中,是對譜系研究內(nèi)涵的有益延伸。
更多科學(xué)出版社服務(wù),請掃碼獲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1)
第二節(jié) 研究簡史(2)
第三節(jié) 理論、方法與研究目的(9)
一、理論、方法(9)
二、研究內(nèi)容、目的(15)
第二章 文化界定(16)
第一節(jié) 遺存分類(17)
第二節(jié) 文化界定(29)
第三章 遺存分析(32)
第一節(jié) 漢東平原及漢西平原北部(32)
一、漢東平原(32)
二、漢西平原北部(57)
三、小結(jié)(59)
第二節(jié) 洞庭湖平原及漢西平原南部(61)
一、澧水中下游(61)
二、荊江南岸(82)
三、漢西平原南部(88)
四、小結(jié)(90)
第三節(jié) 沅江中上游(91)
一、遺存分析(91)
二、小結(jié)(93)
第四節(jié) 峽江地區(qū)(93)
一、遺存分析(94)
二、小結(jié)(101)
第五節(jié) 鄂西北豫西南地區(qū)(102)
一、鄂西北山地及丹江庫區(qū)(102)
二、襄宜地區(qū)(115)
三、南陽盆地(118)
四、小結(jié)(121)
第六節(jié) 鄂北及鄂東北地區(qū)(123)
一、隨棗走廊(123)
二、鄂東北地區(qū)(134)
三、小結(jié)(140)
第七節(jié) 鄂東南地區(qū)及淮河上游(141)
一、鄂東南地區(qū)(141)
二、淮河上游(149)
三、小結(jié)(151)
第四章 分期與年代(152)
第一節(jié) 各地區(qū)遺存年代串聯(lián)(152)
第二節(jié) 分期(154)
第三節(jié) 年代(155)
一、相對年代(155)
二、絕對年代(163)
第五章 地區(qū)類型劃分與時空分布(172)
第一節(jié) 地區(qū)類型劃分(172)
第二節(jié) 時空分布(176)
第六章 屈家?guī)X文化的形成(186)
第一節(jié) 屈家?guī)X文化形成前長江中游地區(qū)的文化格局(186)
一、屈家?guī)X下層文化(186)
二、朱家臺文化(191)
三、雕龍碑三期文化(194)
四、文化格局(195)
第二節(jié) 大汶口文化中期持續(xù)西進(198)
第三節(jié) 秦王寨文化向南發(fā)展(200)
第四節(jié) 屈家?guī)X文化的形成(203)
第五節(jié) 屈家?guī)X文化各地區(qū)類型的成因(208)
第七章 屈家?guī)X文化的發(fā)展及與周邊文化的關(guān)系(217)
第一節(jié) 屈家?guī)X文化對長江中游地區(qū)的整合(217)
一、漢東文化系統(tǒng)對漢西至峽江地區(qū)的逐步控制(217)
二、哨棚嘴文化在峽江地區(qū)的進退(232)
第二節(jié) 屈家?guī)X文化向北擴張(235)
一、淮河至海岱地區(qū)——大汶口文化(235)
二、丹江上游至渭河盆地及鄰近地區(qū)——泉護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246)
三、中原地區(qū)——秦王寨文化(255)
四、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文化格局的變動(260)
第三節(jié) 屈家?guī)X文化對長江下游的滲透(264)
一、與薛家崗文化的關(guān)系(264)
二、對良渚文化的滲透(268)
第四節(jié) 屈家?guī)X文化與贛鄱、粵北地區(qū)的聯(lián)系(272)
一、石峽文化(272)
二、山背類型遺存(277)
第八章 屈家?guī)X文化的流向(280)
第一節(jié) 良渚文化的西進(280)
一、寧鎮(zhèn)地區(qū)——北陰陽營文化(281)
二、皖江地區(qū)——凌家灘文化、薛家崗文化(284)
三、長江中游——屈家?guī)X文化(286)
四、贛鄱、粵北地區(qū)——石峽文化(288)
第二節(jié)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擴張(289)
一、寧鎮(zhèn)地區(qū)——北陰陽營第四期遺存(290)
二、皖西南地區(qū)——張四墩文化(290)
三、長江中游——屈家?guī)X文化(292)
第三節(jié) 廟底溝二期文化向南拓展(293)
第四節(jié) 屈家?guī)X文化向石家河文化的轉(zhuǎn)化(294)
第九章 結(jié)語(301)
后記(305)
插圖目錄
圖一 油子嶺遺址A類遺存居址主要器形組合(17)
圖二 油子嶺遺址A類遺存墓葬主要器形組合(18)
圖三 油子嶺遺址B類遺存居址主要器形組合(18)
圖四 屈家?guī)X遺址第二次發(fā)掘A類遺存居址主要器形組合(19)
圖五 屈家?guī)X遺址第二次發(fā)掘B類遺存居址主要器形組合(20)
圖六 屈家?guī)X遺址第三次發(fā)掘A類遺存居址主要器形組合(21)
圖七 屈家?guī)X遺址第三次發(fā)掘B類遺存墓葬主要器形組合(22)
圖八 譚家?guī)X遺址A類遺存居址主要器形組合(22)
圖九 譚家?guī)X遺址A類遺存墓葬主要器形組合(23)
圖一〇 譚家?guī)X遺址B類遺存居址主要器形組合(23)
圖一一 譚家?guī)X遺址B類遺存墓葬主要器形組合(24)
圖一二 譚家?guī)X遺址C類遺存居址主要器形組合(25)
圖一三 肖家屋脊遺址居址遺存主要器形組合(26)
圖一四 肖家屋脊遺址墓葬遺存主要器形組合(26)
圖一五 龍嘴遺址A類遺存居址主要器形組合(27)
圖一六 龍嘴遺址A類遺存墓葬主要器形組合(28)
圖一七 龍嘴遺址B類遺存居址主要器形組合(28)
圖一八 龍嘴遺址C類遺存居址主要器形組合(29)
圖一九 油子嶺文化、屈家?guī)X下層文化、屈家?guī)X文化器形組合對比(31)
圖二〇 屈家?guī)X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35)
圖二一 譚家?guī)X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39)
圖二二 鄧家灣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41)
圖二三 鄧家灣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44)
圖二四 肖家屋脊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46)
圖二五 肖家屋脊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48)
圖二六 三房灣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49)
圖二七 油子嶺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出土陶器(50)
圖二八 一百三十畝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出土陶器(51)
圖二九 笑城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出土陶器(52)
圖三〇 笑城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53)
圖三一 陶家湖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54)
圖三二 趙家坡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55)
圖三三 六合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55)
圖三四 六合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56)
圖三五 城河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58)
圖三六 鐘橋遺址M3出土陶器(59)
圖三七 城頭山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一)(64)
圖三八 城頭山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二)(67)
圖三九 城頭山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三)(70)
圖四〇 城頭山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四)(74)
圖四一 三元宮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77)
圖四二 宋家臺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出土陶器(78)
圖四三 宋家臺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78)
圖四四 劃城崗遺址第二次發(fā)掘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80)
圖四五 劃城崗遺址第二次發(fā)掘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出土陶器(80)
圖四六 漉湖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82)
圖四七 走馬嶺遺址1990~1994年發(fā)掘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84)
圖四八 走馬嶺遺址1990~1994年發(fā)掘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84)
圖四九 走馬嶺遺址2014~2016年發(fā)掘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85)
圖五〇 車轱山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85)
圖五一 雞鳴城遺址1996年調(diào)查采集陶器(87)
圖五二 雞鳴城遺址2014年試掘H1出土陶器(87)
圖五三 陰湘城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出土陶器(88)
圖五四 關(guān)廟山遺址屈家?guī)X文化遺存的分段(89)
圖五五 高坎垅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出土陶器(92)
圖五六 高坎垅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92)
圖五七 楊家灣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95)
圖五八 清水灘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出土陶器(96)
圖五九 官莊坪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出土陶器(97)
圖六〇 李家灣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100)
圖六一 大溪遺址第四次發(fā)掘ⅠM4出土陶器(101)
圖六二 青龍泉遺址1959~1962年發(fā)掘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104)
圖六三 觀音坪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106)
圖六四 七里河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109)
圖六五 下王崗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111)
圖六六 全崗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114)
圖六七 曹家樓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115)
圖六八 曹家樓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出土陶器(116)
圖六九 鳳凰咀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118)
圖七〇 安國城遺址P4M1出土陶器(120)
圖七一 金雞嶺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126)
圖七二 金雞嶺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128)
圖七三 西花園遺址第一類遺存(129)
圖七四 西花園遺址第二類遺存的分段(129)
圖七五 黃土崗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出土陶器(130)
圖七六 四顧臺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131)
圖七七 四顧臺遺址W1出土陶折沿罐(131)
圖七八 余家崗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133)
圖七九 余家崗遺址M3出土陶器(133)
圖八〇 葉家廟城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135)
圖八一 葉家廟城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135)
圖八二 家山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136)
圖八三 家山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136)
圖八四 呂王城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138)
圖八五 土城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138)
圖八六 北門崗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出土陶器(139)
圖八七 放鷹臺遺址第一次發(fā)掘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出土陶器(142)
圖八八 放鷹臺遺址第一次發(fā)掘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142)
圖八九 放鷹臺遺址第二次發(fā)掘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出土陶器(143)
圖九〇 放鷹臺遺址第二次發(fā)掘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143)
圖九一 蟹子地遺址83M1出土陶器(145)
圖九二 螺螄山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出土陶器(147)
圖九三 吊尖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出土陶器(147)
圖九四 栗山崗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出土陶器(148)
圖九五 廟山崗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出土陶器(149)
圖九六 李上灣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150)
圖九七 屈家?guī)X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圖(153)
圖九八 屈家?guī)X文化第一階段各地區(qū)類型遺存空間分布圖(177)
圖九九 屈家?guī)X文化第二階段各地區(qū)類型遺存空間分布圖(179)
圖一〇〇 屈家?guī)X文化第三階段各地區(qū)類型遺存空間分布圖(182)
圖一〇一 屈家?guī)X文化第四階段各地區(qū)類型遺存空間分布圖(184)
圖一〇二 屈家?guī)X遺址第三次發(fā)掘屈家?guī)X下層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188)
圖一〇三 馬嶺遺址朱家臺文化遺存的分段(193)
圖一〇四 雕龍碑遺址第三期居址遺存的分段(195)
圖一〇五 曹家樓遺址第一期遺存的分類(197)
圖一〇六 付莊遺址秦王寨文化因素與大汶口文化中期因素共存的墓葬(199)
圖一〇七 大汶口文化中期向西、西南擴散器物舉例(200)
圖一〇八 黨樓遺址一期前段遺存出土主要陶器(202)
圖一〇九 朱家臺文化、雕龍碑三期文化、屈家?guī)X下層文化遺存中的秦王寨文化因素舉例(203)
圖一一〇 長江中游罐形鼎的起源與演變(204)
圖一一一 屈家?guī)X文化雙腹器的產(chǎn)生(205)
圖一一二 高領(lǐng)罐的演變(206)
圖一一三 屈家?guī)X文化與大汶口文化中期部分器形與裝飾風(fēng)格的對比(207)
圖一一四 屈家?guī)X文化中的網(wǎng)格紋扁腹壺舉例(207)
圖一一五 城頭山遺址屈家?guī)X下層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一)(209)
圖一一六 城頭山遺址屈家?guī)X下層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二)(210)
圖一一七 城頭山遺址屈家?guī)X下層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三)(211)
圖一一八 城頭山遺址屈家?guī)X下層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四)(212)
圖一一九 長江中游籃紋的演變(214)
圖一二〇 放鷹臺遺址1965年發(fā)掘屈家?guī)X下層文化墓葬遺存的分段(216)
圖一二一 邊畈文化的分段(218)
圖一二二 龍嘴遺址油子嶺文化居址遺存的分段(220)
圖一二三 陰湘城遺址“大溪文化”中、晚期遺存的分組(221)
圖一二四 朱家臺遺址第二期遺存的分組(222)
圖一二五 漢西至三峽庫區(qū)大溪文化遺存中所見屈家?guī)X下層文化因素舉例(223)
圖一二六 大溪遺址第一、二次發(fā)掘M5出土陶器(224)
圖一二七 峽西地區(qū)所見屈家?guī)X文化因素舉例(225)
圖一二八 長江中游邊畈文化晚期的文化格局(227)
圖一二九 長江中游油子嶺文化時期的文化格局(228)
圖一三〇 長江中游屈家?guī)X下層文化早期的文化格局(229)
圖一三一 長江中游屈家?guī)X下層文化晚期的文化格局(230)
圖一三二 長江中游屈家?guī)X文化時期的文化格局(231)
圖一三三 哨棚嘴遺址哨棚嘴文化遺存的分段(233)
圖一三四 中堡島遺址H284出土陶器(234)
圖一三五 黨樓遺址第一期后段遺存的分組(236)
圖一三六 沙冢遺址M1出土陶器(238)
圖一三七 亳州付莊遺址“大汶口文化”墓葬的分段(240)
圖一三八 金寨遺址屈家?guī)X文化與大汶口文化共存器形(241)
圖一三九 大汶口文化中的雙腹豆舉例(242)
圖一四〇 大汶口遺址出土雙腹豆的墓葬(243)
圖一四一 大汶口文化晚期與屈家?guī)X文化的盆形鼎、筒形鼎對比(244)
圖一四二 大汶口文化晚期飾籃紋的主要器形舉例(245)
圖一四三 紫荊遺址H124出土陶器(248)
圖一四四 紫荊遺址屈家?guī)X文化遺存的分段(248)
圖一四五 泉護文化晚期遺存中的屈家?guī)X文化因素舉例(250)
圖一四六 屈家?guī)X文化與泉護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的盆形鼎對比(251)
圖一四七 廟底溝二期文化早期遺存中的屈家?guī)X文化因素舉例(254)
圖一四八 垣曲東關(guān)遺址出有屈家?guī)X文化器形的單位舉例(254)
圖一四九 北劉莊遺址出土屈家?guī)X文化因素舉例(256)
圖一五〇 谷水河遺址出土屈家?guī)X文化因素舉例(257)
圖一五一 大河村遺址出土屈家?guī)X文化因素舉例(258)
圖一五二 秦王寨文化晚期遺存中出有屈家?guī)X文化器形的單位舉例(258)
圖一五三 “東關(guān)類型”遺存中的屈家?guī)X文化因素舉例(259)
圖一五四 薛家崗遺址薛家崗文化墓葬的分段(266)
圖一五五 大路鋪遺址新石器遺存的更替(268)
圖一五六 花廳墓地M20出土陶器(271)
圖一五七 良渚文化遺存中的屈家?guī)X文化因素舉例(272)
圖一五八 石峽文化中的屈家?guī)X下層文化、屈家?guī)X文化因素舉例(276)
圖一五九 山背類型遺存主要器形組合(278)
圖一六〇 屈家?guī)X文化對外擴張、滲透路線示意圖(279)
圖一六一 北陰陽營遺址墓葬遺存的分段(282)
圖一六二 薛家崗文化遺存中的良渚文化因素舉例(285)
圖一六三 螺螄山遺址1990年發(fā)掘M1出土陶器(286)
圖一六四 岱子坪一期遺存(287)
圖一六五 北陰陽營遺址H2出土陶器(290)
圖一六六 張四墩文化主要器形組合(291)
圖一六七 屈家?guī)X文化晚期遺存中的大汶口文化因素舉例(293)
圖一六八 丹江至鄂西北豫西南出土廟底溝二期文化晚期斝舉例(294)
圖一六九 屈家?guī)X文化與石家河文化主要同類器形的對比(297)
圖一七〇 內(nèi)斜直口盆形鼎的傳播(299)
圖一七一 石家河文化其他主要器形與周邊文化的對比(299)
插表目錄
表一 屈家?guī)X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分段表(33)
表二 譚家?guī)X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分段表(37)
表三 鄧家灣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分段表(42)
表四 肖家屋脊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分段表(46)
表五 漢東平原及漢西平原北部屈家?guī)X文化遺存年代的串聯(lián)(60)
表六 城頭山遺址屈家?guī)X文化墓葬遺存分段表(75)
表七 洞庭湖平原及漢西平原南部屈家?guī)X文化遺存年代的串聯(lián)(90)
表八 沅江中上游屈家?guī)X文化遺存的分段(93)
表九 峽江地區(qū)屈家?guī)X文化遺存年代的串聯(lián)(101)
表一〇 鄂西北豫西南地區(qū)屈家?guī)X文化遺存年代的串聯(lián)(122)
表一一 金雞嶺遺址屈家?guī)X文化居址遺存分段表(124)
表一二 鄂北及鄂東北地區(qū)屈家?guī)X文化遺存年代的串聯(lián)(140)
表一三 鄂東南地區(qū)及淮河上游屈家?guī)X文化遺存年代的串聯(lián)(151)
表一四 屈家?guī)X文化的分段及各地區(qū)的串聯(lián)(154)
表一五 屈家?guī)X文化14C測年數(shù)據(jù)及樹輪校正表(165)
表一六 屈家?guī)X文化相關(guān)遺存14C測年數(shù)據(jù)及樹輪校正表(166)
表一七 屈家?guī)X文化熱釋光測年數(shù)據(jù)(167)
表一八 屈家?guī)X下層文化14C測年數(shù)據(jù)及樹輪校正表(168)
表一九 雕龍碑三期文化14C測年數(shù)據(jù)及樹輪校正表(168)
表二〇 石家河文化14C測年數(shù)據(jù)及樹輪校正表(170)
表二一 屈家?guī)X第三次發(fā)掘屈家?guī)X下層文化遺存墓葬分段表(187)
表二二 泉護文化早、晚期及廟底溝二期文化陶器紋飾統(tǒng)計對比(252)
表二三 石峽文化諸遺存年代對應(yīng)表(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