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礁島鏈上》(I Havsbandet)是瑞典現(xiàn)代文學巨匠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的雷霆之作,以斯德哥爾摩多島海為背景,講述了一位漁業(yè)督察員的故事。主人公智慧、犀利也自負,蔑視所謂低等人。在島上粗鄙而低級的漁民和農(nóng)夫中,他力圖改革,有過勝利,但更多的是四處碰壁。他的心智和體魄都并不強健,在島民中被孤立的他,很難弄清自己究竟是迫害者還是被害者。他在精神上的優(yōu)越、性格上的頹廢和敏感,也讓他容易成為島民和自然不可控力的襲擊目標。小說還穿插了他和一位女子的感情糾葛,從訂婚到分手。后,主人公在圣誕夜到海上尋覓死亡。本書帶有很強的尼采式的超人和悲劇英雄色彩,展示了濃郁的北歐風土人情。
* 沿著尼采和愛倫坡的足跡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小說。
* 一部具有新的、偉大的文藝復興風格的雷霆之書。
* 這是一本了解北歐文學、了解北歐的風土人情不可多得的佳作,作品對生活和社會的看法十分清新,北歐獨有的海、島、人,在作品中自由、自然地展開。作者對大海和群島景觀的描寫視角非常獨到,對北歐歷史人文方面的知識儲備非常淵博。而其中尼采式的超人和悲劇英雄主義色彩更是讓本書成為哲學、心理學的一次非常大膽的融合。
* 從瑞典原文譯出,讓讀者品味到原汁原味的瑞典文學經(jīng)典。好的文學作品邂逅好的譯者,讓我們能更順暢、更深切地體會原著的意境和行文之美。
序言:
孤島浮標赫拉克勒斯星座
代譯序
瑞典文豪奧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18491912 )以斯德哥爾摩多島海為背景的小說有礁島三部曲:部,中篇小說《海姆素島居民》人氣;第二部,《礁島男人的生活》是短篇小說集;第三部,中篇小說《在遙遠的礁島鏈上》(I Havsbandet)被作家本人稱為偉大的新文藝復興式的雷霆之作。
大海的裙邊,邊界上的孤獨
僅就書名看,第三部和前兩部不同?床坏揭粋人或一群人,只見景觀:一條礁島鏈,編織出遠離海岸線、那真正的寬闊大海的裙邊,陸地和大海間界限模糊的區(qū)域。書名于瑞典文在字后只添一詞,字面意思是海之帶,實際運用中多了務實成分,指多島海外沿、靠近大海的礁島鏈。這個詞,瑞典人一看到就能聯(lián)想出畫面,可在英語、日語、德語等語言中都缺乏對應,或為地理景觀的特別所致,也反映出邊界模糊的特征。斯特林堡定此書名不會出于隨意,更可能是由小說的重心所決定。
一旦到了這個土地和海洋元素混合的遠海區(qū)域,人 會覺得脫離了所有仁慈的保護……不得不到毀滅的正當中去,越過黑色海峽,往外,直抵那些看來比撒在海中的浮標大不了多少的小小島礁。抵達主人公的目的地東礁島還需再航行一段。
按通常的認識,生命源于大海,陸地是人類棲息之所,人類借航海術(shù)才真正跨越海陸邊界。前往外島的阿克瑟博毅裝備了現(xiàn)代航海和氣象儀器,正是要馴服那些充滿野性的存在:洶涌的大海、遙遠的礁島、混沌的島民。頭腦睿智、神經(jīng)纖細、富于責任感而追求科學與真理的博毅,因其優(yōu)秀和剛正屢遭平庸的上司和同僚的排擠。這一次,他以漁業(yè)監(jiān)管員的身份到東礁巖推廣科學捕魚法,好讓島民停止破壞生態(tài),不至于溺于困苦,他還愿意傳授其他生產(chǎn)、生活技巧,可島民對他充滿敵意和嘲笑。從城里來島上度假的女子瑪瑞爾被他所吸引,雖和他訂了婚,卻始終詆毀他的精神世界。博毅深受干擾,不再是專注于工作的精密機械。瑪瑞爾和博毅的助手調(diào)情。博毅解除了婚約,斎馉柣爻遣⑴c助手訂婚。博毅在島上陷入了更深刻的孤立,他的工作成果也讓人竊取,被迫辭職而思想開始錯亂。圣誕夜,他朝著赫拉克勒斯航行,在波羅的海洶涌的波浪里尋求樹立永恒不敗的精神的可能性。故事情節(jié)大致如此,而情節(jié)對斯特林堡這樣的作家來說只能是表相而已。
小說出場人物約十個,除了男主人公博毅,就連出場頻繁、有對話和近景的瑪瑞爾也只是不豐滿、不具體的虛景。讀者只能借博毅的感官看到和聽到其他人與景。博毅是不變的中心和的人物。斯特林堡絕非不能描摹群像,在這部作品里,他似乎只醉心于聚焦天水間孤獨的、一個孤絕于他人和社會的人的視線,以及這個人腦子里永不停轉(zhuǎn)的思想。這個人渴望過理解,依賴過孤獨,孤獨讓他保持自身層次,不被拖入泥淖;孤獨終也將他拉向癲狂。小說人物分成兩個陣營:博毅和眾人,其間的爭斗貫穿始終。
身為大劇作家的斯特林堡擅長沖突的營造!逗D匪貚u居民》里有巨大沖突:大陸居民和海島居民的、農(nóng)耕者和漁獵者的、外人和土著的、男人和女人的。男主人公想樹立身為工頭的威信,刻意和其他雇工分開,單住于閣樓,可他終究是雇工。他和作為雇主的農(nóng)婦、淪為島民的牧師亦無本質(zhì)上的層次差別。除后幾章里的死亡陰影,全書洋溢著鄉(xiāng)村喜劇的諧趣。末尾,所有的沖突因男主人公葬身冰海以及牧師的勸解統(tǒng)統(tǒng)消融在解凍的大海里。
而在博毅的故事里,沖突始終被置于聚光燈下,無論島民或市民、資產(chǎn)階級或勞動階級、知識分子或文盲,沒有一個人和博毅處于同一知識和精神層次。全書缺乏和諧,不見喜色。直至后一字,沖突也未化解,只有博毅如奔騰的涌浪終要撞碎于巖石那樣,朝遠海奔去。
回顧書名所示,土地與海洋間、人類社區(qū)與荒野自然間的邊緣地帶也許正是和孤獨者博毅相配的景觀。于荒野中,人將面臨完全的孤獨。于人群中,有的人會面臨更巨大、更徹底的孤獨。博毅和瑪瑞爾接觸后會精神透支,不得不逃到海上的無人島,讓身心重歸秩序、重獲活力。
大海象征慰藉也象征孤獨,是避難所也是危險區(qū)域,它是無邊的圓,包圍居于中間的那一小點博毅,并隨時能接納他或淹沒他。遙遠的礁島鏈,開放的海洋和礁島建構(gòu)的混合 空間,斯特林堡用它構(gòu)筑出一個文字小宇宙,在其中展示了邊界的模糊、跨越邊界的嘗試以及邊界的不可逾越。
精神或肉體,女性魅力與男性追求
東礁島是陸地與大海、文化與自然、智者與愚民的邊 緣地帶,也是男人與女人的邊緣地帶。斯特林堡一生不倦地書寫男女的較量,在博毅的故事里,他也讓男女處于不可調(diào)和的爭斗中。男人的去勢恐懼借瑪瑞爾臥室的裝飾畫已得到暗示,那里是參孫和大利拉、約瑟夫和波提乏的妻子。一方面,斯特林堡或博毅有關(guān)女子生來比男子低劣的認識保守而錯誤,另一方面,對女人的鄙視和絕望催生出他們筆下和眼中的女人作為肉體存在和性欲對象的女人。換言之,這樣的女性或為現(xiàn)實存在,但難以排除男性視線的塑造。值得一提的是,帶著這樣居高臨下的視線,斯特林堡不無深意地讓小說中僅有的兩個有名字的女性瑪瑞爾小姐和島民的老婆瑪瑞有了幾乎一模一樣的名字。
36歲的博毅自認追求靈與肉的結(jié)合,指責瑪瑞爾將他看作性對象,換個男人也行,她確實這么做了。然而,博毅究竟是將瑪瑞爾看作愛的目標還是性欲的目標呢?次,僅僅聽到聲音的那一刻,他猜出是個女人,語言含糊而有訛誤,只說樹,叫不出名,和他精準科學的語言風格相悖,佐證了他對女性的認識:低下。終于看到了人,他立刻被她的姿態(tài)吸引。就是說他喜歡另一種語言身體語言,而身體語言是帶著性氣息的。
究竟什么樣的女性特質(zhì)能誘發(fā)男性的追求欲呢?斯特林堡同時代的先鋒女作家安夏洛特萊芙勒對此做過嚴肅的研究和書寫,契機是其長兄、一個數(shù)學家對配偶的選擇讓她困惑:為何哥哥選擇了一個在妹妹看來既無特別姿色、大腦又平庸得讓人難以忍受的女子,而對另一個睿智且活潑的女性無感呢?安夏洛特既有此疑問,一定不會接受性吸引法則無關(guān)智力、關(guān)乎男女生物密碼的看法。她也沒看博毅的選擇,博毅始終鄙視瑪瑞爾精神的貧乏,卻克制不了他的肉體本能。換言之,他對靈魂的重視無法達到擁有精神本能的地步,上帝沒有這樣設定,沒有讓博毅因精神審美啟動肉體激情。安夏洛特也沒能探究出一條有關(guān)女性特質(zhì)和男性愛欲的真理,她的第二任丈夫則幫她舉出特例。這位比她年輕十歲的未婚數(shù)學家,不顧貴族家庭和天主教會的壓力,熱烈追求四十出頭、被閨蜜斷言不具美貌的已婚瑞典異教徒。而博毅一眼認出瑪瑞爾屬于從不失手于誘惑他的那一類女性,知道她在精神上不能與己契合,已打算逃離絕不可和這女人再有接觸,但還是沒逃成。他倆的情愛沒能走過一段海邊散步,半途,在海風中,博毅的大腦已清醒,心中的幻境和情欲已被吹走,此后是無休止的矛盾。這段關(guān)系失敗的根本原因還是博毅內(nèi)在欲望的矛盾,而這矛盾是不可調(diào)和的。
瑪瑞爾的歇斯底里和博毅的孤獨癲狂
女性與不可控情緒相連,這看法歷史悠久,歇斯底里一詞更源自希臘文的子宮。18世紀中期,女性圖像已是狂野和性感相連。1895年出版的《歇斯底里癥研究》 則標識著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對歇斯底里的理解從器官疾病轉(zhuǎn)向心理深層。在36歲的博毅眼里,瑪瑞爾是個歇斯底里的女人,34歲的孩子。博毅沒有招之即來地與她喝茶,她會暈倒,暈厥是給博毅施加壓力的方法。博毅則以高高在上的清醒,操縱了一場治愈暈厥的過程,一個徹頭徹尾的心理暗示和控制過程。以治療的名義,他備好藥物,武裝到手腕,戴上死去情人的手鐲,踩著節(jié)點離開病人。瑪瑞爾則以精神上的匍匐姿態(tài)求他垂愛。
瑪瑞爾的歇斯底里失于陳腐,人物臉譜化,遠不如《海姆素島居民》中的農(nóng)婦立體而豐滿。那農(nóng)婦兩腿踩在土里,有赤裸的情欲、刀割的嫉妒、不懈的努力。這不單是斯特林堡未聚焦的結(jié)果,在一定程度上和瑪瑞爾這個人,她習得的自己階層的行為模式相關(guān)。她的一切,無論是調(diào)情還是對宗教和慈善的熱心都流于上層社會婦女姿態(tài)性的表演,情感也是程式化和表演化的,就連她的瘋狂也不值得大驚小怪:一會兒便好,過一會兒又撲通倒地。她不具備靈魂的疼痛,另一個男人的調(diào)情能讓她立刻活蹦亂跳。歇斯底里是女性標簽。精明和克制則是男性標簽,博毅這樣一個高度理性而自律的人,一旦癲狂卻容易走上不歸路。
就在創(chuàng)作博毅的故事的1880年代末,斯特林堡拋開社會主義和婦女運動問題,轉(zhuǎn)向無神論,沉醉于尼采思想;受到輿論迫害、受到祖國瑞典排擠的他,走在瘋狂的邊緣。不久,尼采陷入癲狂。斯特林堡在劇作《父親》里寫過發(fā)瘋的父親,還有一部小說叫《瘋?cè)宿q詞》。博毅的故事沒有自傳色彩,博毅的癲狂里卻流淌著斯特林堡的情緒。
正常和癲狂的邊界不經(jīng)意間就能逾越。博毅在被壓制的性欲、無邊的孤立和對立面的圍攻下,傷口難愈,在工作和生活上失控。博毅的瘋狂是挫敗和孤獨所致,也不乏性格深處的原因。
身份是軍官和貴族的父親作為地形學者開拓出一番事業(yè),對世界有科學而宏觀的了解,始終根據(jù)自己在社會中的處境規(guī)劃人生而忽視個性。有用是父親那一輩的規(guī)則或也是俗世始終不變的規(guī)則。博毅繼承了其父的秩序和嚴格,卻看重個性,發(fā)展了自己的精致和敏感,從不為升遷違背內(nèi)心。到礁島赴任為了相對自由于官場交集。他是蒸汽和電力時代出生和成長的新一代,生活的加速度加大了神經(jīng)緊張,對科學的熱愛和睿智的頭腦使他走在現(xiàn)代化前沿。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理性和敏感的矛盾足以成為瘋狂的種子,破土而出才是保持平衡的出路。小說到后才讓博毅暴露出癲狂,而斯特林堡此前已層層鋪墊,讓驚悚一次次閃現(xiàn)。
變出有傘松和大理石別墅的意大利風景這原是討好瑪瑞爾的生日禮物。情勢變化使得博毅給這浪漫禮物附加了排除工作障礙的任務:借短時間內(nèi)對自然的把控,讓女人及島民意識到他們的愚昧,順從博毅的指揮。博毅計劃利用他們不理解的海市蜃樓施展魔術(shù),再自揭謎底,讓他們接受科學,特別是捕魚的科學。在對自然及神靈的小小挑戰(zhàn)里,博毅以為擁有天時地利,為的是普及真理,并無欺瞞之心,因而會十拿九穩(wěn)。而這出把戲一開演竟由不 得他了。自然中的小變數(shù)將意大利美景變成恐怖模樣。他本可以解釋,人們不給他機會,以為上天的懲戒已至。推廣真知理當受人歡迎,現(xiàn)實中卻會層層受阻,遠不如裝神弄鬼。業(yè)余傳教者的口吐蓮花則輕易吸引住所有人,讓事態(tài)越發(fā)超出博毅的掌控。
早在意大利景觀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時,博毅變得特別沮喪,想起那個踩在一塊面包上行走的女孩的黑暗故事,當那些白色海鷗在他頭頂發(fā)出可怕的尖叫時,他想起那兩只從天上飛來、把靈魂帶向地獄的黑色渡鴉。安徒生確實寫過一個怕弄臟漂亮衣服的女孩,踩著母親的面包,終給拖進爬滿蛇和蟾蜍的沼澤。殘酷童話連接著心理創(chuàng)傷:童話的血腥情節(jié)對照父親嚴禁童話的苛刻,地獄聯(lián)想和博毅對基督教的否定相悖。不經(jīng)意間,博毅越過了固守的防線。如果說建造意大利風景是一種控制自然的雄心,延續(xù)了地形學家父親改造山河的壯志,博毅個人心靈的敏感則制造了墜入沼澤的危險。
也只有具備如此敏感的心靈的博毅能讓浮標長成掏出身體的血紅的肺,巨大的黑色支氣管,斜斜地戳向空中。海浪沉降,大海深處傳出一聲咆哮,好像來自溺水的乳齒象的巨大鼻子。這幅令人毛骨悚然的畫面是滅絕的隱喻,海洋深處永不消逝的號叫是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無數(shù)生物萬年不去的疼痛。
故事進行到一半,斯特林堡下出一場大霧,讓另一人物登場。中學同學以仇人面目和傳教者身份在大霧中和博毅對陣。這人因少年博毅的一句刻薄話記恨了二十年,博毅對此原本渾然不知。這段看似分叉的情節(jié)缺乏邏輯上的必然,情感的逼真性卻十分突出。博毅和這男同學的較量比之博毅和瑪瑞爾的關(guān)系更加出彩。
博毅是在黎明時分駛向大海的,好讓自己在長時間與瑪瑞爾相處后緩過勁來。他駛?cè)肓艘粓龃箪F。起初,大霧如溫柔的庇護給他慰安,繼而把他的視線弄得愈發(fā)模糊。聽得到風帆的聲音,看不到它在哪里;看到桅桿時不見船體;鬼船終于現(xiàn)身,沒有舵手;博毅在霧中呼喚,無人回應。大霧暴露出另一面目,暗示了一個走也走不出的俗世,又表現(xiàn)著一個看也看不清的未來。孤獨的自己就在這里,敵人與世界就在周圍,是迷霧的一部分。斯特林堡被認為有一定精神疾病,對其傾注了更多同情的看法是,同時代人對文學異見的不理解才逼迫斯特林堡有時不得不瘋,癲狂是保持自我的途徑。異于常人的博毅沒得到理解,他想在孤立中保持自我,勢必也不得不借助常人眼里的瘋狂。
失敗和勝利,朝著赫拉克勒斯星座航行
群氓是否會處死英雄,粗鄙是否會驅(qū)逐精致呢?撇開小說里給島民和女人貼上群氓和粗鄙標簽、讓他們對陣博毅這一設定里的政治錯誤不論,這應該還是可能的,耶穌不也被釘死在了十字架上。然而處死或驅(qū)逐是否意味著戰(zhàn)勝呢?這取決于具體時空中對勝利的定義,而在當事人心中還有個自我裁定。
按尼采式道德生活的博毅對善惡的一般觀念無感,他的道德感在于塑造自己的性格,保證行為和舉止不侵犯他人權(quán)利,而產(chǎn)出的成果讓他人受益。對義務和使命的熱心讓他難有瑕疵,無論受到怎樣的報復,他總能化逆境為優(yōu)勢,在不同崗位做出不凡成績。博毅的道德感不為既定價值觀左右,也因此不易被人理解,更不能如瑪瑞爾的偽善那樣受人膜拜。極度的個人主義模式意味著,自認比島民處于智識更高層的博毅,除了工作本不想也不能在精神上 靠近島民。這一次,他以為會像以前一樣圓滿完成使命。
作者簡介:
奧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 ,18491912) ,瑞典劇作家、小說家、詩人。他是瑞典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巨匠,帶來了全新的小說和劇本。因此,有人說,瑞典現(xiàn)代文學從斯特林堡開始。
斯特林堡生于斯德哥爾摩。早年喪母,內(nèi)心敏感。烏普薩拉大學肄業(yè)。當過報社記者、圖書管理員等。1879年以小說《紅房間》成名。雖說成名頗早,且在瑞典文壇獨領(lǐng)風騷,甚至名揚海外,但他長期感受到經(jīng)濟上的窘迫;在社會問題上的激進態(tài)度使他有家難回,自我放逐;在婦女問題上的保守讓他備受批判;婚姻的數(shù)度波折讓他頻遭打擊他還一度陷入精神錯亂。他一生著作豐富。代表作還有《朱麗小姐》《結(jié)婚》《海姆素島居民》等。
譯者簡介:
王曄,作家、翻譯家。瑞典作協(xié)會員。著有散文和短篇小說集《看得見的湖聲》《十七歲的貓》,文學評論集《這不可能的藝術(shù)》等;譯有小說《格拉斯醫(yī)生》《海姆素島居民》《尤斯塔貝林的薩迦》等!度f象》《文匯報筆會》 和《書屋》等報刊作者。在《文藝報》設有文學專欄藍翅街筆記。2016年獲得瑞典學院翻譯獎。2019年獲得中國出版人雜志主辦的書業(yè)年度評選文學翻譯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