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歷史先后順序為縱貫,從先秦到清朝,研究的主要對象是這些歷史時期的金屬印章,以及各個時期的官印的典型代表。討論各個歷史時期的印制、印章使用方法、印章制造方法,并著重在明清兩代中,將這些金屬印章與同一歷史時期產(chǎn)生的篆刻進行對比研究、討論,探討這一時期金屬印章對篆刻創(chuàng)作的影響,并歸納篆刻藝術(shù)產(chǎn)生的源頭。
本書結(jié)合歷史背景,進行了大量分析,界定了各個歷史階段中,印章的本質(zhì)性問題。用大量史料,討論了印章的使用方法,打破了以往的一些固有觀點,提出了新的,更符合歷史實際的看法,這是在印章史研究中的很大進步。突破了印學研究中一直秉承的崇漢觀,以及探討唐宋以來官印的美學構(gòu)成以及對后世創(chuàng)作的影響。這是在今天的篆刻史料中,具有非常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以歷史先后順序為縱貫,研究從先秦到清朝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金屬印章,以及各個時期的官印的典型代表
從藝道路是孤獨而坎坷的,對于篆刻家來說更是如此。其孤獨在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所需要的獨立與靜思,在一定程度上,你很難獲得同道與知音。而坎坷,則是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艱辛和對知識不斷地學習。在所有藝術(shù)門類中,篆刻無疑是與學術(shù)關系最緊密的一種,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篆刻家,還需要是文字學家、藝術(shù)史學家,在同等的時間容量內(nèi),勢必要求篆刻家有更多的積累和學習,真正貫通,方能有成。
篆刻與藝術(shù)史和古文字的密切關系,是構(gòu)成這門藝術(shù)形式的根基與土壤。脫離了對于藝術(shù)史尤其是印章史和古文字的研究,篆刻本身的基礎便不再成立。對于印章史的研究,在很長的時間里都局限于一個很窄的范圍內(nèi),很多歷史學的手段并未運用到其中,這造成了充斥在印章史中的很多觀點實際是臆造而成。至少在近代以前,關于印章史的很多論斷都有謬誤,需要不斷進行修正。
在篆刻創(chuàng)作中,還存在一個觀念更替的問題。自從元代吾丘衍等提出了崇漢的觀念后,歷代都將漢印奉為圭臬。從文化意義上而言,這沒有什么問題,但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這種觀念卻帶來了很大的干擾,這讓歷代很多篆刻家難以跳出藩籬,即便有所創(chuàng)新,也需要披著這層觀念的外衣,讓篆刻藝術(shù)不能坦然進步。
對于這種觀念,丁敬早在清初便提出過不同意見,他說的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其意便是打破漢印的常規(guī),尋求更多樣的創(chuàng)作形式。但囿于當時能見到的印章實物有限,且對于印章的斷代、研究都還不深入,時人很難真正探尋到歷代印章本來的樣貌。丁敬的這種觀點,跟隨者寡,最后也不了了之。
對歷代印章比較深入細致成體系的研究,還是在近代以后。這種研究的成熟,有兩個先決條件,其一是清代乾嘉學派對于考據(jù)學的重視,形成了一定的風氣,人們對于歷史的真實不再出于臆造,而更愿意以實物來說話;其次是考古發(fā)掘,提供了大量的歷史實物以供參考。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直到近代以后,方才可以說,人們對于中國歷代的印章有了比較真切的認識。印章史以及印學史,也是在這個時候才豐富、完整起來。
但印章,畢竟是小物件,在歷史中更多是以證據(jù)的形式出現(xiàn),談不上對歷史的推動和對社會的影響。因此在主流的歷史研究中,歷代的印章并不太受重視,對于印章史的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篆刻家、古文字學家等群體中,尤其以篆刻家為主。這就形成了新的問題,即考察的視角不同,難以形成全局性的結(jié)論。篆刻家考察印章,主要是以其美學構(gòu)成為主要考察因素,而古文字學家則單純從文字入手,對于印章本身的研究皆有所欠缺。
曾杲的這本書,打破了這種藩籬,站在一個較高的角度,以構(gòu)成印章的材料入手,運用了歷史學的研究方法,詳細梳理了歷代印章的形制、制作方法和應用范圍等,構(gòu)建了關于印章在歷史中流變的整體圖景。
中國歷代印章,在文人篆刻出現(xiàn)之前,金屬是主要載體;在文人篆刻出現(xiàn)以后,金屬的鑄造印章也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只是在實際使用中,更具體化,范圍更細。以金屬材料為切入口,其研究可以觸及到以往印章史研究所難以碰觸到的幾個區(qū)域。其一,是印章的制作方式。曾杲在這本書中,詳細地討論了金屬印章的鑄、刻關系問題,對于印章史來說,算是具有總結(jié)性的,比較可靠的論斷。其二,是印章運用的公私問題。印章本身具有憑證、權(quán)力象征等功能,在歷史中,印章也一直以這樣的形態(tài)存在,但在以往的考察中,對于印章這種本質(zhì)討論得不多。曾杲在這本書中,結(jié)合歷史背景,進行了大量分析,界定了各個歷史階段中,印章的本質(zhì)性問題,這一點尤為可貴。其三,結(jié)合大量史料,討論了印章的使用方法,打破了以往的一些固有觀點,提出了新的、更符合歷史實際的看法,這也是在印章史研究中的很大進步。其四,突破了印學研究中一直秉承的崇漢觀,討論了唐宋以來官印的美學構(gòu)成以及對后世創(chuàng)作的影響。這一點在今天的篆刻創(chuàng)作中,具有非常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曾杲寫出這樣一本具較高水平的印學理論著作,足見其研究之深入,用功之深。這本書,不僅僅是他個人研究的成果展現(xiàn),同樣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印學研究進步的展現(xiàn),我很欣慰看到這樣一位篆刻家在印學研究中的成長,也希望他未來能在印學研究、篆刻創(chuàng)作中,做出更多的成績。
孫慰祖
2021.6.9于海上
曾杲
生于1969年
西泠印社社員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
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畫師
四川省新聯(lián)會書畫院常務副院長
西蜀印社社長
《印·道》主編
主要代表作
《曾杲篆刻當代篆刻家自選作品集》(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
《中國戲畫》(中國世紀出版社)
《器物》(中國攝影出版社)
《永遠不說再見曾杲篆刻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舊時月色曾杲純銀鑄造篆刻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通往未來的列車》(四川文藝出版社)
《直覺曾杲蟠條印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序言 001
引言 005
三千年印章,七百年篆刻 008
被制造出來的藝術(shù) 012
先秦:最初的光彩 030
漢:兩漢法度 046
魏晉南北朝:魏晉遺印 072
隋唐:隋唐印說蒙塵的華章 088
宋:皇權(quán)的注解 126
元:文化和商業(yè)的碰撞 174
明清:官印體系極致而微篆刻體系興盛崛起 190
后記 242
部分參考文獻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