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對于農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這點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隨處皆可以看出。我從不隱諱這點感情。我生長于作品中所寫到的那類小鄉(xiāng)城,我的祖父,父親,以及兄弟全列身軍籍;死去的莫不皆在職務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將在職務上終其一生。就我所接觸的世界一面,來敘述他們的愛憎與哀樂,即或這枝筆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離題太遠。因為他們是正直的,誠實的,生活有些方面極其偉大,有些方面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我動手寫他們時,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實實的寫下去。但因此一來,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為一種無益之業(yè)了。
照目前風氣說來,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及大多數讀者,對于這種作品是極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不落伍,告給人中國不需要這類作品,后者太擔心落伍,目前也不愿意讀這類作品。這自然是真事。落伍是什么?一個有點理性的人,也許就永遠無法明白,但多數人誰不害怕落伍?我有句話想說:我這本書不是為這種多數人而寫的。念了三五本關于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問題的洋裝書籍,或同時還念過一大堆古典與近代世界名作的人,他們生活的經驗,卻常常不許可他們在博學之外,還知道一點點中國事情。因此這個作品即或與某種文學理論相符合,批評家便加以各種贊美,這種批評其實仍然不免成為作者的侮辱。他們既并不想明白這個民族真正的愛憎與哀樂,便無法說明這個作品的得失,這本書不是為他們而寫的。關于文藝愛好者呢,他們或是大學生,或是中學生,分布于國內人口較密的都市中,常常很誠實天真的,把一部分極可寶貴的時間,來閱讀國內新近出版的文學書籍。他們?yōu)橐恍├碚摷,批評家,聰明出版家,以及習慣于說謊造謠的文壇消息家,同力協(xié)作造成一種習氣所控制,所支配,他們的生活,同時又實在與這個作品所提到的世界相去太遠了。他們不需要這種作品,這本書也就并不希望得到他們。理論家有各國出版物中的文學理論可以參證,不愁無話可說,批評家有他們欠了點兒小恩小怨的作家與作品,夠他們去毀譽一世。大多數的讀者,不問趣味如何,信仰如何,皆有作品可讀;正因為關心讀者大眾,不是便有許多人,據說為讀者大眾,永遠如蛇螺在那里轉變嗎?這本書的出版,即或并不為領導多數的理論家與批評家所棄,被領導的多數讀者又并不完全放棄它,但本書作者,卻早已存心把這個多數放棄了。
我這本書只預備給一些本身已離開了學校,或始終就無從接近學校,還認識些中國文字,置身于文學理論文學批評以及說謊造謠消息所達不到的那種職務上,在那個社會里生活,而且極關心全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下所有的好處與壞處的人去看。他們真知道農村是什么,他們必也愿意從這本書上同時還知道點世界一小角隅的農村與軍人。我所寫到的世界,即或在他們全然是一個陌生的世界,然而他們的寬容,他們向本書去求取安慰與知識的熱忱,卻一定使他們能夠把這本書很從容讀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還預備給他們一種對照的機會,將在另外一個作品里,來提到二十年來的內戰(zhàn),使一些首當其沖的農民,性格靈魂被大力所壓,失去了原來的樸質,勤儉,和平,正直的型范,成了一個什么樣子的新東西;他們受橫征暴斂以及鴉片煙的毒害,變成了如何窮困與懶惰!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于營養(yǎng)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欲望,來作樸素的敘述。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于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里很寂寞的從事與民族復興大業(yè)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
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記
沈從文(1902-1988)
湖南鳳凰縣人。因家境沒落,小學畢業(yè)后即投身行伍隨地方軍隊浪跡于湘黔川邊境。1923年,在五四運動余波影響下,遠離家鄉(xiāng)闖蕩北京,結識了董秋斯、張采真、司徒喬、焦菊隱、陳翔鶴、蹇先艾等一批文學青年、大學生朋友。1924年底在《晨報副刊》發(fā)表了篇散文作品,正式開始了寫作生涯。1929年后轉移到上海,大量寫作同時,經過胡適介紹開始在吳淞中國公學教書,后陸續(xù)曾在青島大學、武漢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任教。
主要文學作品有《邊城》《湘行散記》《長河》等。1949年后從文學寫作轉向歷史文物研究,先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成果之一為《中國古代服飾研究》。2003年家人和多方研究者合作編輯出版了32卷《沈從文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