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借由民國大師的筆寫茶與他們的故事,視角獨特,通過茶與大師生活的密切關系,點明茶與文化、與人生、與世態(tài)的因緣。本書順著茶和大師的文字,進入到了民國大師生活的細部,以茶為核心詞匯,串聯起交往、品位以及時代風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茶視角圖書,同時大師美文在閱讀中也能感受到大師的文字魅力與風范。
魏韶華 文學博士,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專家,兼任中國老舍研究會副會長。
第一章 茶之雅韻
喝茶/魯迅
喝茶/周作人
茶湯/周作人
《茶之書》序/周作人
喝茶/顧仲彝
品茶/圭梵
喝茶/金受申
第二章 茶事茶俗
煎茶/周作人
茶館/張恨水
茶館/繆崇□
茶話/周瘦鵑
茶坊哲學/范煙橋
茶食店/蕭紅
上海的茶樓/郁達夫
廣東的茶館/英弟
廣州的茶點/王文元
洞庭碧螺春/周瘦鵑
茶館/金受申
蘇州的茶食店/蓮影
英茶小史/華吟水
第三章 茶語閑談
關于苦茶/周作人
吃茶/周作人
再論吃茶/周作人
碗底有滄桑/張恨水
成都的特景——茶鋪/李劼人
從吃茶漫談重慶的忙——旅渝隨筆/李劼人
路旁賣茶人/張恨水
《茶話》小引/周作人
北京的茶食/周作人
第四章 茶里人生
戒茶/老舍
茶肆臥飲之趣/張恨水
說茶/曙山
茶包/周文
喝茶
/魯迅
某公司又在廉價了,去買了二兩好茶葉,每兩洋二角。開首泡了一壺,怕它冷得快,用棉襖包起來,卻不料鄭重其事的來喝的時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著的粗茶差不多,顏色也很重濁。
我知道這是自己錯誤了,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于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這是須在□□無為的時候的,當我正寫著《吃教》的中途,拉來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覺的滑過去,像喝著粗茶一樣了。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薄2贿^要享這“清!,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由這一極瑣屑的經驗,我想,假使是一個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時候,那么,即使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恐怕他喝起來也未必覺得和熱水有什么大區(qū)別罷。所謂“秋思”,其實也是這樣的,騷人墨客,會覺得什么“悲哉,秋之為氣也”,風雨陰晴,都給他一種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種“清!保诶限r,卻只知道每年的此際,就要割稻而已。
于是有人以為這種細膩銳敏的感覺,當然不屬于粗人,這是上等人的牌號。然而我恐怕也正是這牌號就要倒閉的先聲。我們有痛覺,一方面是使我們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們能夠自衛(wèi)。假如沒有,則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將茫無知覺,直到血盡倒地,自己還不明白為什么倒地。但這痛覺如果細膩銳敏起來呢,則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覺得,連衣服上的接縫、線結、布毛都要覺得,倘不穿“無縫天衣”,他便要終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裝銳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感覺的細膩和銳敏,較之麻木,那當然算是進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進化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礙,那就是進化中的病態(tài),不久就要收梢。我們試將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較,就明白究竟是誰活得下去。喝過茶,望著秋天,我于是想:不識好茶,沒有秋思,倒也罷了。
(本篇□初發(fā)表于1933年10月□日《申報》,欄目□“□□談”)
茶肆臥飲之趣
/張恨水
古人茶經茶言,謂茶出蜀。然吾人至渝,殊不得好茶。普通飲料,為滇來之沱茶,此外則香片。原所謂香片,殊異北平所飲,葉極粗,略有一二焦花,轉不如沱茶之有苦味也。雖然,渝人上茶館則有特嗜,晨昏兩次,大小茶館,均滿坑滿谷。粗桌一,板凳四,群客圍坐,各于其前置蓋碗所泡之沱茶一,議論紛紜,喧嘩于戶外。間有賣瓜子花生□□小販,點綴其間,如是而已。
但較小茶肆,頗有閑趣,例于屋之四周,排列支架之臥椅。椅以數根木棍支之,或蒙以布面,或串以竹片,客來,各踞一榻,雖臥而飲之,以椅旁例夾一矮幾也。草草勞人,日為平價米所苦,遑論娛樂?工作之余,邀兩三好友,覓僻靜地區(qū)之小茶館,購□□牌一盤,泡茶數碗,支足,仰臥椅上,閑談上下古今事,所費有限,亦足銷費二三小時。間數日不知肉味,偶遇牙祭,乃得飽啖油大(打牙祭、油大,均川語)。腹便便,轉思有以消化,于是亟趨小茶館,大呼沱茶來。此時,閑啜數口,較真正龍井有味多多也。尤其郊外式之小茶館,僅有桌凳四五,而于屋檐下置臥椅兩排,頗似北平之雨來,仰視霧空,微風拂面,平林小谷,環(huán)繞四周,輒與其中,時得佳趣,八年中抗戰(zhàn)生活,特足提筆大書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