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低熱值煤中汞的賦存形態(tài),熱解、燃燒過程中汞的遷移規(guī)律和控制技術(shù)為主線,主要介紹了低熱值煤中汞的研究背景及意義、低熱值煤中汞的賦存形態(tài)與熱穩(wěn)定性、煤泥熱處理過程中汞的釋放、低熱值煤電廠的汞遷移行為、低熱值煤層燃過程中汞的釋放特征、低熱值煤飛灰對汞的吸附特性、山西省低熱值煤電廠汞排放估算等內(nèi)容,旨在建立低熱值煤燃燒過程中汞釋放、遷移、轉(zhuǎn)化等理化過程機制的理論基礎,同時為低熱值煤電廠的汞控制技術(shù)提供理論依據(jù)、技術(shù)參考和案例借鑒。
本書具有較強的技術(shù)應用性和針對性,可供從事煤熱處理及污染控制等的工程技術(shù)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學校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能源工程及相關專業(yè)師生參閱。
第1 章 緒論001
1.1 低熱值煤利用與汞污染 002
1.1.1 低熱值煤的產(chǎn)生及利用 002
1.1.2 低熱值煤電廠的汞排放污染 007
1.2 低熱值煤中汞的豐度和賦存形態(tài) 010
1.2.1 煤中汞的測量方法 010
1.2.2 低熱值煤中汞的豐度 012
1.2.3 低熱值煤中汞的賦存形態(tài) 014
1.3 低熱值煤熱轉(zhuǎn)化過程中汞的遷移 017
1.4 燃煤汞排放控制技術(shù) 020
1.4.1 燃燒前脫汞 021
1.4.2 燃燒中脫汞 023
1.4.3 燃燒后脫汞 024
1.5 本書的框架結(jié)構(gòu)及內(nèi)容特色 027
1.5.1 框架結(jié)構(gòu) 027
1.5.2 內(nèi)容特色 028
1.5.3 編寫目的和意義 029
參考文獻 030
第2 章 低熱值煤中汞的賦存形態(tài)與熱穩(wěn)定性039
2.1 材料和方法 041
2.1.1 樣品選取 041
2.1.2 逐級化學提取 042
2.1.3 熱穩(wěn)定性實驗 043
2.1.4 總汞測定 044
2.2 樣品的總汞含量 046
2.3 樣品中汞的賦存形態(tài) 047
2.4 不同賦存形態(tài)汞的熱穩(wěn)定性 049
2.4.1 原煤 049
2.4.2 精煤 052
2.4.3 洗中煤 054
2.4.4 煤矸石 056
2.4.5 煤泥 059
參考文獻 062
第3 章 煤泥熱處理過程中汞的釋放065
3.1 實驗部分 067
3.1.1 樣品 067
3.1.2 程序升溫熱解實驗 067
3.1.3 流化燃燒實驗 067
3.2 不同煤泥熱解過程中汞的釋放 068
3.2.1 不同氛圍下樣品中汞的熱解釋放行為068
3.2.2 不同加熱速率下樣品中汞的熱解釋放行為 072
3.2.3 不同停留時間下樣品中汞的熱解釋放行為 074
3.3 不同煤泥燃燒過程中汞的釋放 077
3.3.1 溫度對煤泥汞遷移行為的影響 080
3.3.2 燃燒氣氛對煤泥汞遷移行為的影響082
3.4 煤泥中汞的賦存形態(tài) 083
參考文獻 086
第4 章 低熱值煤電廠的汞遷移行為090
4.1 材料和方法 092
4.1.1 低熱值煤電廠概述 092
4.1.2 樣品收集與汞測量 093
4.2 低熱值煤性質(zhì) 093
4.3 低熱值煤電廠汞的分布 094
4.4 汞排放和排放因子 100
4.5 污染控制裝置的汞脫除效率 104
參考文獻 106
第5 章 低熱值煤層燃過程中汞的釋放特征109
5.1 材料和方法 110
5.2 低熱值煤中汞的賦存形態(tài) 112
5.3 不同低熱值煤層燃過程中汞的釋放 114
5.4 氣氛對低熱值煤層燃過程中汞的釋放影響 118
5.5 溫度對低熱值煤層燃過程中汞的釋放影響 121
5.6 低熱值煤層燃過程中的總汞釋放率 123
參考文獻 127
第6 章 低熱值煤飛灰對汞的吸附特性130
6.1 材料和方法 132
6.2 燃煤飛灰的物理性質(zhì) 134
6.3 低熱值煤飛灰中汞的賦存形態(tài) 136
6.4 低熱值煤飛灰中汞的吸附特性 140
6.5 低熱值煤飛灰脫汞性能的影響因素 147
6.5.1 汞入口濃度的影響 147
6.5.2 吸附溫度的影響 148
6.5.3 吸附氣氛的影響 149
參考文獻 151
第7 章 典型案例分析154
7.1 低熱值煤電廠汞排放估算 155
7.2 山西省低熱值煤電廠汞排放估算 156
7.2.1 山西省低熱值煤電廠燃料消耗量 157
7.2.2 山西省低熱值煤電廠燃料中汞含量157
7.2.3 選煤過程的汞排放修正因子 158
7.2.4 不同燃燒方式下的汞排放修正因子 158
7.2.5 煙氣清潔系統(tǒng)的汞排放修正因子 159
參考文獻 161
第8 章 結(jié)論與展望164
8.1 結(jié)論 165
8.2 本書的創(chuàng)新點和優(yōu)勢分析 168
8.3 趨勢分析 169
附錄 主要符號說明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