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失眠、厭學、易怒易哭、甚至自殘自傷······
他很可能患上了抑郁癥。
據(jù)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發(fā)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9~2020)》, 幾乎每5個青少年中,就有1個有抑郁表現(xiàn)。
但冰冷的數(shù)據(jù)不一定能真正呈現(xiàn)事情的嚴重性,本書首度以親歷者口述形式,記錄了17 個家庭在孩子抑郁之后的掙扎與蛻變:雞娃母親,將學霸女兒逼成抑郁癥;父母天天吵架,讓孩子自認為是累贅……其中好幾個故事在真實故事計劃上發(fā)布時,戳中了上百萬 父母的心。
本書醫(yī)學顧問,原北京回龍觀醫(yī)院臨床心理科主治醫(yī)師于宏華,提出了具體的家庭治療方案:心理養(yǎng)育。青少年正處在心理發(fā)展的迅猛期,情緒波動劇烈,如果得不到父母正確的心理撫養(yǎng),極易誘發(fā)抑郁。
現(xiàn)在翻開這本書,補上中國家庭始終欠缺的一堂心理養(yǎng)育課。
1.每5個孩子中,就有1個可能抑郁。本書首度以親歷者口述的形式,真實呈現(xiàn)少年抑郁的癥狀與誘因:雞娃教育、父母關系破裂、校園霸凌、創(chuàng)傷事件、遺傳……
2.北京回龍觀醫(yī)院原主治醫(yī)師于宏華擔任醫(yī)學顧問,提出具體的家庭療法心理養(yǎng)育:
①與其改變孩子,不如改變教養(yǎng)方式
②以整個家庭為治療單位,不只是孤立地治療患病的孩子
③通過改善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模式來治療抑郁
④家庭成員一起努力解決問題,而非相互指責
⑤矯正功利性教育,更關注孩子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
……
3.少年抑郁癥案例中,90%的父母不懂孩子的真實心聲,比如:
①父母每次吵架,我都會覺得是自己的錯
②我覺得自己活不過26歲
③因為父母難過得要死,又害怕父母難過不敢去死
……
4.隨書附贈全國主要城市心理援助熱線,如有需求,可就近撥打。
序言 我們的孩子怎么了?
提到少年一詞,人們往往會聯(lián)想到青春、陽光和美好,卻往往忽略了藏在背后的隱秘與苦痛。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9 ~ 2020)》顯示,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 24.6%。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整個社會壓力急劇增加并且整體從家庭向孩子不斷下移。我 2007 年進入北京回龍觀醫(yī)院臨床心理科工作時,患者大多還是患各種神經癥和抑郁癥的成年人。到如今的這十多年間,門診和住院病房中抑郁和情緒不穩(wěn)的青少年越來越多。
青少年正處于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階段,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自我意識的急劇發(fā)展以及學業(yè)等各方面的壓力,本身就容易誘發(fā)情緒的巨大波動。再加上很多父母被社會的競爭壓力所裹挾,對孩子的教育日益功利化,缺少溫情和包容。因為評價標準單一,功利性教育會讓孩子產生更多自我批評,而這種自我攻擊恰恰就是青少年抑郁的核心影響因素。
被忽視或被言語和軀體暴力對待的孩子,在生命早年就已經備受創(chuàng)傷,再過早地開始進入成人化的競爭和內卷中,這只會不斷加重他們的自我否定和無價值感,讓他們更加敏感和自卑。孩子精神壓力的臨界點一旦被壓垮,就會精神崩潰,出現(xiàn)異常,而抑郁則是其中重要的表現(xiàn)之一。
青少年抑郁癥的病因主要包括 4 個方面:1. 遺傳因素;2. 家庭因素;3. 社會因素;4. 應激事件。其中,家庭因素是導致青少年罹患抑郁癥的重要因素,因為在同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缺少家
庭支持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應激事件的影響。
對家庭關系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癥與父母婚姻關系破裂之間存在明顯關系,女孩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離異的困擾而出現(xiàn)抑郁癥。
關于教養(yǎng)方式的研究表明:父母嚴厲懲罰、過度干涉和保護將導致或加重青少年的抑郁癥狀,而給以更多的關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溫暖,將能減輕青少年的抑郁癥狀或減少患病的概率。一個孩子長大成人,要經歷好幾個階段。而每一個階段,都有要完成的心理發(fā)展主題。
脆弱無助的嬰兒期,需要建立基本的安全感。嬰兒完全依賴于照料者提供的良好環(huán)境,才能健康長大,而父母作為照料者,本身也是孩子成長環(huán)境很重要的一部分。
母親可以說是嬰兒的全部世界。如果嬰兒的母親情緒溫和穩(wěn)定,全心地關注、關心嬰兒,對他的需求很敏感,嬰兒的每次哭泣都能得到母親的回應,那么嬰兒感受到的世界就是溫暖的、安全的、可信賴的。因為只要他需要,就會有人來關心、幫助他,他也會覺得自己的任何感受都是合理的,可被接納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會自信且待人友好,做事有自己的內在標準,不會為了得到肯定而去刻意迎合外界。
如果母親情緒不穩(wěn),抑郁、冷漠或以自我為中心,對嬰兒的哭聲不耐煩,不能及時回應甚至還會責罵嬰兒,這都會讓嬰兒感到無助,感到沒有人關心在意他,就會使得他們不理解、不接納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會對自己的需求感到內疚,也很難去信任別人。這個簡單的母嬰互動例子,足以證明父母與孩子互動的方式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多么重要的影響,而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
都同樣重要。
在學步期,孩子需要獲得自由探索世界的自主感和勝任感,母親是否能夠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和給予鼓勵;在俄狄浦斯期,孩子需要建立自我認同和規(guī)則意識,母親能否適度退出并引入父親的引導和參與;在有弟弟妹妹時,父母能否依然關心大孩子的需求;在之后的學齡期和青春期,父母能否持續(xù)對孩子的情緒給予關注,幫助其答疑解惑,克服困難,能夠做到給予足
夠支持的同時又不過度控制。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既要隨時在身邊關懷、幫助和支持他,又需要給他足夠的自由去探索,給她自主決定的空間,讓他能夠成為自己。這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過程。
每個孩子天生就有學習和成長的內在動力,如果父母本身性格穩(wěn)定,溫和可靠,對孩子寬松包容,只要能順應孩子 60% 的需求,孩子就能在自身動力的驅動下健康長大。而那些性格暴躁、容易焦慮或本身就有人際交往困難的父母,很難給孩子一個安全、穩(wěn)定、溫暖、包容的環(huán)境,他們還會把自己的焦慮和憤怒轉移到孩子身上,對孩子要么忽視,要么過度控制,要么責罵、毆打。在這種環(huán)境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現(xiàn)性格缺陷或心理問題,而這些問題會對他們未來的人際交往造成阻礙,進一步加重他們的困境和痛苦。用恰當?shù)姆绞綋狃B(yǎng)孩子對于他們來說是件困難和復雜的事情。他們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很難超越自身的局限。如果他們愿意通過心理咨詢或其他方式獲得人格的改善和成長,將會給孩子帶來更好的家庭環(huán)境。
其實抑郁癥只是一種精神疾病,就跟我們平時聽說的心臟病、高血壓等病一樣,需要接受正規(guī)的治療,而且我們一直倡導的就是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這個病越拖越難治。
因為對抑郁癥的病恥感,患者很可能不愿意就醫(yī),患者家屬也很難接受,因而拖延治療,加重病情;對抑郁癥的污名化很容易導致周圍人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從而釀成悲劇。
這樣的例子在本書的故事中隨處可見,比比皆是。
說了這么多,我相信大家會跟我有同感,我們需要這本《少年抑郁癥》。這本書沒有晦澀難懂的專業(yè)知識,而是通過患者及其家人的故事,讓大家看到抑郁癥患者的真實世界是什么樣的。每個故事后面我都做了一些簡單的科普性表述,都比較通俗易懂,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了解這個病癥。
大家總說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但是如今,我們的很多孩子真的不快樂。孩子們在患病過程中因為自己或家人的病恥感,得不到及時治療,得不到理解和幫助,痛苦找不到出口,只能在黑暗中艱難掙扎。
本書中的孩子都是終努力走出黑暗的人,所以,他們的聲音更應該被聽見。
別再問孩子怎么了,而是我們怎么了。
希望未來這本書能夠被更多人看到,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抑郁癥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在什么樣的成長環(huán)境下會增加罹患抑郁癥的概率,作為父母應該如何跟孩子相處,孩子患抑郁癥之后該怎么辦,父母該怎么辦,等等。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幫助患者。我所希望的,其實遠不止這些,也不是單靠一本書就能實現(xiàn)的。
這本《少年抑郁癥》如果可以作為一個起點,借此星火燎原,幫助到更多的人,也就不辜負我們作為醫(yī)者的初心了。
于宏華
原北京回龍觀醫(yī)院臨床心理科 主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