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所以會一遇事就慌張失措、大腦停轉,是因為你大腦中存在固有的思維局限,它就像一道墻,限制了你發(fā)散思維,讓你無法發(fā)揮原有的能力。
本書是一本釋放無限潛能的深度思考指南,也是一本見招拆招、做事開掛的指導手冊,教你發(fā)現(xiàn)并打破思維局限,拆掉思維里看不見的墻,找到直擊本質的解決方案,迅速靈活地應對各種突發(fā)情況,讓自己的能力得以化發(fā)揮,為危機和人生找到出路。
通過本書,你可以掌握:
4種思維局限的概念宏偉遠大型、觸手可及型、助力型、破壞型;
3種識別方法觀察法、表達法、詢問前提法;
5種利用方法穿插法、轉換法、打破法、設計法、創(chuàng)造法;
8種實踐方法堅持法、改變立場法、禮儀范式法、激發(fā)樂趣法、優(yōu)缺點轉換法、循序漸進法、統(tǒng)一戰(zhàn)線法、弦外之音法。
從此輕松解決日常棘手難題:
對人:協(xié)調(diào)人際關系平息人際沖突;與人順利交涉;建立合作關系……
對事:改善做事方法調(diào)節(jié)做事心態(tài);激發(fā)做事動力;做到物盡其用……
我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思維局限中,有時是別人/社會強加給我們的,有時是我們自己主動跳進去的。這些思維局限,困住了我們原本就有的潛能!
讀完這本書你就知道,怎么搞定嚴厲苛刻的領導?怎么讓員工心甘情愿地干活兒?怎么說服要求巨多的甲方?怎么支使懶惰的老公做家務?怎么教育叛逆期的學生?怎么讓調(diào)皮貪玩的熊孩子乖乖聽話?……
在這本書里,日本思維專家結合自身工作、交友、夫妻相處、育兒的經(jīng)歷,教你認識思維局限的4種類型,教你掌握3種識別法、5種利用法、8種實踐法,一步一步地轉換思維、靈活處理工作/生活中所有難題!
前言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有諸如太突然了,沒反應過來太意外了,沒反應過來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心中對事物的發(fā)展進程有所預判,而真正的進展卻與預想的情況不一樣時,我們便會陷入一種不知所措的狀態(tài)。一時間,思維無法及時跟上,進而陷入不知該做何反應的恐慌之中。
當上司或顧客對我們提出意料之外的問題時,當丈夫或妻子的反應讓我們十分驚訝時,當孩子不聽話時……
我們往往會在上述情景發(fā)生后的瞬間,陷入不知所措的混亂狀態(tài)。
這與味覺等五官感覺有時的反應一樣,看起來很甜的東西結果吃起來卻是一股醬油味,明明以為很辣的菜卻非常甜。這種與預想不一致的味道,即使本身很美妙,也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很難吃的感覺。
重量也是如此。明明感覺應該很重,實際上卻異常輕;相反,明明感覺應該很輕,實際上卻重得令人腰疼。
人們在行動之前都會下意識地對事物的發(fā)展進行預判,似乎是為了讓五官、肌肉、思維等提前做好準備。然而,一旦事態(tài)發(fā)展與預期不符,便很容易陷入一時反應不過來的狀態(tài)。這種有點兒恐慌的感覺,讓我們的思維、感覺、身體一時無法做出正常的反應。
我們將這種事前預判稱作思維局限。思維局限一詞,日文寫作思惑。思惑二字,可以說非常耐人尋味,我們能夠從中品悟出那種與預判不同的時候的不知所措的感覺。在著手行動時,我們總會下意識地陷入思維局限。然后,當事態(tài)的發(fā)展超出這個局限時,我們便陷入不知所措的狀態(tài)。這完全就是思惑這兩個字字面本身傳達出的意味。這樣解釋,就能體會到思惑二字多么傳神了。
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個隨機應變能力很差、不太機靈的人,我不太能夠適應情況的變化,也就是俗稱的沒有眼力見兒的人。因此,即使感覺到事物的發(fā)展與所想不同,我也常會硬著頭皮按照當初的預判行動。
高中時,社團組織跑步,大家即使碰上放學的人流也會靈活穿過通行。只有我一個人在人流前止步,在人流散去后迅速猛進、追趕隊伍,然后在碰上新的人流時又止步。
即便作為這樣一個不知變通的人,說實話,我心底還是很羨慕那些善于隨機應變的人。為什么他們面臨突發(fā)狀況時就能從容應對呢?
而我卻總是在事態(tài)發(fā)展與所想不同時變得不知所措,并且往往事后又陷入要是當時那樣做就好了的后悔情緒中。好羨慕那些機靈的人,像我這般笨拙的人只要稍微靠近他們,就會發(fā)出究竟怎么做才能有所提高呢的疑惑。這也正是我一直都在思考的。
不同于我這般生性好強卻又十分笨拙的人,那些未能參悟機靈的門道且生性怯懦之人也不在少數(shù)。他們每當因不夠機靈而出錯時,便只好一個勁兒地道歉。這些人靜下心來時,恐怕也會黯然神傷:為什么我就這么笨呢?
對于這些不機靈的人而言,他們所面臨的未來形勢也將非常嚴峻,F(xiàn)在總是充斥著這樣的聲音:人工智能將取代人類的工作。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具備獨創(chuàng)性和批判性思維,也就是能夠靈活地發(fā)揮思維能動性的能力。
這難道不是給本就不甚機敏的我們出難題嗎?就像是對一個明明不機靈的人說給我機靈點兒一樣過分。要是能做到的話,一開始不就不用吃苦了嗎?在人工智能時代,需要能夠靈活思考和具備批判性思維的人,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大概就是我們不需要不夠機靈的人,所以放棄吧。我想,應該不止我一個人有這種感覺吧。
針對創(chuàng)造性,我曾在之前的作品《平凡之人如何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中做過詳細介紹。然而,對于不機靈的人而言,在靈活發(fā)散思維的階段就已受阻,不將此問題克服,又何談前進呢?
我馬上就要邁入50歲這一人生新階段了。究竟是何原因決定了人的機靈與否呢?我一直致力于將自己的所感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后發(fā)現(xiàn),關鍵就在于思維局限,不機靈的人往往囿于思維的局限之中,只要意識到這一點,就能設法做出一些改進。
思維局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書中除了介紹商務場合的案例,還會介紹一些小孩子的故事。希望本書能夠為您的日常生活帶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