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2021 年2 月20 日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要求我們應當“樹立大歷史觀”,他強調指出:“要教育引導全黨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guī)律,提出因應的戰(zhàn)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tǒng)性、預見性、創(chuàng)造性! 近些年來,國內國外史學界都流行研究各種小、冷、偏、僻的課題,確實,個案研究,能夠幫助我們較方便地掌握進行歷史研究的入門路徑和主要方法,但個案研究的深化,離不開對個案所涉及的許多全局性、貫通性的重大問題的全面思考,否則,個案就無法說得清楚。司馬遷所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以說是歷史研究的最高境界。近人章太炎提出:“作史者,當窺大體。大體得,雖小有抵牾,無害。失其大體,而致謹于名氏爵里之間,則史有不如簿領者矣!边@種大歷史觀無疑非常有助于個案研究與總體研究的互證互補,使二者彼此扶持,相得益彰。
我于此有很深的體會。我從1960 年開始進行的章太炎思想研究,是一項個案研究,但是,它所涉及的不僅是近現(xiàn)代中國政治變革和幾乎整個思想界、學術界,也不僅是中國從先秦到清代整個思想學術的變遷,它還密切關聯(lián)著同時代的日本、歐美、印度的政治與文化。沒有大歷史觀,大量問題將變得無解。
文明,中華文明,應當是大歷史觀所要考察的一個重點問題。
從1979 年開始,我就和幾位學人一起努力推動學界開展中國文化史研究。80 年代,編輯出版了《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中國文化史叢書》 。90 年代,策劃編撰了百卷本《中華文化通志》 。為了比較完整地反映中華文化的全貌,我提議將全書分為十典百志,十典為:歷代文化沿革典、地域文化典、民族文化典、制度文化典、教化與禮儀典、學術典、科學技術典、藝文典、宗教與民俗典、中外文化交流典。每“典”十“志”。本書依事立類,注重貫通、匯通、會通,使各志都能獨立存在,全書又構成一個整體。中華文化博大深邃,氣象氤氳,綿延悠久,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積累下來的智慧、感情、意志、能力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之源。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幾經興衰變化的嚴峻考驗,表現(xiàn)了極其頑強旺盛的生命力和無與倫比的延續(xù)性,使中華民族牢固地凝聚在一起,使我們這個民族擁有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在聯(lián)合全國200 多位學者共同完成《中華文化通志》這一宏大工程的同時,我已經深切感覺,非常有必要將中華文化的研究同中華政治、中華經濟、中華社會、中華生態(tài)的研究緊密結合起來,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綜合進行研究。這就是要大力推進對于中華文明的研究。在受命主編教育部普通高等學!笆晃濉眹乙(guī)劃教材、面向21 世紀課程教材《中國通史教程》時,我就主張,教程要重點說明中國人和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統(tǒng)一的中國國家形態(tài)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華文明和各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國和外部世界聯(lián)系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突出了中華文明研究的重要性。
2011 年是辛亥革命100 周年,我撰寫了一篇《辛亥革命以來中國大一統(tǒng)國家體制再造中的承續(xù)》,分上下兩部分發(fā)表于《學術月刊》2011 年1 月號與2 月號。中共上海市委中心學習組參閱稿2011 年第2、3 期也轉發(fā)了這篇文章。我認為,辛亥革命以來,中國在共和與帝制、憲法制定、總統(tǒng)制與內閣制、兩黨制與多黨制、議會是一院制還是兩院制,以及聯(lián)省自治、聯(lián)邦制、地方自治等問題上,有那么大歧義、那么多紛爭,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但大多只徒有其表而無其實質,在中國無法真正扎下根。究其原因,都是因為他們都不了解中國農村,不了解中國小農經濟,不了解中國農民,不了解中華文明的根本特征。當時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老總陳昕在無錫體檢時,看到了我的這篇文章,很感興趣,在無錫就給我打來電話,回到上海后就專門找了我,問能不能就相關問題展開論述一下,搞出一本書來,專門從中華文明這一角度對中國為什么必須走自己的道路做出說明!吨腥A文明的根柢:民族復興的核心價值》一書,就是在陳昕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眾多同志的啟發(fā)和激勵之下寫成的。
2012 年以來,我先后撰寫和出版了《中華文明的根柢:民族復興的核心價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1 月;香港中華書局,2014 年9 月),《民族復興的核心價值》(“上海報告”叢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2 年10 月),《世界文明視閾下的中華文明》(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年10 月),《中華文明的經脈》(商務印書館,2019 年6 月),《中華文明的鼎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年6 月)等幾部著作,嘗試對中華文明做一番整體性、貫通性的
考察。
誠然,這些嘗試性的著作中的每一種,都可以花一些時間擴充為一部學術專著。但是,我覺得,更為重要的可能還是提出一些宏觀性的問題,引起人們的關注,讓更多的研究者參與思考,參與討論。大歷史觀需要認真收集和仔細辨析極為豐富繁復的歷史資料,需要大量深入細致的個案研究、專門研究做綜合研究的基礎,還需要世界范圍內真正高水準的百家爭鳴。這一切,都期待中外史學界學術風氣的丕變。
非常感謝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商務印書館共同將“根柢”“經脈”和“鼎新”三書合為一帙予以再版。三書的部分內容有些重復,只做了少量刪節(jié);“鼎新”一書補充了幾篇附錄,大多未發(fā)表過。對負責本書編輯和先前各位付出辛勤勞動的各位編輯,在這里一并致以深深的謝意。
姜義華
2021 年2 月28 日
《中華文明的根柢》:書前贅語(代序) // 001
導 論 我們文明的根柢和核心價值是什么? // 001
第一章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柢:歷久彌新的中華文明
一 民族復興是不爭的事實 // 012
二 民族復興是內生與外鑠積極互動的成果 // 013
三 中華文明是一個自成體系的文明 // 016
四 中華文明歷久而彌新 // 021
第二章 根柢之一:百年來大一統(tǒng)國家的成功再造
一 放棄建立漢族單一民族國家訴求,堅持中國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傳統(tǒng) // 029
二 放棄建立聯(lián)邦制國家構想,堅持建立單一制國家 // 037
三 修正分權制設計,強化和改善中央集權制 // 045
四 地方自治與中央集權的爭衡 // 054
五 從醉心兩黨制到一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 // 060
六 民族復興與王朝體系的完全終結 // 068
第三章 根柢之二:家國共同體的傳承與轉型
一 中國傳統(tǒng)家國共同體的基本結構 // 074
二 復合型所有制奠定家國共同體經濟基礎 // 084
三 傳統(tǒng)家國共同體中個人存在的價值與功能 // 090
四 近代個人本位主義對傳統(tǒng)家國共同體的挑戰(zhàn) // 095
五 社會大同主義打破傳統(tǒng)家國共同體的嘗試 // 101
六 家國共同體在中華民族復興中重建與轉型 // 106
第四章 根柢之三: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民族精神堅守與弘揚
一 中華以天下國家為己任民族精神的歷史傳統(tǒng) // 114
二 民族精神與辛亥革命時期救國救民各種方案的探求 // 120
三 民族精神與中華民族、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chuàng)立 // 126
四 當代民族復興中民族精神的堅守與光大 // 136
第五章 中華政治倫理的核心價值: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一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治國的核心價值和制度沿革 // 144
二 近代西方民主主義對中國傳統(tǒng)國家治理的挑戰(zhàn) // 167
三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當代演繹: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 186
第六章 中華經濟倫理的核心價值:以義制利,以道制欲
一 “以義制利、以道制欲”的傳統(tǒng)經濟倫理 // 200
二 “經濟人”與功利主義沖擊下的中國回應 // 207
三 “以義制利”現(xiàn)代版: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 // 218
第七章 中華社會倫理的核心價值:中為大本,和為達道
一 “中”為大本、“和”為達道的意義 // 228
二 近代線型進化學說的輸入及其實踐 // 236
三 民族復興:叢林法則與“中和”法則的再次博弈 // 249
第八章 中華文明天下倫理的核心價值:德施普也,天下文明
一 中華文明傳統(tǒng)的天下倫理核心價值 // 254
二 西方資本主義霸權壓迫下中國的世界秩序新思考 // 261
三 “德施普也,天下文明”與當代和諧世界新秩序的建設 // 266
后 記 // 271
《中華文明的經脈》:書前贅語(代序) // 001
第一編中華文明是有機的整體
中華文明的多樣性與整體性 // 002
中華文明整體性的百年裂變 // 020
走向現(xiàn)代:中華文明的偉大轉型 // 027
以文明尺度回溯改革開放四十年 // 035
改革開放四十年:偉大的解放運動推動中華文明走向新時代 // 047
當代世界多元文明視野中的中華文明 // 060
第二編中華文明的經脈系統(tǒng)和知識體系
中華文明經脈系統(tǒng)的構成 // 074
中國知識體系的歷史演進 // 084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批判中繼承,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 // 094
讓儒學回歸人文化成 // 106
不應漠視“國學”概念的非科學性 // 117
附:循名責實并非禪和子斗機鋒 // 120
還國學一個正確的定位 // 125
第三編中華文明的價值體系
“文明根柢”是我們的精神基因 // 130
中華責任倫理的形成與演進 // 138
中國人為和平之人種——《孔教經世法》序 // 146
第四編中華文明的實踐體系
大一統(tǒng)國家治理的歷史與現(xiàn)實 // 154
附:百代都行秦政法 // 181
孫中山的實業(yè)救國思想與工業(yè)化藍圖 // 186
禮儀之邦:傳統(tǒng)社會自我治理 // 191
禮治的現(xiàn)代意義 // 195
第五編中華文明的話語體系
構建中國自己解釋歷史的話語體系 // 208
正本清源:建立合乎中國實際的歷史觀 //219
走出思想上文化上的“被殖民” // 257
拾人牙慧的“中華帝國”論可以休矣 // 260
深入了解中國和世界:推進學術再創(chuàng)造 // 264
章太炎思想學術的現(xiàn)代品格 // 271
章太炎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基礎的奠定 // 283
堅守中國文化主體性——重讀《華國月刊》 // 300
附 錄
重讀南懷瑾《論語別裁》 // 312
張仲禮是真正有世界影響的中國學者 // 315
憶丁守和、王堯兩位長者 // 317
何炳棣先生的寂寥與失落 // 326
陸谷孫:在英語世界中播撒中國話語種子 // 330
記饒宗頤先生二三事 // 335
后 記 // 340
《中華文明的鼎新》:
書前贅語(代序) // 001
引 言 // 001
第一章 中國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一 新時代的內涵 // 002
二 新時代主要矛盾的本質 // 009
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新時代之魂 // 017
第二章 新時代繼承發(fā)揚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
一 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在新時代的弘揚 // 025
二 偉大奮斗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 // 037
三 偉大團結精神在新時代的堅守 // 044
四 偉大夢想精神在新時代的升華 // 049
第三章 社會主義新文化、新文明從初創(chuàng)走向成熟
一 社會主義立足工業(yè)文明、城市文明和現(xiàn)代農業(yè)文明 // 059
二 揚棄勞動異化走向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 // 068
三 社會主義是變革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運動 // 076
四 科學的大發(fā)展與大普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有之義 // 091
第四章 新時代新文化人民共創(chuàng)人民共享
一 人的社會性與個體性的歷史新飛躍 // 099
二 新時代新文化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 // 107
三 新時代思想文化的人民性和現(xiàn)代性 // 119
第五章 不同文明互尊互鑒與新時代思想文化建設
一 海納百川,匯聚人類思想文化優(yōu)秀成果 // 133
二 在各種文明互尊互鑒中構建當代中國與世界新文化 // 146
三 中華思想文化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責任擔當 // 147
第六章 中國共產黨主導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體系建設
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統(tǒng)領新時代思想文化體系 // 159
二 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是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體系建設的必
要保證 // 165
三 黨全面領導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體系建設這一宏大的系統(tǒng)工程 // 171
附 錄
附錄一 文明論是整體論 // 174
一 福澤諭吉的“文明論” // 174
二 恩格斯的“文明論” // 176
三 湯因比的“文明論” // 179
四 亨廷頓的“文明論” // 184
五 中國知識體系中的“文明論” // 186
附錄二 中華文明是復合型的文明 // 188
一 “長城—騰沖線”兩側的農耕文明、游牧文明、山林農牧文明 // 188
二 中華復合型文明的形成 // 190
三 中華復合型文明內部的進一步融通 // 192
四 中華復合型文明的結構性重組 // 195
五 明清時代中華復合型文明的鞏固 // 197
附錄三 析儒學被宗教化三模板 // 203
一 析康有為的孔教論 // 204
二 析馬克斯·韋伯的儒教論 // 208
三 析巫術是中國獨特傳統(tǒng)的核心根源論 // 212
附錄四 中華文明知識體系中的“西學” // 223
后 記//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