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對故鄉(xiāng)廣西騰翔古圩的描繪和記憶,收錄繪畫作品56幅和散文作品14篇。他的繪畫作品再現(xiàn)了昔日獨特的騎樓街圩和市場交易,還有學校、戲臺、驛站涼亭等等,將繁華的騰翔市井定格在畫紙上,為后輩留下歷史的記憶和寶貴的財富。他的散文內容真實,樸素生動,語言簡潔,詞句優(yōu)美,邊敘事邊抒情,思路清晰,觀點明確,思想深刻。他的畫和散文,充滿了自然美麗、寧靜安逸,人文氣息與市井氣息交織,既有詩情畫意也不缺人間煙火,意境深遠,給人啟迪。
1.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范迪安傾情做序。 2.堪比沈從文筆下的湘西。 3.圖文并茂,展現(xiàn)廣西鄉(xiāng)村獨特風貌。騎樓、喀斯特地貌、圩場、米粉……這些廣西獨特的地理人文風貌,被作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陸耀儒, 壯族,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會長。曾任文化部少數民族文化司副司長、文化部社會文化司副司長、文化部辦公廳副主任兼文化部信息中心主任、文化部離退休人員服務中心主任、文化部老藝術家書畫院院長、中國文化管理協(xié)會副主席、北京市東城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曾擔任由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和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共同主辦的第八、九、十屆民族百花獎中國各民族美術作品展覽評委。
從小喜愛文學和書畫藝術,師從著名畫家陳大章學習中國山水畫,并得到許多名家指導。近年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渡赤水出奇兵》參加文化部舉辦的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 周年全國書畫作品展,《紅水河》《天壇》參加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和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舉辦的第六屆、第八屆民族百花獎中國各民族美術作品展
覽,《桂西三月木棉紅》參加中日韓書畫精品交流展,《春江品翠》等15 幅作品參加絲路異彩 畫與茶中國藝術交流展,《大山深處泉瀑鳴》《秋染山寨》《嶺南三月紅妍妍》參加大國藝術 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山村春雨后》《潭柘疊翠》《幽徑通古寺》《奈曼怪柳》《軒轅帝柏》等作品參加丹青和鳴 民族百花 中國畫名家邀請展,《牧歸圖》參加北京書畫精品展等各種中外美術作品展覽。2013 年10 月在北京舉辦陸耀儒山水畫作品展,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陸耀儒山水畫作品集》,《中國藝術博覽》雜志社出版發(fā)行《陸耀儒山水畫寫生作品集》等。
目 錄
1 前 言
5 騰翔古圩八米長卷 [ 圖 ]
7 騰翔建圩 [ 圖 ]
8 騰翔大隊辦公樓和衛(wèi)生所 [ 圖 ]
9 古圩糧庫 [ 圖 ]
10 古圩郵政 [ 圖 ]
11 一張泛黃的舊地契 [ 文 ]
20 老 屋 [ 圖 ]
21 庭院春色 [ 圖 ]
22 騰翔古圩騎樓 [ 圖 ]
23 甲 泉 [ 圖 ]
24 造慶村大禮堂 [ 圖 ]
25 故鄉(xiāng)的老屋 [ 文 ]
30 騰翔食品站舊址 [ 圖 ]
31 古欖村 [ 圖 ]
32 山村之春 [ 圖 ]
33 伊嶺風光 [ 圖 ]
34 食品站往事 [ 文 ]
40 壇常清泉 [ 圖 ]
41 一塘清水潤古圩 [ 圖 ]
42 鄧家大院 [ 圖 ]
43 岜榕蓮藕 [ 圖 ]
44 流變的壇常 [ 文 ]
50 騰翔岜旺 [ 圖 ]
51 騰翔岜車 [ 圖 ]
52 騰翔岜布 [ 圖 ]
53 伊嶺仙山 [ 圖 ]
54 騰翔的岜布 [ 文 ]
59 騰翔中心小學 [ 圖 ]
60 古圩西北邊的田野青山 [ 圖 ]
61 我的母校 [ 文 ]
66 騰翔初中 [ 文 ]
70 騰翔古亭 [ 圖 ]
72 韋國清在騰翔伏梁蹲點調研 [ 圖 ]
74 那宮廊橋 [ 圖 ]
75 伏林新貌 [ 圖 ]
76 木棉樹下的獨屋 [ 文 ]
81 騰翔西北邊糧庫和商店 [ 圖 ]
82 伏梁大榕樹 [ 圖 ]
84 騰翔戲臺 [ 圖 ]
85 古圩戲臺 [ 文 ]
92 伊嶺巖 [ 圖 ]
93 騰翔圩的裁縫師 [ 文 ]
100 騰翔街上 [ 圖 ]
101 騰翔燒烤攤 [ 圖 ]
102 騰翔新貌 [ 圖 ]
103 健康家園 [ 圖 ]
104 騰翔古圩八米長卷(局部)[ 圖 ]
106 廣西路 邕武公路 [ 圖 ]
107 天井嶺 [ 圖 ]
109 漫話趕圩 [ 文 ]
117 高峰隘 [ 圖 ]
118 養(yǎng)路人 [ 圖 ]
119 南武大道 [ 圖 ]
120 山村小路 [ 圖 ]
121 雨打芭蕉濕南國 [ 圖 ]
122 桂西山村 [ 圖 ]
123 高峰隘遺事 [ 文 ]
129 板蘇春曉 [ 圖 ]
130 春 曉 [ 圖 ]
131 夏日霞暉 [ 圖 ]
132 家鄉(xiāng)秋色 [ 圖 ]
133 家鄉(xiāng)的美食 [ 文 ]
142 山水園林幽靜宜居 [ 圖 ]
144 夜宿石頭寨 [ 圖 ]
145 石頭寨品翠 [ 圖 ]
146 重陽敬老 [ 文 ]
151 鐘乳奇石伊嶺巖 [ 圖 ]
152 萬年靈芝溶洞長 [ 圖 ]
153 編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