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阿珊出生時,焦妻和我都供職于臺灣《中國時報》,只好讓珊寄養(yǎng)在新屋外婆家,我們夫妻固定周末晚上下班后駕車去鄉(xiāng)下看她。
也許是為了排遣日益深刻的思念,我開始給阿珊寫信,本來打算寫一年,送給她作為周歲的生日禮物。后來不知何故停止《娃娃書》系列記錄。轉眼已經(jīng)接阿珊回臺北上幼兒園;又轉眼她已小學畢業(yè),幺女阿雙誕生……光陰之飛逝竟至于此。
《娃娃書》里的篇章多已失去了寫作的時間,大抵是長女珊珊周歲前寫給她的信,那時她寄養(yǎng)在新屋外婆家里。如今回顧那些家書,仿佛失去時間的篇章。
阿雙出生后,我又打算寫《尿布與衛(wèi)生棉》,記錄兩姐妹的生活:一個在用尿布,一個已經(jīng)開始用衛(wèi)生棉。寫了一些復忙于瑣事,終于還是半途而廢。
阿珊的聲音闖進我的睡夢中,一看鬧鐘:七點零五,她快要上學了,我沖下樓,正好聽見陳伯伯的汽車喇叭聲。小姐正在穿鞋,我從背后輕輕抱住她親了一下,再回床上想繼續(xù)睡,卻怎么也睡不著了。
珊的氣喘又發(fā)作了,整夜輾轉難眠,有時候喊熱,有時候叫著媽媽,我只能含著淚,疼惜地望著她,手足無措。前幾天下午,我還牽著她步行到附近的診所,診所門口卻貼著一張休診告示。我甚至糊涂到?jīng)]先載她去別家醫(yī)院求診,反而在烈陽下帶她去文具店買一些水彩、書法等用具。
這是她升上小學三年級后第一天上課。三年級了,我在小姐身上又感受到歲月催逼的速度。三年級了,由于是每天早晨最早到學校,被老師派去打掃環(huán)境;太太不放心她的氣喘,特別到政大實小找老師商量,避免讓阿珊打掃灰塵多的地方,也許換成打掃廁所比較理想。
我平常愛買一點書,不知不覺遂累積了些書在家里,麻煩的是,書一旦上架即難以清理,蒙塵在所難免。聽說書上的灰塵正是過敏原,我顧慮阿珊的健康,幾度想拋棄所有的藏書。
送阿珊去音樂班學琴,坐在教室外讀書等她。我可以清楚感覺她對我特別放心,信任;每次太太送她去學琴,都是送到以后先去忙別的事情,下課時再來接人。她知道我會一直在門口等她出來。我想起大約兩個月前出差,回臺北直接就到音樂教室接她,那時媽媽剛好還未到,阿珊走出教室看到爸爸,露出喜出望外的笑容,并用她的小拳頭親昵地捶我。我這輩子大概都會一直把那笑容拿出來回味。
那笑容里有一種力量,一種燦爛的光,令人喜悅,平靜。希臘語的笑“gelao”本來就是照耀的意思,笑,照亮了眼睛,照亮了容貌。如果生活也容許營造,我希望努力取悅她,讓她的生活充滿快樂的笑容,讓笑容照亮全家人的眼睛。
然則我如何取悅這小妞呢?每天為她準備可口豐盛的早餐,從她滿足而無暇應答的表情我明白,美食真的很容易令人愉悅。阿珊去看醫(yī)生回來,見我躺在沙發(fā)床上看書,就膩在身旁玩。我喜歡周日,不僅因為休假,更因為能夠擁有這樣的親子時間。到了晚上,我甚至已經(jīng)忘記游戲的內容,只是一直覺得愉快。
有一天她跟太太說:“我好像很久沒看到爸爸了!
爸爸究竟因何忙碌呢?對我來講,天下事有什么比陪伴我家小姐更重要?開學后,跟她見面的時間更少了,如果不把握機會,甚至好幾天都見不到面。生活的節(jié)奏通常是這樣:小姐早晨上學時我還沒起床,我回家時她已經(jīng)熟睡。我忽然感到害怕,也許有一天我睡醒,發(fā)現(xiàn)她已經(jīng)長大到不歡喜我陪伴,而我自己也走到了生命的黃昏。
在這個凡事講究“策略”的年頭,我自然不能全無對策。家里不是頗有一些她還不能閱讀的外文、簡體字的童話嗎?她是一個歡喜故事的女孩,也許不妨把取悅的內容從物質層次轉移到精神層次。
我開始學習抓緊時間,早晨跟她同時起床,忍著困倦,為她做早餐,利用她吃早餐時為她講故事,昨天早晨講安徒生童話《雛菊》,雖然是一篇抒情的作品,缺乏故事性,仍然可以感覺她興味盎然,我從餐桌上一直講到等車的前院。阿珊上學后,太太說:“瞧她聽故事的樣子,好驕傲!”
中午,我在前院拔草,等阿珊回家。我指著書房的沙發(fā)床宣布:“這是一張故事床,想聽故事的人就坐上來!彼挥謹[出“驕傲的樣子”躺在故事床上聽完《堅定的錫兵》,并且要我開始講《天國的花園》才可以去上班。
我自知缺乏毅力和專注力,卻喜愛食物,旁及跟食物相關的文學、藝術、電影,自然也歡喜農(nóng)場、市場、廚房、烹飪、餐桌,乃至于碗筷刀叉鍋盆等,總覺得食物飄散的氣味充滿樂趣,特別有靈感。我總是在餐桌與書桌間來回走動,燉魚翅、煨鮑魚、咖喱粉絲蟹煲、砂鍋鰱魚頭……和大蒜、九層塔、百里香、蒔蘿、荷蘭芹、迷迭香、肉桂的氣味,流動在廚房和餐桌,充滿著希望。
我歡喜廚房的各種事物,攪拌蛋液的聲音,蒸籠冒出的煙霧,大蒜、洋蔥切開時的氣味,烤箱定時器跳停的叮當,鍋鏟的碰觸……我的生活充滿油漬,油漬竟直接牽引我幸福的脈動。
天哪,我滿腦子全是食物。我對食物的熱情可能來自喂食,當年喂女兒牛奶或橙汁,看她們吸吮奶嘴那么專注、自然、愉悅,那么美,我感覺到食物激發(fā)了我的生命,鼓舞了我的精神。
阿雙4歲時,有一天秀麗含著眼淚來上班,說阿雙今天又不肯去托兒所,一路哭,央求媽媽讓她來辦公室。我聽了很心疼,一陣鼻酸,決心將家居和辦公室盡量靠近一點。當初把女兒送進托兒所,是為了能專心、有效率地工作。我發(fā)現(xiàn),女兒是我工作時最大的動力,只要一想到她們,就會拼命向前。
這么多年來我總是親自采買,烹飪,體會到逛傳統(tǒng)市場更能貼切地了解食材和風土人情。我主張君子近庖廚。
而且,吃什么東西,就會有什么樣的身體和性格。烹飪世界遠比想象中復雜,食物加熱的過程會發(fā)生一系列美拉德(Maillard)反應,產(chǎn)生多樣的香氣分子。我做菜不拘菜系或中西餐,隨興亂做,用心而已。烹煮任何地方風味食物,形同傳統(tǒng)和文化的挑夫,意味著傳承傳統(tǒng)文化。食物恒是一種力量,統(tǒng)治我的生活,控制我的思想。我明白,我在這世界的位置,就在餐桌和書桌之前。
女兒的成長好像特別快,若不把握時間記錄,我等于沒有認真生活過。我決定重新觀察,唯有敘述女兒的成長點滴,我才真的參與她們的成長,也才真的擁有我最重視的家居生活。
可記憶終有難以追索的角落。菲爾·莫倫(Phil Mollon)在陳述虛假記憶綜合征時,指出記憶可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扭曲。記憶像講故事般,是一種重建,比較不是對某件事精確記錄的讀取過程。
阿珊、阿雙和我每天都早出晚歸,我只能用早餐來寵她們。
“爸爸做的菜都很好吃!遍_始做早餐后,阿雙常贊賞。食譜像親情。
常聽人說,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我更覺得,她們是我心靈磁場的指針。為小情人做早餐,用早餐書寫父女的生活故事,重建一部家庭史。
在廚房忙碌時,或者和小情人聊天時,腦中總是閃過家庭生活的片斷,像一幅又一幅畫面,那些已然淡忘的往事被食物召喚回來。幼年的阿珊牽著我贈送的小三輪車興奮地尖叫;抱著阿雙喂奶;阿雙尿在我身上;帶兩姐妹在翡翠灣戲水,阿雙緊緊抱住我的脖子,被海浪托起的笑聲……想起這些事,覺得周遭忽然明亮、柔和,充滿了質感。
本書可視為半生的烹調情懷,堪稱異類食譜,通過烹煮食物,呵護最摯愛的家人,讓她們也相愛。
我不要她們擁有的是美食缺席的人生,也拒絕被黑心食品困擾的人生。我每天都想告訴姐妹倆:去,享受生活的美妙。
兩姐妹那么動人,我總覺得,她們的肖像應該鑄在金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