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戲曲,肇自宋、金,延至清初,已數(shù)百年。套曲演唱,文辭訓(xùn)雅,漸失廣大觀眾,觀者日少,時稱“雅部”。斯時也,民間小戲漸興,生動活潑。然小生、小旦配戲,品位或有稍低,時稱“花部”;、雅相爭,以花代雅,已成趨勢! ∏∥迨迥辏1790年),高宗八旬萬壽,三慶班等借徽商之力,晉京祝嘏獻藝。初演旦角小戲,尚受歡迎,時日稍久,漸趨冷落。不僅難入堂會主流,且稍涉情色,便有被逐之虞。然徽班善于應(yīng)付變局,適應(yīng)文化環(huán)境,乃漸改以生行為主,演出《三國演義》等歷史劇目,以適應(yīng)京師官員堂會之需,編演《彭公》《施公》等清代公案故事,以迎合滿族權(quán)貴口味。表彰忠孝節(jié)義,淡化脂粉風(fēng)情,以遵循京師正統(tǒng)文化。復(fù)借京師條件,吸收陜西秦腔之長,改用胡琴伴奏;融合湖北漢調(diào)之美,形成京式新腔。徽班由是既立足京師,得演官員堂會,預(yù)于主流文化,更不干禁例,永無被逐之險。三慶班班主程長庚即因堂會一鳴驚人而聲名大噪,京師戲園半唱皮黃之腔矣! (nèi)廷演戲,舊以昆腔、弋陽腔為正宗,自皮黃興起,內(nèi)廷傳戲亦漸雜皮黃。唱腔動聽,娛樂性強,迨至光緒末年,內(nèi)廷皮黃取代昆、弋矣。上行下效,皮黃既邀御賞,身價自然百倍。于是,京師戲園皆成皮黃天下,皮黃漸姓“京”矣。且夫,封建社會,帝王即國家。宮廷所演戲曲,即為國家劇種。此時皮黃,劇目豐富,行當(dāng)齊全,伴奏嚴(yán)謹(jǐn),表演精湛,唱腔動聽,且名角輩出。凡此既遠(yuǎn)超出原始徽調(diào),亦非其他花部戲曲所能比擬,雖仍“皮黃”其名。已有“國劇”之實矣,清代京師帝都文化,孕育出京劇矣! ⌒梁ジ锩,肇造民國。清帝雖然退位,北京仍是國都。昔日滿漢權(quán)貴,今天盡成遺老。既無官守之責(zé),得享悠閑之樂,逐日觀劇,遂為常課。且民國注重平等,伶人地位提升,遺老、名士、富商每與伶人交往;蚺c斟酌演技,甚或為之編寫新戲。于是,遺老、名士之文化品位,漸人于此種新編劇目之中。演出因之典雅,品位因之提高,劇目因之豐富,京劇更上一階。梅蘭芳新排諸劇,其代表也,其他伶人亦大體若是。此又北京歷代帝都文化之余韻也! ∑S之所以立足京師,發(fā)揚光大,演員演技超群,為重要因素。皮黃初形成時,即有程長庚等老生前三鼎甲、譚鑫培等老生后三鼎甲之目。同治、光緒時又有程長庚等“同光十i絕”。人民國后,梅蘭芳、余叔巖、楊小樓稱京劇“三大賢”,后余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被目為“前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為“后四大須生”。
夫京劇者,國劇也。言“國”者,以其為中國戲曲之代表,遠(yuǎn)出國門,播于世界也。言“京”者,以其源于北京,且追源溯始,實由北京歷代帝都文化孕育而成也。
北京開辟,肇自周初,然北疆重鎮(zhèn),未足言帝都?xì)庀。然自遼、金建都,元、明、清繼世,雖帝祚幾更,居民數(shù)易,而帝都地位固未嘗少變,帝都文化亦因之延綿不絕,且日益強固也。
帝都者,帝王之所居。帝王所尚,宮廷所習(xí),京城風(fēng)行景從,萬民瞻為馬首。凡事,一邀御賞,身價百倍。
帝都所在,衙署林立,百官如云。以其出身科舉,每或詩詞唱和,或研討金石書畫,為京師上層文化主流。咸豐、同治以降,堂會漸盛,演戲宴會幾無虛日。其觀劇也,品位甚高,得其吹噓,身價立增;否則下里巴人,淹沒無跡。且夫,清代以少數(shù)族入主中原,京師滿族權(quán)貴極多,雖逐漸漢化,文化水平與漢人士大夫無異,然民族心理猶存。滿人權(quán)重,演劇者,若迎合其心理,足以助長聲勢。
既為帝都,經(jīng)濟繁榮。正陽門外,市肆、酒樓、戲園、青樓,櫛比皆是。晉、徽、楚、浙、川、魯商幫麇集京師,以謀贏利。各省班社亦假商幫之力,晉京獻藝。諸調(diào)雜陳,互相借鑒。
帝都又為首善之區(qū)。溯自西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以來,歷代帝王莫不以儒學(xué)治天下。清初,懲明代心學(xué)任誕之弊,大倡程朱理學(xué),崇天理而抑人欲。外省班社演出,稍涉情色,其劇種即被禁演,演員遞解回籍,永不許進京。
以上四端,均京師帝都文化之特色也。
我國戲曲,肇自宋、金,延至清初,已數(shù)百年。套曲演唱,文辭訓(xùn)雅,漸失廣大觀眾,觀者日少,時稱“雅部”。斯時也,民間小戲漸興,生動活潑。然小生、小旦配戲,品位或有稍低,時稱“花部”;、雅相爭,以花代雅,已成趨勢。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宗八旬萬壽,三慶班等借徽商之力,晉京祝嘏獻藝。初演旦角小戲,尚受歡迎,時日稍久,漸趨冷落。不僅難入堂會主流,且稍涉情色,便有被逐之虞。然徽班善于應(yīng)付變局,適應(yīng)文化環(huán)境,乃漸改以生行為主,演出《三國演義》等歷史劇目,以適應(yīng)京師官員堂會之需,編演《彭公》《施公》等清代公案故事,以迎合滿族權(quán)貴口味。表彰忠孝節(jié)義,淡化脂粉風(fēng)情,以遵循京師正統(tǒng)文化。復(fù)借京師條件,吸收陜西秦腔之長,改用胡琴伴奏;融合湖北漢調(diào)之美,形成京式新腔;瞻嘤墒羌攘⒆憔⿴煟醚莨賳T堂會,預(yù)于主流文化,更不干禁例,永無被逐之險。三慶班班主程長庚即因堂會一鳴驚人而聲名大噪,京師戲園半唱皮黃之腔矣。
內(nèi)廷演戲,舊以昆腔、弋陽腔為正宗,自皮黃興起,內(nèi)廷傳戲亦漸雜皮黃。唱腔動聽,娛樂性強,迨至光緒末年,內(nèi)廷皮黃取代昆、弋矣。上行下效,皮黃既邀御賞,身價自然百倍。于是,京師戲園皆成皮黃天下,皮黃漸姓“京”矣。且夫,封建社會,帝王即國家。宮廷所演戲曲,即為國家劇種。此時皮黃,劇目豐富,行當(dāng)齊全,伴奏嚴(yán)謹(jǐn),表演精湛,唱腔動聽,且名角輩出。凡此既遠(yuǎn)超出原始徽調(diào),亦非其他花部戲曲所能比擬,雖仍“皮黃”其名。已有“國劇”之實矣,清代京師帝都文化,孕育出京劇矣。
辛亥革命,肇造民國。清帝雖然退位,北京仍是國都。昔日滿漢權(quán)貴,今天盡成遺老。既無官守之責(zé),得享悠閑之樂,逐日觀劇,遂為常課。且民國注重平等,伶人地位提升,遺老、名士、富商每與伶人交往。或與斟酌演技,甚或為之編寫新戲。于是,遺老、名士之文化品位,漸人于此種新編劇目之中。演出因之典雅,品位因之提高,劇目因之豐富,京劇更上一階。梅蘭芳新排諸劇,其代表也,其他伶人亦大體若是。此又北京歷代帝都文化之余韻也。
皮黃之所以立足京師,發(fā)揚光大,演員演技超群,為重要因素。皮黃初形成時,即有程長庚等老生前三鼎甲、譚鑫培等老生后三鼎甲之目。同治、光緒時又有程長庚等“同光十i絕”。人民國后,梅蘭芳、余叔巖、楊小樓稱京劇“三大賢”,后余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被目為“前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為“后四大須生”。
序言
定妝
劇賞
□□場至第三場
評述
說不盡的京劇《龍鳳呈祥》
京劇《龍鳳呈祥》的思想文化
劇賞
第四場至第八場
評述
京劇《龍鳳呈祥》表演藝術(shù)縱橫談
京劇《龍鳳呈祥》的不同演出版本及其音樂特點初探
華衣美服下的《龍鳳呈祥》
劇賞
第九場至第十一場
評述
京劇《龍鳳呈祥》的史實與虛構(gòu)
劇賞
第十二場至第十八場
評述
從《龍鳳呈祥》一劇說說京劇的老生
龍鳳溯源
京劇《龍鳳呈祥》劇本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