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zhàn)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zhàn)和漢、魏、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tǒng)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
大約在六七百年前,羅貫中寫出了《三國演義》。在它的影響下,桃園結義、三英戰(zhàn)呂布、溫酒斬華雄、赤壁之戰(zhàn)等故事成為人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情節(jié)。這本家喻戶曉的大部頭名著也是很多人的歷史啟蒙書,它非常詳細、有趣地展現(xiàn)出三國群雄爭斗的場景、各個歷史人物的言談舉止和思想情緒等等,讓讀者酣暢淋漓地近距離了解到中國的歷史。
但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用的是當時的表述方法,現(xiàn)代人讀起來有點費勁,再加上這本書確實是一本名副其實的大部頭著作,原作有120回,字數足足有75萬,中間大約塑造了四百多個人物的形象,涉及的歷史進程長達一百余年。面對這本大部頭著作,小讀者極其難啃,要知道,小學1~2年級正常的閱讀量一共也才一百萬多字。就算不把文字造成的障礙計算在內,一個專注于閱讀的孩子可能一年只能讀完一本《三國演義》了。因此,對于小讀者而言,改編和加工是勢在必行的。但我們的改編和加工,主要是刪繁就簡、去粗取精,在篇幅上進行壓縮。對于一些過于復雜、艱深的章節(jié),我們也進行了改寫。
本書的改寫有一個明確的線索,那就是圍繞實力人物如何團結和使用人才,在戰(zhàn)場上如何隨機應變、斗智斗勇。這個線索也是全本《三國演義》要集中表現(xiàn)的一個方面?偠灾m然是“改寫本”卻沒有改得“面目全非”,而是依舊保留著原有的味道。另外,作為注音版的讀物,本書的配圖也是當下孩子們比較喜歡的Q版插圖,“萌”系的三國人物,這也讓閱讀更加有意思。
桃園結義 1
曹操獻刀 6
討伐董卓 11
剪除呂布 15
煮酒論英雄 19
身在曹營心在漢 22
官渡之戰(zhàn) 28
三顧茅廬 32
攜民渡江 37
火燒赤壁 43
三氣周瑜 48
智破西涼軍 56
奪取西川 61
大意失荊州 67
敗走白帝城 76
七擒孟獲 82
北伐中原 89
三國歸一 99